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三讲(之二)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三讲 般若与持名念佛(之二)

 

【此实相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体。体自寂照。不可思议。如理而照。照不异寂。即名观照般若。

 

这个「实相」是什么呢?就是般若波罗蜜的本体。那么《金刚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的本体是什么呢?就是刚才说的实相。那么《弥陀要解》里头,蕅益大师说《阿弥陀经》是以什么为本体呢?就是以实相为本体。所以水、鸟、树林那些个事相,都是依止这个实相而成相的。「寂照」这是本体,是实相般若。如果契悟到这个,「离一切相,遍为一切诸法作相。」这个实相,那就是实相般若。能够稍微证一点实相般若,就是地上菩萨了。这个体本来就是寂而常照的,我们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土,最高是常寂光土,本体就是自然而然、本来就是,寂而常照,是不可思议的。

这个「观照般若」是怎么样?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我说众生真像刚才我说的,那还讲的是初步,浅的了,他那个六步的忍。真正的观照是相当很深的境界,是即理而照。完全合乎这个本体,在那产生了,这样去照,一切无住。这个「无住生心」就是理,用这来照,我这个心寂然无住,又不断灭,以这个为我们心的镜,这就是「即理而照」。「照不异寂」,在照的时候,跟这个寂并没有不同,这也就合乎于「无住生心」。在照的时候跟那个寂,跟那个空寂没有相异。就好像镜子一样,镜子很寂,它可是能照。镜子并无心,而它能照,而且镜子的照就比我们高,它不留一点痕迹,你什么人来,给你反映的真真实实,一点不错,毫厘不爽,只有在空寂之中才有这种用。这个镜子就是我们很好的一个譬喻。所以这样叫「观照般若」。

【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 

 

文字般若,就是如这个实际的理体,来表明什么叫做寂。所以一个生无所住心,一个生清净心。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但是修一切善法,无住而生心,以这来表示这个寂。那么在寂,不离开寂,而能够做一些表示说明,这个就叫做照,这个就叫做文字般若。

【夫实相者。为观照体。为文字体。夫观照者。照于实相。照于文字。夫文字者。诠于实相。诠于观照。此一非一。举一即三。此三非三。言三即一。】 

 

这个文字般若用我自己的语言粗浅来说,文字般若也就是从实相般若所流出来的,实相就是观照般若的本体,是文字般若的本体。这三个是互相联系的。那么观照是观照什么呢?观照就是照实相、照文字。那你观照什么?也就是照实相般若、照文字般若去。那文字是干嘛的?文字就是表达实相,表达如何观照。所以这三个般若,一也就是三,三也就是一。因此我们读经,我们思维,这里头能够起很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为什么说你早上拿多少生命布施了,中午拿多少生命布施了,晚上又拿多少生命布施了,这么布施了多少千年万年,还不如对《金刚经》的道理你能相信,你不违反,没有这个信《金刚经》的福气大,就是因为这个文字般若,它也即是表达了观照般若、表达了实相般若。你只要不去把刚才说的「这就是月亮」,你就认为「这就是月亮」,那这句话就是实相。这么去执着,那你所积的福就胜过于多少生命布施。这个道理就在这。

般若的妙用,我们再举一个例,举六祖的一个事。上次我们说过六祖了,六祖的水平,他得衣钵。他只是听过人念了半部《金刚经》。别人念,他在那给一个饭店送水,那个客人念经,他旁边听了,就半部,这就是他的全部理论基础。他的修行经过就是这!到了黄梅去,他劳动,最后做了个偈子,五祖给他讲《金刚经》,又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小段,大彻大悟,得了衣钵。这是六祖,然后禅宗一花五叶。

现在外国人非常重视咱们中国的禅宗,他们把佛学归为是印度的,当然这也应当,确是印度的。对于中国的学问,他们最重视的,在世界上最推崇的就是禅宗跟老子。老子是中国的,禅宗(也是)。禅宗在中国是大放光明,所以他们把禅宗(归为中国),其实也是佛法,他没有归到印度。因为在印度没有这么放光,而在中国一花五叶,流出这么许多公案,所以大家把禅宗列为是中国的。那么这么一个水平,他得了衣钵之后,有多少人在六祖这开悟啊!我们底下就举他一则公案。

《六祖坛经》:师曰。吾不识文字。汝试取经诵一遍。吾当为汝解说。法达即高声念经。至譬喻品。师曰。止。此经元来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何者因缘。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见也。 

 

