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大意 之三

2019-12-16 10:26:54 点击数:

 

「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所以就照见本来「无无明」,没有无明,不可得。所以就是说,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无」。这一切皆「无」。都「无」了,是不是什么都没有了?那还要知「有」啊。什么「有」?这都「无」了,还有什么「有」啊?宗门说「必须知有始得。」那这个「有」很重要啊。「有」,有什么?就是有佛性,你有佛性啊。这个傅大士,梁武帝时候的人,跟志公和尚都是同时,是个在家人,那是菩萨。当时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傅大士上座,拿著戒尺一挥,下座了。下座后,志公说:「大士说经尽」,经讲完了。那样洒脱,不像我这个拖泥带水。傅大士他有个《心王铭》,他也说得很好。


《心王铭》: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


他打个譬喻,这佛性像什么呢,像水中的咸味。水拿舌头尝,味道是咸的。这咸味有没有?有啊,你尝是咸的。但是你要在这里找什么叫咸,要把这个咸找出来,这咸不可得呀,就打这个比喻,所以「决定是有,不见其形。」这是说明佛性之妙就妙在这儿。决定是有,不见其形,不见其形才是真有啊。


这个里头可以打一个现代的,一个还能帮助我们想得通的地方。讲性,我们稍为学过一点物理的人知道知道磁有磁性,一个磁石它具有磁性,它有一个磁性。它这个磁就非常重要了。有块磁产生一个磁场,这个空间就有磁力。一个带电的东西进来它就会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所以我们一开电,许多东西会动,这是因为有磁场,一个带电的东西它就转。在磁场的东西,它自己在转的东西,它在转,就要生电,这是发电机的原理。你看这个磁重不重要?重要啊,但是你要把这个磁找出来,就不可得嘛。一个铜线通了电就出现磁场,你要在这个铜线中把磁找出来,这不可得。


而这个磁的作用不光是人哪。在大陆军用训练通讯的鸽子。鸽子可以在南京把它装上飞机,飞机到了北京把那鸽子放出来,放出来之后,它自己会飞回南京。我就说鸽子比我聪明太多了。我到一个地方要去看一个人,我要是跟著一个朋友一块去,第二次我找不著。除非第一次是我自己去的,我很用心,第二次才能勉强找得著。它就比我高明得多了,它第一次不知道路啊,它是在飞机上,我就比它笨多了。它在飞机上,第二次它自己就不用飞机飞回去了,它就是利用这个磁,磁对它的身体有感觉,它这个感觉能够分辨,可以飞几千里路。这个磁决定是有,但是找磁是不可得。所以要识达有无,这个性。


从这个磁性说明我们这个性,就是《涅槃经》的话:「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知有,就是知道这个。要知道人人都具有,这是一件最根本的事情。释迦牟尼佛成佛,就是在腊八这一天看见星星,恍然大悟,「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而这也就是众生皆有佛的本性,所以我们要知「有」,这是我们的根本。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在修万行,度众生,要大慈悲,这也就是菩提心了。那么知道根本,知道人人皆有佛性。知道人人皆有佛性,我们就自然发起大慈悲心,他本来是佛,现在是冤枉啊,入了六趣,糊涂啊。而我们要去救度他,也就是只要让他去掉这些执著就是了。就好像一个人在作梦,很苦啊,在那儿叫,他梦中被狮子来吃他。我们去救他,我们不须要跟狮子去搏斗,我们只要把他叫醒了就是了,他这受苦很冤枉。所以我们就能发出度众生的心,我们也容易度,知道佛性为本,然后就修大慈悲,去修种种万行的功德,这样搁在一块儿,这是菩提心。底下我们再说一下发菩提心的重要。这个我们可以举一些密宗的话,因为密宗最重视发菩提心。所以后来密宗有的走入错路了,就走入神通,什么怪异这些东西,其实这都是错路。密宗最要紧、最根本的是发大菩提心。


在密宗的教典,有个书叫《菩提心义》,里头说:「菩提之心,成佛之本。」成佛的根本啊,「大事因缘,莫过于此。」这个重要性说的很简单扼要,是成佛的根本。我们的大事因缘,是一切佛出现于世,就为一个大事因缘。这大事因缘,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了,所以这说的很清楚。


