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三讲(之一)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二讲  佚失从缺)

 
第三讲 般若与持名念佛(之一)


(一九八五年 乙丑年) 

 

 

还是继续上次那个题目,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上次提出来的「般若为导,净土为归。」我们要依靠般若作为我们导航的方向,引导我们,把我们导到哪儿去呀?我们还是以净土作为归宿。所以我们就从这《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

《金刚经》的经题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般若」,没有适当的中国字可以翻,因此就翻译了它的音,没有翻译它的意思。这是古时候译经家的一种规定。咱们国家没有适当的名词恰好跟这个「般若」一样,于是就用了印度话(的音),当然这个音有一点走了,注了这个音,但这个音还是接近的。比如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翻译的是音,要翻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有的翻译的是音,有的翻译的是意思。「般若」就是音。因为我们中国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相当于「般若」,就勉强叫做智慧。但这很容易混,因此需要「般若」翻成中国的意思,于是就有人翻成是深智慧或者大智慧,以区别于咱们一般所谓的智慧。尤其是要区别于咱们所谓的世智辩聪,这两个恰恰是天渊之别。我们如果把世智辩聪当做了般若,那就是禅宗的话:「把驴鞍桥当做了阿爹的下巴颏了。」那个桥跟下巴颏没有共同之处,如果把般若体会为世间的学问、世间的聪明能干,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学佛有八种人是困难的,聋子、瞎子、哑巴。哑巴,他就不能问话;如聋如盲,他就看不见、听不见;还有神经病,这都属于八难。这世智辩聪跟八难是并列的。我们有的时候常常不知道,有的人还以此自负,不知道这是一种缺点,不是我们所说的般若,也不是学问,是一个大的智慧,极深的智慧。六度里头如果只是前五度而没有般若的话,就不能称为波罗蜜。你只是布施,那就是布施,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忍辱,只是忍辱,不能称为忍辱波罗蜜。波罗蜜是什么意思呢?翻译的意思就是「彼岸到」。外国的文法是倒过来说的,咱们的话就是所谓「到彼岸」。

咱们这生生死死,轮回不断,这个生死是一岸。我们是在这岸里头,八宝山一烧,又不定是牛胎马腹,不知哪儿去了,轮转不休。现在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了这种轮转是事实。很多人都记得他前生的事情,出了专书,外国人写的书。生死这一岸是可怕的,不但我们死是很苦的,而且这个死是无穷尽的死。一个人说:「我难过的要死。」那就是用这个「死」来形容难过到极点了。这个死是极难过的,如果只死一回就完了,这个事情也好办了,但是这是无穷尽的。而且这六道里头还有三恶道,三恶道苦趣的时间就长了,三途一报就五千劫呀!释迦牟尼佛修精舍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看见蚂蚁就哭了。说前一个佛,成了佛在这说法,它们就是蚂蚁,它们现在还一直是蚂蚁。你看前一个佛到后一个佛,有多少个佛,可它们还是蚂蚁。所以堕入这种恶趣就很难得再从这恶趣里头出来,因为它结的缘只是这个缘,它思想里头只是这个东西,它就出不去了。所以生死这岸很可怕。

那么我们都希望永远离开这个生死,涅盘哪,涅盘是彼岸。但中间还有个中流,这个中流是什么?就是烦恼,烦恼是中流。度过这个烦恼的中流,才能到彼岸。那么六度里头,真要到彼岸,每一度都不能离开般若。般若是大智慧,甚深的智慧,不是我们所谓的世智辩聪,这般若就波罗蜜。般若有三个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一切写成了文字的、写成了书的、写成了经的、写成了论的,这都属于文字般若,用文字来表达般若的。那么仅仅是文字行吗?所以底下第二个般若就是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菩萨」的那个「观」;照就是「照见五蕴皆空」的那个「照」。你读了经之后,是闻到文字般若了,你得实修,要实践哪。所以从前过去就说,这佛学跟学佛是两件事,佛学是佛教的学问,还要学佛呀,学佛就是要学佛的大慈大悲、六度万行。佛学院有一个学生问我:「我们到底要不要搞佛学?」我说:「既然名字叫做佛学院,当然要研究佛学了。但是要知道,佛学里头真正的内容,都是告诉咱们怎么去学佛的。 