就是一个叫法达的,这个人从小就出家,七岁就出家了,他就一辈子念《法华经》,念了三千部《法华经》。《法华经》很厚,有七卷,他念了三千部。那么六祖就问他:「你念《法华经》,你是以什么为宗呢?」所以我们讲《阿弥陀经》,一部《净土资粮》就讲了《阿弥陀经》的宗。《阿弥陀经》的宗就是「信、愿、持名」。所以这个宗很重要,我们要研究什么经,就先要知道这个经的宗是什么。这个念《法华经》的人来,六祖就问:「你念《法华》以什么为宗呢?」他就回答说:「弟子根性很暗、很钝,从来我就知道按着文念,我不知道什么叫宗。」所以有些修行人,这样的,还是很了不起的修行人哪。那么六祖就说:「我是不认识字。」一个比丘尼也曾请教六祖《涅盘经》,六祖就说:「好,你问吧,你念给我听,我不识字。」那比丘尼说:「你不识字怎么讲?」六祖时说:「字我是不识,道理你只管问。」所以这不是一个搞学问的事,有学问更好,没学问一样。六祖就是这个例子。有人搞得有一点学问就「我这个比别人强」,其实不见得,你有了学问,就很容易生所知障。「你把经念一念,我可以给你讲。」那么他就高声念,念到《譬喻品》,也不是念了很多,六祖说了:「好,不用念了,就是这了。」他就给他讲:「这个经是以因缘出世为宗。」佛以什么因缘出现于世?佛为什么到世间来?这部经就是说佛的出世是大事因缘,不是一个普通的事,是一个大事、大因缘。所以释迦牟尼佛到这个世界上成佛,给我们说法四十九年,最后给我们说《法华》,这是一个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佛的知见。把佛的所知、佛的所见让众生知道。所以这个《法华经》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众生就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个人念了三千遍,他始终不知道什么叫宗。六祖听他这么一念,他还没有念完,六祖就给他开示了,而且开示得非常好 

 

 《六祖坛经》: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  

 

世间的人,外就迷了着相,追求声色货利,就着这个相;内的,有人内迷。佛教以外,他的迷就迷于世间的繁荣,名利,这些个相。教内的人就迷于着空,我要空,放下一切,就着空。不用空呀,见色闻声你只管见色闻声,离相就完了嘛,用不着你聋,用不着躲着。那么于相就要离相,于空就要离空,所以「空亦空」。你要死守着一个空,这就叫做「转到阴山背后」,是很可怕的事,就沉空滞寂,沉到空里面去了。于空就离开空,这就叫内外都不迷。「若悟此法」,对于这个你能够悟,「一念心开」,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所以念佛跟禅宗是一回事,六祖说你从这里头悟了此法心开,而咱们净土宗就是如母亲想儿子,儿子想母亲,像母亲想孩子般地这么念「阿弥陀佛」。你这个你就自得心开了。你「一念心开」就是开了佛的知见了。

《六祖坛经》: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我辈无分。若作此解。乃是谤经毁佛也。彼既是佛。已具知见。何用更开。汝今当信佛知见者。只汝自心。更无别佛。

 

有的人就说《法华经》也讲了佛的知见,这是六祖的话了:就说这是佛的事,我们没有份。这就错了,你这么去理解你就是谤经毁佛。所以谤法有很多种,有的人说:「我怎么会谤法?」可是有的人是成天在谤法,你这么去解释你就是谤经毁佛,说「这是佛的知见,我们没份。」六祖的话就是这样。他都是佛了,他已经是具佛知见了,他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干什么呢?就是说给我们听的,叫咱们自己要信佛知见是什么?就是你自己的心。就是这个直指。这跟净土宗《观经》的话: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作佛,是谁在这儿作佛?是心在作佛,这个作佛的心就是佛。这个跟这个一模一样。

 

《六祖坛经》:盖为一切众生。自蔽光明。贪爱尘境。外缘内扰。甘受驱驰。便劳他世尊。从三昧起。种种苦口劝令寝息。莫向外求。与佛无二。故云开佛知见。

 

一切众生自己障蔽了光明,贪爱尘境,就受外缘内扰。外头有种种缘,里头自己干扰自己,「甘受驱驰」,就这么成天跑来跑去。所以这样,世尊才从三昧起来,种种苦口劝令大家不要向外求,你自己本来跟佛无二。这个你要真正能够信受,你就是开了佛的知见。

《六祖坛经》:吾亦劝一切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世人心邪。愚迷造罪。口善心恶。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自开众生知见。若能正心。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是自开佛之知见。