 《菩提心论》: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


再有《菩提心论》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你发这个心,这个心就包括一切诸佛的功德之法。「若修证出现」,你如果能修证、能出现这个菩提心,生出这个菩提心,「则为一切导师」,你就可以做为一切有情的导师。「若归本」,如果你能够照见本来,和本觉相合,归到本元,「则是密严土」,你那个就是密严土,那就是法身佛的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你不要起于座,你就在这儿坐著,你的这个心发了,一切佛的功德、一切佛事,都已经圆满成就了。又赞菩提心说了:


【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若一个人要求佛的智慧,你能够通达了菩提心。「父母所生身」,父母所生的身体,「速证大觉位」,不但是你即身成佛,而且很快成佛。那是因为靠什么呢?就靠你起发菩提心。


不但是密部,《华严经》是显密共的,显教都重《华严》,密教也重《华严》。再说到另一面,对立面,你忘了菩提心怎么样呢,《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很深刻。所以有人说:「好像很多有人修善,怎么没有得到什么善果?」那用《华严经》这句话来要求,对这个话,那你恐怕提问题的人应该再要想一想,他发菩提心没有?如果你忘了发菩提心,你修种种善法,都叫做「魔业」,你做魔的事业。所以这个我们就是说,最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此,莫过于此啊!这个是我在注解这部经,《无量寿经注解》所引证的一些经论,免得大家翻书,这是初版,再版的还没有印好,将来印好了之后,我很快会寄过来,将来寄给咱们会里面,再寄给淨空法师请他指教。下面是「一向专念」。


把「一向专念」说完吧。大家纪念一下,今天是大势至菩萨圣诞,一向专念是念佛嘛,《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就是说明念佛的重要。为什么要专念阿弥陀佛呢?佛有无量啊。在楞严会上,佛让大家各个说自己入三摩地的一个经过,第二十三位是弥勒菩萨,第二十四位是大势至菩萨,第二十五位是观世音菩萨。这是大势至菩萨发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


这大势至菩萨很特殊,他发言的时候,有五十二个菩萨一起发言,都从座起。也就证明,用念佛法门成就的人多啊,所以当初是五十三个菩萨皆依这个法门而成就。但是这个具体提出名字呢,是大势至菩萨,所以当时在法会上是五十三个大菩萨,这个也是很值得我们著眼的地方。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我们简单说最主要的,念佛像什么呢?像母亲想孩子,孩子不想母亲,而如果孩子想母亲,像母亲想孩子那么想的时候,那么样的来念佛,就没有不成功的了。「子若忆母」,子若想母亲,「如母忆时」,像母亲想孩子那么想的话,「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他们就不分开了,就在一起了。众生的话,阿弥陀佛忆我们,如果我们也忆阿弥陀佛,咱们就生到极乐世界,就在极乐世界老亲近我们的本师了。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若众生心」,这句话很重要,我们是众生,不须要我们修行到某一种水平,就是我们这个妄想心,我们的生灭心,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心。我们现在这个心如果「忆佛念佛」;「忆佛念佛」就是你心口如一的念佛。有时候你口念心不念,那就是念佛不是忆佛。忆是心,「忆佛念佛」是心中也是在念佛,口中也是在念佛。就「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现前」就是马上;「当来」就是以后。「必定见佛」,决定的,大势至菩萨为我们做了肯定,做了保证,给我们吃了定心丸,一定见佛。


