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大意 之五

2019-12-16 10:26:54 点击数:

 

《文殊般若经》: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


《文殊般若经》就说:「众生愚钝,观不能解」,叫他观佛,他做不到。「但令念声相续」,他有了菩提心了,你先要叫他念的声音能接得上,「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就相续了。你不能作观,观想佛的相。观想就是作观,你观想空观、中观、假观也是作观。他不能作观,你看这个再容易不过了,你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一声,这个声音接得上,也不是什么过多的其他要求,「自得往生」!「自得往生」,这文殊是大智慧,《文殊般若经》。可见有人说念佛是一个愚夫愚妇所行,这文殊菩萨,大智慧的文殊他教导我们这样子的嘛,这是大智慧呀,这念佛,谁要是能这么做是大智慧。


再引一个,就是念多少了。这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彭二林居士,清初的一个大居士。


《无量寿经起信论》: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每日或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从少至多,由散入定;随其念力,俱可往生。


「须知持名一法,最为简要。行者初发心时,贵有定课。」这具体提到了方法了。刚才我说「宗」,它有三个方面,这个修行的途径,这都是修行具体的情况,贵于你要有一些定课。我再补充,定课不要订得太高,订得太高做不到,就老著急,老要补功课。订个觉得有把握的,那么你可以有机会的时候超额完成任务,很高兴嘛,这样子比较好。但是要有定课,定课还贵于雷打不动,我这坚持,尽量坚持。


你每天或一千声,或万声,或十万声。永明大师每日做一百零八件功德的事情,还写了《宗镜录》,写了《万善同归》,写了《心赋注》,很多著作,他每天还念佛十万声。不过他这个境界不是凡夫境界,凡夫做这么多事,还念这么多佛,做不到。彭二林提的这个就比较切合实际,咱们是凡夫,他提的低一点,从千声起码,或千声或万声。蕅益大师第一个数就是三万,你念佛或三万或五万。我们这个地方就看个人情况,现在大家都很忙,我们在忙里偷闲,我们抓住一点时间。实际上,阿弥陀佛发愿,第十八愿:「至心信乐,乃至十念,无有不生。」所以倒不一定要多。「多」是什么意思?就表示你真正是愿意去了,所以你才肯这么多念。是以行动来证明你是愿,这也是我们的考核。一点点小事情,我们就念不下去了,那你还是看娑婆世界看得重。你能够把这些时间都挤出来念佛,那表示你对这个娑婆是不留恋了,你自个儿可以知道嘛,那佛就自然念多了。念得多嘛,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就减少,就这个罪它没有机会发生了。而且念佛号一句有这么大的功德,万德都召来了,那么你看你这个出入多大啊!自然是愿意念哪。


《安乐集》:称名亦尔,但能专至,相续不断,定生佛前。今劝后代学者,若欲会其二谛,但知念念不可得,即是智慧门。而能繫念相续不断,即是功德门。是故经云,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


道绰大师说,持名就是这样子。「但能专至」,专心,非常的专心。「相续不断,定生佛前」,这就是淨土宗祖师给我们保证了,决定生在佛前。你这样做就有了功德了,所以经说:「菩萨摩诃萨恒以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是「功德门」。那「智慧门」怎么样呢?初学的人没有破相,没有破相你不要管它。我还在念佛,我还有相、有修、有什么,你不要管它。「但能依相专至」,这是我们最殊胜的指示了,就是有相也不要紧,你只要专心去念,「无不往生」,没有不往生的。所以你不要听了很多禅宗那儿经常说我这又是著相,又说是脚踩两只船啦,这样就是二门俱破。不管!你依相就依相,你只要专下心去念,「不须疑也」,所以你不要老是迟疑,一向专念哪。


底下再说了,「一向」是什么呢?就是向著一边,偏著一边,这一段时间都是这个,这是一向。「一向专念」的意思,就是大家经常的,自己所著重的就是念佛了,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了,这个就叫一向专念。一向专念不是要求你要「一心不乱」,而且只须要你著重,时间上是能够相续的,在思想上是重视的、偏重的。


这一向专念,一个就是一切万行都放下,只提这一句佛号,叫一向专念,这是一种。再一种,念佛本来是五念,念佛里头,念是一种,礼拜是一种,礼拜、发愿、回向这些都属于念佛门。我们念佛的人也都是这样,不排除这些,没有不磕头的,没有不上供的,没有不发愿的,没有不回向的。所以我们就是在修行之中所谓一向专念者,不是把别的都排除,只是需要你这个主修和助修很分明,重点突出。我们以持名为主,这个突出了,而其余都可以有,那么它是助修。主和助,要分清主次,其余兼修都是可以的。因此,兼念点《心经》、《金刚经》、持点咒,也不违背一向专念,所以这一向专念的含意也就可以把它推广一点。


 《无量寿经起信论》:行者既发菩提心,当修菩萨行,于世出世间所有一毫之善,乃至无边功德,悉以深心、至诚心回向极乐。亦得名为一向专念。不必弃捨百为,乃名专念。以佛性遍一切处,有弃有捨,不名念佛故。


《无量寿经起信论》可以更广一点,而这个之说更适合于现代的这个情况。我们发了菩提心,我们就要修菩萨之行,在世出世间我们可以有好多事情可做,善事,利生的事情。我们每一件善事,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点,我们都是以深心、至诚心回向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样,你或者有好多时间在做世间的事情嘛,但你还有一部分时间在修,那么这也叫一向专念。那么这个提法就和我们当前大家这个情形非常契合,大家各有自己的专业,各有重要的事情,每个人还有家庭的事情,都要做。只要你把所做的善,一切一切回向极乐世界,等你有时间,你就要一心念佛,这都属于一向专念。