 

「吾亦劝」,这个「吾」是六祖,我也劝一切世人,「于自心中。常开佛之知见。」如果把佛的知见都推到佛那边,那于我无关,这样学佛那至少得三大阿僧祗劫。「剎那际成佛」这些话都是大圆满的话,密宗叫「大圆满」,有「剎那际成佛」的话。这是六祖的话:世间人心邪,「愚迷造恶。口善心恶。」嘴里说的都很好,好话说尽,心中很恶,坏事做尽,思想想的都是坏事。「贪瞋嫉妒。谄佞我慢。侵人害物。」侵害别人,害己夺物,对其他生物种种的干扰,使得一切都不安宁。这就是自己开了众生知见。为什么这么做,就是众生知见。所以昨天我还跟齐老说:「我们这个事,就是把我们众生的知见换成佛的知见,也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佛已经把《法华经》都说了,把道理都说了,对于我们来说,就是怎么放弃你的众生知见,变成佛知见,这就是我们的大事因缘。

这是从《金刚经》谈到了般若,谈到了三种般若的关系,谈到了这个般若所起的功用,六祖就是我们最好的一个事例。现在有的人,他就是不大相信,六祖是中国的历史,这不是咱们随便捏造的,没有谁捏造出六祖来。唐朝就有,多少论著都记载了,这是个事实啊!

我们不是要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谈到我们净土法门吗。般若有三种般若,净土法门讲念佛,念佛正好有四种念佛。四种念佛的第一种大家都知道了,「持名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还有一种叫「观像念佛」,供一尊像,成天看这个像。观这个像,你心里就想着佛了,这叫做「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就是《观经》里面的,他就想。所谓的十六观,先观太阳,然后观水,观地,种种观,一步步观。但是《观经》的这个「观想念佛」就是很难。真正要照《观经》的观,观一朵莲花有八万四千个花瓣,我就说按我的能力,要观一朵花有一百个花瓣,清清楚楚是一百瓣,我很困难。别位你们要比我水平高,也许你们办得到,但我想要观八万四千瓣,诸位也办不到。一朵莲花八万四千瓣,这个就办不到了,一瓣莲花有八万四千个脉,莲花瓣上不是有一条条纹吗,每一个瓣上有八万四千条脉,每一个脉要放八万四千种光,这超乎咱们众生的心力。所以又开了第十三观,叫「劣观」。观一个丈六或八尺的像,劣像。佛的像有多少万万里高,我就说为什么报身像咱们凡夫见不着,因为他那个微妙,你不行,你根本连一个汗毛也看不清。你上了白塔,你就看一个圆圈,三十里地半径这么一个圆圈,再远就瞧不见了。你这眼力要看佛的像,一根汗毛那么长,你也看不完,怎么能看见佛是多大。所以那都是给佛的报身的,凡夫无份,阿罗汉也无份,地上菩萨才能见。所以就「劣观」,「劣观」就是观丈六八尺,但观丈六八尺也有很难的地方,比如要观这个白毫光相,白毫光相是八轮中空,右绕几匝,然后下垂于地,这也都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观经》是很妙啊,但就是不很容易。

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所以说到究竟,是一样。谈到般若,三种般若,最后的般若是「实相般若」。谈到咱们念佛,四种念佛,第四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实相念佛」也就是念实相,念念入于实相,那凡夫更无份了。那么我们说这个事,这两者到了最高,最究竟的,是一回事。还不仅仅就是一回事,净土法门之方便中最方便的是什么呢,就是可以使咱们凡夫,甚至于下愚的凡夫,你可以通过念佛,而不知不觉的符合了《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你不知不觉的进入了「实相般若」。你不知不觉的在持名念佛之中,相契了「实相念佛」,咱们念佛法门的最微妙就在这,最方便也在这。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是大愿之王,也就在这。许多经典、许多法门,没有一个不是好的。但是尤其到了末法的时候,众生要依照那些办法去解决问题就困难了。这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到了末法,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成亿成万人去修行,很少有一个人能得道。释迦牟尼佛早说过了,这些法不是不行,在那些佛世界,如药师佛世界、种种佛世界,那些大菩萨们修行,人人都行,那是他们比我们的水平又高太多了。我们这些末法的众生,你要用那些法,那是亿万人去修,很少有一个人能成功,只有念佛人。所以我们所有的一切人,要是懂得般若的道理,以念佛求生净土,以这个为归宿,我们就必定可以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