你这么去研究佛学就对了,不是给你写一篇论文,考个博士,而是告诉你如何去修,如何去成佛的。所以我们是要学佛,学佛就要观照般若。观就是「观自在」的那个「观」,「观自在菩萨」的意思很深,老要观自己的自性在不在。你自己的妙明真心是不是都当家做主,你的主人翁在不在?你的烦恼一来就跟着它跑了,音乐一响,你就完全想到音乐上去了,你这主人翁就不在了,再加上一些分别颠倒。所以要观,老观自在的这个「观」。底下的「照见五蕴皆空」,那就是「照」。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学佛是怎么观、怎么照。所以这里就有实践,不光是懂得理论就完了。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但你就得要去做。要去做当然很难了,上头说过「无住生心」,这是凡夫做不到的。但是我再举一个例子,我们也是可以做的。

比方《金刚经》里头大讲「忍辱波罗蜜」。释迦牟尼佛讲:我前生为忍辱仙人,那时候歌利王出来打猎,带了多少宫娥彩女,打猎之后睡个午觉。这些宫娥彩女没有事就出来转转看。附近有一个青年男子在那打坐,很庄严很清净,有的人过去问问他到底在做什么?他就回答。大家觉得他这些话还都是,大家就很重视,就请教他,他就给大家讲。人越听越多,很多人都围过来了,听他说法。歌利王他睡醒一觉一看,宫娥彩女都没了,大吃一惊,一找,发现都围着一个青年男子,坐在那听他说话,这时候男人的那种妒嫉心就起来了。「你是什么妖人!你敢调戏引诱我的妇女。」「我那里引诱她们,是她们自己来找我,听我讲话的,我没有什么。」「你是干什么的?」「我是修忍辱,我是忍辱仙人。」「你忍辱?我剌你一刀,你忍不忍?」「你剌我一刀,我无我无人,我不生瞋恨。」就给他一刀,剌下一块肉,「你恨不恨?」「不恨。」再剌一刀,「不恨。」就节节支解。这是《金刚经》里头谈到具体的一个事例。这节节支解之后,歌利王后来看释迦牟尼佛始终不生瞋恨,这是佛的这个大慈大悲。当然我们现在要学当年的忍辱仙人,剌你一刀,你也不生瞋恨,这个当然我们还是做不到。这有个程度。

这个「忍」有「六忍」,我们今天稍微谈谈这「六忍」,这对于我们生活一切还都有关系。人生总不免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有许多冤枉,有许多无理横加,种种的这种事情。

那么我们要忍辱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就是说,他无缘无故打了我一拳,啐了我一脸唾沫,我当然那时候是生了气,动了瞋心了,但是自己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所以就不报复。他骂了我,我没有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都不报复,这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了,但是不去回报他。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这个事我就把它忘了,这就高了一步了。度量很大,宰相肚里好撑船,你这样对我,我没有计较,就把这个事忘了。像古时候的宋()襄公,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自己的元帅气了,「我这么大辛苦的把人给抓来了,你给放了。」就在晋襄公的脸上啐了一脸唾沫。而这个晋襄公度量很大,所谓的「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让它自个儿干,然后就把这事忘了。这也就进一步了。

再进一步叫「反忍」。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是我不对,责怪自己,一定是什么什么原因,由我这引起来的。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咱们的《金刚经》了。来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我被受的这个人,都是肥皂泡,将来都是要幻灭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去计较它了,总之是肥皂泡上的文章。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这差别反正是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哪,所以就是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所以这个学佛,他不是无用,他是大有用,是一个大安乐法门。咱们只要受用一点,你就安乐,社会也就变了,种种的问题也就改了。