「去佛不远」,我们离开佛不远了,所以十万亿佛土离我们不远啊。再有,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就有佛性,我们自心就是佛心,那么我们的心也在那极乐世界,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只要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像儿子想母亲那么一句跟著一句去念,你不须要再假藉任何其他的方便,其他的法都不须要了,就这么念去,自然就心开。「自得心开」这句话,大家要知道,这个心开就是开悟。很多人都以为念佛只是往生,往生之后才开悟。你如果到了理持,你就开悟。事念和理念,到了理一心就开悟。大势至菩萨还有五十二位,他们都是,代表,他发言嘛,就是五十几个集体发言哪。自然都心开了。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是打个譬喻,说像什么呢?「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你在染香的地方做工作的话,成天工作的都是香料,你身上就有香味,就是有香气,就是如此。你老念佛,你的思想、你的心、你的身口意那就是佛呀。这个叫做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淨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淨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的成功,在因地中就以念佛的心入了无生法忍,地上菩萨。入无生法忍是地上菩萨,到了八地才真正证无生法忍。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淨土。」「此界」,就是咱们这个世界。干什么呢?就是摄受念佛的人,所以我们有大势至菩萨摄受了。「大势」,最有大威力了,「势」就是力,来摄受我们归于淨土。这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一段正好说明念佛的重要性。再有,就是这个念佛法门,大势至菩萨给我们做了一个很重要的开示,不要假其他方便就解决问题了。


还有呢,就是这个法门它普被三根,最稳当了。所以蕅益大师在他的《弥陀要解》中说:


《弥陀要解》: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淨土。


「 于一切方便之中」,我们粗浅的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你得有一个办法嘛,而这个办法是便利的,才能解决问题。在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最直捷,直截了当的;「至圆顿」,至圆满至顿的,「顿」是快,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就是渐法;顿法,刹那际成佛,是顿法,最圆、最顿的,「莫若念佛」,没有能够比得上念佛的了。「求生淨土」,底下就说了,你念佛求生淨土,这个是最直捷最圆顿。确实,有这两句话,又念佛又求生淨土,求生淨土很重要。你求生淨土,现生就不退转了。不是往生之后不退转,现在真实切愿求生淨土,今生你就不退。但是很多人不容易做到切愿,今天电视节目太好,今天这个念佛,等我先看电视再说吧。那你还是留恋娑婆嘛,那个电视都是娑婆的环境嘛,真正到了切愿那就是对于…。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念佛有四种念佛,持名念佛是一种,观想念佛是一种,观相念佛是一种,实相念佛是一种。在四种念佛之中,「求其至简易」,最简单、最容易;「至稳当」,最稳当的,「莫若信愿专持名号」,莫若于你有具足的信心,有深切的愿力,「专持」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所以为什么淨土以「一向专念」为宗,这都解释了,蕅益大师从他这里头提出来了。


【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以名召德,罄无不尽。故即执持名号为正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至简易,至直捷。】


而且蕅益大师还说,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刚才我们说他成佛以来的经过,他发愿,是这么发这样大愿,花五劫的功夫才成就一个愿。愿成就之后,以多劫的苦行而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他是万德庄严,万德俱足。由于万德俱足、万德圆满而成就了阿弥陀佛。所以这一句洪名是万德洪名,是万德所成的。就好像我们一颗药丸子,是多种最好的维生物、最有效的一些东西所成的,所以这个药丸子里头就具有众药,有种种的营养品。这不是一样吗!名号也是万德所成的,是万德所庄严。你这个药是多种的营养品所成,具有种种的营养品,一样的事嘛。


「以名召德」,你一念名,他这个德就都来了。这是道绰还是昙鸾打的比方,很有意思。他说一种是被狗咬了,一方面抹一点药,一方面用虎骨,老虎的骨头把它烤热,烤热了,在咬的地方去搓,这样就可以治病。这个虎骨不是常常容易得到的,不是经常有的,那没有怎么办?一方面你自个儿的手把它弄热一点,用手去搓患部,一边搓一边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那这就说明什么?你叫著老虎的名字,起了实际老虎的作用。所以这些故事很生动。而且道绰自己这么治过病,他说脚一下子没走好,受了伤,要用木瓜。咱们都知道木瓜是药,用木瓜可以治。他自己得不到木瓜,也是用手自己按摩,嘴里念「木瓜,木瓜…」,他就好了。这个是大德,不妄语,他骗我们干什么,所以心和名种种不可思议,就是那个太机械的人,他就对于这个不能相信,或者想不通。「以名召德」,那一切德无不尽,所以说不必再要观想,参究,参念佛是谁什么什么。当然你可以兼修,但不是必须的了,就这一样就可以解决问题。