再说,有的大德就说你这个念佛就不许参禅,你念佛你就不许持咒等等。实际上,修显教的人也没有不持咒的。念佛的人,你说《往生咒》也不念了?《准提咒》、《大悲咒》总是念一点吧。所以,真要是个严格的和尚,搭衣有搭衣的咒,持钵有持钵的咒,一切都有咒。你们看看那个常课日诵,都是咒。他要真正修持的话,他整个各种行动中都有咒,走路有走路的咒,漱口有漱口的咒。所以没有绝对的。所以是可以持一些咒。蕅益大师他是淨土宗的祖师,作《弥陀要解》,他就是闭关专念《往生咒》。他闭关的偈子说:


【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结一七淨坛,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


「我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心,然臂香三炷」,燃臂供佛。「结一七淨坛」,结一淨坛一七。「专持往生咒,唯除食睡时」, 除了吃饭睡觉之外,就完全念咒。「以此功德力,求决生安养。」所以就是说我们只要重点突出,兼修也是可以的。


蕅益大师对于参禅的人,他就指出,你参禅的人,你要是禅淨兼修,不是要放弃你参禅,你只是把你参禅的功德回向淨土,都可以往生。所以这样一些在实行之中呢,我们所涉还是比较广的。


最后再说一件事情我就结束了,这个也就是说《无量寿经》的功德,持名的功德。举一个实例,日本投降以后,我就从南方回到北京,见到夏老师,请夏老师到我家里讲经。来听经的有一个人,他是一个陆军中将,他是一直跟著阎锡山的。他听经之后,后来在闭关的时候,他就痛哭流涕。后来他女儿在台湾结婚,他来了台湾,这时候大陆解放了,回不来,回不来他就出家了。出家做和尚之后,在小庙里当方丈。那么他要讲经啊,别的经他讲不了,《无量寿经》他一直在我家听,就讲《无量寿经》。


他当和尚并不久,一天,就是庙里头的工程,修大殿,他的弟子就招呼他嘛,他人已七十多岁了。就看著工程,看著工程,忽然间这么一个变化,他一回头,就往方丈走。这个徒弟很惊讶,你在看工程,正在看要怎么怎么修建,忽然间怎么一回头往方丈室走?就后头跟著追:「师父,师父,您怎么往回走呢?」他说:「我要往生。」这徒弟:「他要往生?好好一个人,现在还健步如飞,他要往生?」只好还是紧跟。跟著的时候,走著,走著,对面来一个和尚,就跟他说:「师兄,刚才师父还在看动工,他说他要往生,我跟著去,你一定要做准备,如果师父真往生了,你要集众敲鼓,大家助念。」这两个人的对话,那这几句话要多长时间,两个人就交谈这几句,他紧跟追著师父。追到方丈室,师父坐在那里,已经端坐往生,走了。这个当时在台湾很轰动,他就是讲这个经,念佛,一个军人出身。一个军人出身,这个业力还是很重的嘛。而且他是一个很高的军官,这个人一定有不少业力,但是他晚年回心,他忏悔,他痛哭,这个是一例。当他出家之后,他又把这个经弘扬,所以很快,他说「我要往生」,而且时间就这么快,「我要往生」,当下就往生了,只是耽搁这么一点时间。弟子在后头跟著走,他年轻人追一个老头,「师兄,师兄,他说他要往生,我去追师父看看情形怎么样,你准备敲钟集众。」连一分钟都不要,等他赶到,师父坐在那儿已经走了,这个自如了。所以证明这个事实上,咱们刚才是讲了些道理,事实上也证明这个是殊胜。


我也再把《弥陀要解》里头,蕅益大师的文章,现成的两句话正好可以做一幅对联,而把淨土宗的道理说的很清楚。就是「从事持达理持」,我们这个念佛是事,从事持,持是持名,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念著,这叫事上念佛,事持。你从这个事持之中,不知不觉就达到理持了,理念,就是实相念佛,那是菩萨的境界,这是很不容易达到的。所以淨土法门它能暗合道妙,你不知不觉念著念著什么都没有了,也就没有说是黄念祖在念佛,也就是什么事情都没有,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时候他就心无所住。心无所住,他还「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相续不断,这是生心,心还在生。「无住生心」是地上菩萨的境界啊,但是咱们念佛的人,你不知不觉中,从事持就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就达到理持的境界,「从事持达理持」,所以这叫暗合道妙。你不要求懂得,就是说你不要要求破相,你就这么念,你不知不觉就和这个道妙相合,巧入无生;其他就是证入无生,你巧入无生。所以上一句「从事持达理持」,下手处和它的方便,也都包括进去了。再一句,就是「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当下就成为佛的心。《观经》:「是心是佛」,这个心本来是佛,现在我们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作佛这个心本来是佛,本来是佛的心又在作佛,那不就当下即佛了?当下即佛,你本来这个凡心,你当下成了佛心了吗。这是蕅益大师的话,而正好可以作为一幅对联,「从事持达理持」,两个「持」字,下面就「即凡心成佛心」。


今天我是时间给你们佔了不少了,今天是一个报告,耽误大家很宝贵的时间,向大家道歉,并请大家指教。相会很不容易,今天因为是很殊胜的日子,这是一个很好的因缘。因缘往往是因小果大,这种善缘是愈来愈扩大,希望我们这样的因缘不断的扩大,将来有更多的机会大家来弘扬《无量寿经》,弘扬淨土法门,广度一切众生。我就说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转自黄念祖居士法音宣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