第五种是「喜忍」。碰见这种无理横加,别人忍受不了的,可我很欢喜。没有这个事怎么能够锻炼我的忍呢。欢喜有这么个机会,那就不是生气了,排除了,所以一步一步高上去。

第六步是「慈忍」。对于这种无理取闹,这种愚痴的人,我怜悯他,因此我就要度他。所以不是要报复,最初一步只是不报复,后来是想让对方得到好处,得到度脱。

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都不是空谈,他都是自己先做到的。这个歌利王,后来他是谁呀?世尊成道,首先的(睹)明星悟道,度五比丘。五比丘之中最著名的就是憍陈如,憍陈如就是当年节节支解世尊的那位歌利王。所以佛法就是观照般若。我们就是念经当然得好处,念经之后,你还要在一切日用中,能够这么去观行、去觉照。这是第二种般若,叫观照般若。

第三种实相般若。观照般若之后,最后证的是实相般若。实相就是真如、佛性、果觉等等,都是实相。实相等会儿我们再解释。

我们说三般若,不过这里首先要强调一点,就是现在对于文字般若上,我们可能有两种不很正确的对待。一种呢,研究的人只是重视了文字般若,以为从这经典我懂了,看了一些批注,我也明白了,我也会跟人家说,以为这就是实相般若了。这个是一个错误。因为一切文字,不管是经典,不管是禅宗老和尚的语录,总之,所以禅宗一部书叫做《指月录》,我最近刚退回一部明版的《指月录》,《指月录》就是那一切一切,不过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所以文字般若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给你指一指这个月。所以有两种错误,一种错误说既然实相是离开这一切,就不要指了,对于经典我也不用去看了,这个是个错误。这么一个茫茫太空之中,哪个是月亮,从来没见过,你哪儿去找啊,你需要一个指,才能得到很大的方便。连指都不要了,看月就困难了,所以不要指的人是一个错误。再一种错误就更严重,就以为这个指,我说:「这就是月亮。」我这一指,那真要是月亮的话,我这一指,我这一句话都是对的。我说:「这就是月亮。」那月亮就在那儿了。我的这一句话跟我的指、跟我的话都是对的。误解的人就说:「这个是月亮。」(认指为月)我说:「这就是月亮。」(以指标月)他说:「这个是月亮。」就把经典上的一句一句话,以为就是实相了。这样就有两个严重的问题:一个严重问题你再也看不见月亮了,以为这就是了。第二个严重错误就是把月亮认为是这样。因此在般若中,我们知道,用自力来悟入实相般若,是很不容易的事。这个是三般若的一个浅说。

底下我们再引证一下蕅益大师,他把这三个般若圆融起来,深说一步。刚才我们都是打比方,这个深说三般若,蕅益大师对于实相有个解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实相者。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故名实相。】

 

实相是什么呢?刚才我说了,但没有讲。他说:「实相者,非有相。」不是有相,也不是无相,也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有,也不是非无。你看这个,实相咱们就不好讲了。我们就是这四句:是有;是无;非有非无;还有,也不是又有又无,「非有无俱相」;这一切都不是,所以实相就离开了一切相。我们总是在这些相之中,是有?是无?是非有非无?还是有无俱相?这都没有了,就离开了这一切相。那么如果实相就是离一切相,这个事又跑到这一边去了,那众生又好懂了,但是底下还有一句:「遍为一切诸法作相。」一切法都依这个实相而成相,这才叫做实相。

这个比方,就同上次《资粮》用的那个比方,水上生波。水本来就无所谓一定的什么波相,没有这些相,但是因为风动之后,水可以出现种种的波。种种的波都是实相,因为风吹动之后而显的相,所以水就遍为一切波作相。水本来没有这个波相,但是它给一切波作相,这个话好懂吧。实相是离一切相,可是「遍为一切诸法作相」,所以就能显现一切相,无相而显现一切相。佛法都是这个道理,寂而常照,空寂之中而常起无边无尽的照用。所以空到了极点,彻底,而这个用也就无穷。我们现在就是因为不能空其心,不能无所住,所以我们的妙明真心他也就不出生,就像阴天的太阳被云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