《弥陀要解》是蕅益大师,《圆中钞》是幽溪大师。印光大师就说《阿弥陀经》注解有多种,但其中三种最殊胜的,就是莲池的《弥陀疏钞》,蕅益的《弥陀要解》,和幽溪大师的《圆中钞》。后来印光大师又称赞说,这里头还是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最殊胜,佛再写也不能超过。所以刚刚我们引《弥陀要解》的话,那就是佛再说也就是这么说。这是咱们淨土宗大德印光法师的言论。


《圆中钞》:今经所示,初心凡夫,但是有口能称,有心能念,皆可修之。故知此经所示,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


《圆中钞》说,《阿弥陀经》所开示的教我们念佛,只要是有口,长了个口能念的人;「有心能念」,你口也能称名,心里也能想到阿弥陀佛,都可以修。因此,这个《阿弥陀经》所示的持名念佛法门,「乃至简至易之法门也」,至简单至容易的法门。你要念很多,这个其他的法门哪,而且往往在临终的时候,平常是很好,很摄心,在临终的时候,你已经很散乱,在种种痛苦之中,心也很烦乱之中,你还要能用,那就要至简至易的方法才用得上。


《游心安乐道》:无始恶业,从妄心生;念佛功德,从真心起。真心如日,妄心如闇。真心暂起,妄念即除。如日始出,众暗悉除。


 《游心安乐道》说:我们无始以来的恶业,是从妄想所起。为什么造恶?因为你有妄想,妄心,是妄心所生出来的。念佛的功德是从真心起,从本觉的智慧,而我们才生出想要背尘合觉来念佛,从真心起啊。真心就如太阳,妄心就如黑暗。真心的智慧一起,妄念就除了,就好像太阳一出,众暗就消灭一样。所以我们这念佛,在这个地方,那不但是破恶业,而且是破恶业之根,破妄心哪。能使你的恶业,无明,黑暗就是无明,无明可以消除。而自己本来的功德、本来的佛性可以显现。


接下来再引一段,这段大家可以很感觉兴趣,就是释迦牟尼佛劝父亲,这个在《观佛三昧经》,佛劝父亲念佛。


《观佛三昧经》:佛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所以说佛没有不孝,佛劝他父亲干什么?劝他父亲念佛。他父亲也跟现在人一样,他的父亲就说,你有好多好多好的法,「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佛的父王在佛面前还是自称弟子,他不是说我、爸爸怎么怎么样,他还自称为弟子。他说,佛啊,你的果德,「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为什么不教弟子去修啊?佛就告诉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非是凡夫所行境界。」父王你还是凡夫,而这些境界不是凡夫所能行得到的。「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所以佛才劝你念佛三昧。佛劝父亲当然是用最好的方法,来报答父亲,就是如此。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林,方四十由旬,有一棵牛头栴檀,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华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冒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稀有心。】


父王他就打算念,就问:「念佛功德怎么样啊?」他就打了个比方,佛就告诉父王,如一个伊兰的林子,这个林子有四十由旬。一个由旬是四十里,四十个由旬就是一千六百里,一千六百里见方的一个大林子,有一棵牛头栴檀。伊兰林就是臭林子,有一千六百里见方的这么一个地方,但是长了一棵栴檀树,还没有完全出土,只是有根,还没完全发芽。这伊兰林就变了,整个伊兰林就不发这个味了,它的效果就小了。等到这个栴檀树长出来了,栴檀香又很盛了,就把整个林子都变成香的了。一千六百里这么大的臭林子,由于栴檀树长出来之后,这个树林全都变成香的了。


【一切众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但能繫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变一切诸恶,成大慈悲;如彼香树,改伊兰林。所言伊兰林者,喻众生身内三毒三障无边众罪。言栴檀者,喻众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树者,谓一切众生,但能积念不断,业道成办也。】


一切众生在生死之中,念佛之心也是如此。当你的妄心像一个臭林子这么大,你去念一句佛号就有如栴檀树。只要这一句佛号老现前,你整个的心都变成是香的了,佛法就是如此。这个念,要紧的就是每一念都是功德不可思议,都是功不唐捐。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要「淨念相继」,关键在「相继」。你尽量的绵密,尽量的绵密。就是我们要事念,就是时时处处老能提起这一念。

 

——转自黄念祖居士法音宣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