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六)“唯此五恶世间”是“最为剧苦”

2017-09-02 10:04:27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集讲:“如是五恶、五痛、五烧”,这五样事情,“譬如大火,焚烧人身”,此喻五烧,就好像大火,在活烧这个人的身体。“若能自于其中,一心制意”,如果人能够在这种五恶之中,“一心制意”。这四个字要注意。所以要“慎勿信汝意”。这告诉你“制意”,要自己管住自己的“意”。首先就是要能发现自己“意”的毛病,人人都有个病,各个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你先要拔那个主要的,不要去管那些枝枝节节。你不能等开悟,这个事是在开悟之前应当都做到头的事情,自己要知道自己思想上、见地上的病在哪里?这一步很不容易,要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它就是叫你不容易认识自己,所以叫做“自欺欺人”。先是自己欺骗自己,把自己欺骗住了,然后才可能欺骗别人,没有一个人不自欺的。所以“自知之谓英,自为之谓雄”。要是能够自知、能够自为,就是英雄人物。所以自知,就是要一心制意,要专一其心的在办这件事,不是二心二意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整个儿的精神就要管这件事,制你的意,叫做“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身要端,念要正。“言行相副”,所说如所行。“所作至诚”,要诚恳,不要虚假。所谓虚假是很坏的事情。有的人习气很重,特别喜欢虚假,几乎是一说就是假话。我们知人也得知已,也要照镜子,现在幸亏我们这方面不是很严重。但是众生难度就在这些地方。“独作诸善,不为众恶”。若人能于五痛五烧之中,专一其心,制止意业之三恶。端正身心,言行如一,诚实不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得到善报,就可以得到福德,度脱生死。“可得长寿泥洹之道”。“长寿”者长生。世间焉有长生之事。唯证无生,则不生不灭。故离世间生死,方是真长生也。“泥洹”即涅槃,圆证三德之至果。就净宗而言,往生极乐,都是无量寿;一生成佛,就是涅槃之道。就是究竟寂光。如是之善,称为大善。“是为五大善也”。把五恶倒过来,就是五大善。

 

本品广明善恶果报。《观经》三福中“深信因果”,亦正以此为劝。世人愚痴不重因果,或更狂妄,拨无因果。故诸经中,反复教诲。又《吴译》曰:“诸欲往生阿弥陀佛国者,虽不能大精进、禅定、持经戒,大要当作善。”彭际清居士曰:“十善本为天业。今以念佛因缘,回向极乐,即转天业而成净业。何以故?念佛之人能转恶业,何有天业而不能转。”是故修净业者,当尽己力,兼行众善。且所谓带业往生,其业盖指宿业。宿世恶业虽未全消,但仗佛本愿,及持名妙德,故可带业往生,不更恶趣。(弥陀第二愿曰:“来生我刹,受我法化……不复更堕恶趣”)。但所谓带业者,只限宿业,而决非现行之业。如《涅槃经》中,广额屠儿,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知成佛,必须放下屠刀。若行人习净,一面念佛,一面作恶,如是修净,决定不能往生。

 

这一段主要说的是人天乘,要如何做好人,如何行善。所以五乘法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因为中国有孔老之教,人天乘的基础很好,所以人天乘的法就没怎么翻译,实质上佛法是五乘。所以有人对于人天乘就轻视,说这个很浅。那么就举一个唐代公案,当年鸟窠禅师,弟子会通跟他告别,待了多少年,要走。鸟窠禅师就问:“你为什么走?”会通说:“我到别处求佛法去。”鸟窠禅师说:“你为这个走,怎么不早说?你要求佛法我这儿也有。”会通就磕头求,鸟窠禅师就在衣服上找了根布毛,一吹,把布毛吹走了,会通开悟了。所谓吹布毛。这件事让白居易听到了(白居易正在写《琵琶行》),就上山见鸟窠禅师,他也希望鸟窠禅师给他吹吹布毛。鸟窠告诉他:“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就轻视这两句,不满意,他说:“此二句三岁小儿亦说得。”三岁小孩也会说。禅师又说:“八十老翁行不得。”你说三岁小儿都会说,八十岁的老头也做不到。因为诸恶都不作了,众善自然奉行,当然我们八十岁也行不到。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分别,以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是浅,吹布毛是深,是白居易;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跟吹布毛平等,那是鸟窠。他并没有瞧不起人,来的是太守,随机说法,这对于你正好。但是一迷一悟,就天渊之别了。如果是圆人,法法都圆。人天乘就是一佛乘。所以我们对于人天乘,应当有个提高的认识。净宗之妙,在于照真达俗。若广行众善,则造福于当前之社会,且成为净业之助行。复深信愿,持佛名号,则自他兼利,常乐无极。

 

又本品所说的浊世恶苦都是事相,实在也是圆显一心。我们不要以为只有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是“托彼依正,显我自心”。那些依正都是显我们自心。心秽则土秽,心恶则土恶,《地藏经》里种种地狱现象,那些铜墙铁柱,都是自心。这里所说的种种都是自心。一一无非自心所现。经中详明两土净秽,令知欣厌。《弥陀要解》说:“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即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意为:“娑婆即自心所感的秽”,如果是秽土,这个秽就是自心所感的秽。“而自心秽”,当然不要,自己心里为什么要它秽?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因为自心净,那当然我要保任。也就是说你厌秽须舍至究竟,也没有可舍了。若取舍到极点的时候,跟不取舍也没有异辙。如果不从事取舍,没有欣慕极乐、厌离娑婆的心,只是说不取不舍,这个不但不高,而且这里有毛病,这叫做“执理废事”。你执着了理,废掉了事,这个理就不圆了,这个理也要打个引号。如果能够了达全事就是理,全波就是水。波是事相,水是本体。那你取的也是理,舍的也是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蕅益大师这一段话是非常殊胜,理事圆融,妙契中道。所以蕅益大师九天写出来的一部著作,这是从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憨山大师写《楞严经通解》,“凡是从脑子出来的东西都不要”。这才真正是“慎勿信汝意”!因为脑子里头出来东西都是意。大家都想写几句东西,不知道你那东西没价值,你脑子里头出来的。憨山大师脑子出来的东西不要,你再写出几句,那句句都可以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