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四十七集摘录(三)

2017-08-14 13:43:04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四十七集讲: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说:‘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这提出问题了,要修万行才能感受菩提,许多有为,这么多为啊!根据《诸法无行经》中说,“若人求菩提”,要有求生净土,要度众生,“即无有菩提”,就没有菩提了。“是人远菩提”,是人已离开菩提太远了,远得像天与地一样。


既然如此,那怎么又说,修万行能得菩提之果,而成佛呢?


“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释曰:菩提真正之本体,契理,则无一切相。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行人若作相以求,意存菩提之果,与求菩提之法,此均是法执,即是作相。自离于理体之实际,故云“不当理实”。此人则远离于菩提也。


道绰大师回答:“今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说:‘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也是捆住了)。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这四句话是互相矛盾,你见般若也是被缚,不见般若也是被缚;你见般若也是解脱,不见般若也是解脱)。’龙树菩萨解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求)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释曰:不行而行,即无求而求。虽知理体无求,菩提无得,仍备修万行,以感菩提,妙契中道,故能相感而相契也。龙树大士解释的好,这四句话都成立,关键在你的见解,没有离开四句就是缚,离开四句就是解脱。所以从前的方兴问我:极乐世界是什么样的有?我说:“极乐世界是离四句的有。”你见般若也行,不见般若也行,总之要离开四句,不是用你那形式逻辑,有,就不是没有;没有,就不是有,这种分别执着,那你怎么也是被缚,因为你没有离开四句。怎么离开四句啊?在凡夫份上最好的办法,就是念佛或念咒。有人很执着的念佛,那还是在四句之中。如果你老老实实的念,念得很绵绵密密……暗合道妙,一切都放下了,就“无所住”;然而这一句佛号绵绵密密……老是相续不断,就是“生其心”。所以地上菩萨才能够实现的无住生心,凡夫能暗合道妙,所以不可思议,这就是持名最殊胜之处。不管有为无为,只要能离开四句,所有的都是般若;不能离开四句,你做什么都是有为法,都是有漏的。


《安乐集》依《净土论》指出,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先须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这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⑴“我心贪着自身”。见惑之中,第一个就是身见。⑵“无安众生心”。没有让众生安乐的心,这个当然不行。⑶“恭敬供养自身心”。自身又加了一个“心”字,这很重要。能从这个毛病里出来,大丈夫!所以阿难虽然能够记得十二部大经,证了初果,不能免摩登伽难,也就是没有解决这个问题。佛给他总结,不知道两种根本,一个是“生死根本”,一个是“涅槃根本”。自己在认贼为子,以为是自己的心,结果是害你的贼,而你拿它当作儿子,把最好的东西来供养它。所以这就跟佛说阿难的话是一致的。修行人首先要破妄,在你脑子里当家做主的是你的妄心,如果别人的见解跟我这个不相容,那就要捍卫我脑子里的东西,可以跟别人不惜一切去作战。这都是供养自身心。所以《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此三者必须远离。


《安乐集》续云:“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以摄取众生,生彼国土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国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以上所论违菩提门与随顺菩提门,正显发心违顺之异。凡已发菩提心修习净业者,应常体究,切莫自违菩提门,违失本愿,自障往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