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开示弥陀疏钞 (一)

2017-08-10 12:40:51 点击数: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三日(辛未年十一月十八)  讲于北京莲舍

 

(转自黃念老法音网站)

 

 我这个〔《大经解》〕开头写的与《弥陀疏钞》的格式是一样的,也是十门分列,列开十门。我也是十门分列。蕅益大师在天台,他说五重玄义,五种纲领开示。

 

 莲池和蕅益并列,不能分出高下。但是印光大师他的主张,这一段主张使我佩服;所以中国三大高僧是谛老、虚老、印老,他赞叹《要解》,他说这个《要解》是三种批注中第一,一切批注中都第一了。他赞叹到什么程度呢?他说,就是释迦牟尼佛自己来做这个批注,也不能超过蕅益了。所以这个说法,不是大德说不出来。大家要学净土宗,这两个著作不可不看哪,都深得很。

 

 《疏钞》更接近于禅宗,那非常宝贵,非常宝贵。所以我还是劝从蕅益下手。《要解》总共他是九天写出来的。这么精彩的一部书,只花了九天哪。所以这些古德,我们今天还能遇到,这是非常大的庆幸。

 

 刚才说到它是十门分列,所以不是一上来就讲经文。在十个项目里头,讲经文摆在第十。前头还有九种。讲经题,第九,《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讲这个名字是第九。讲经文是第十。前头还有八样。所以这八样往往成为拦路虎,看书看不下去了,很困难。它就首先要叫你明白这个「缘起」,为什么发起?昨天讲「大教缘起」,这是一个具体的缘起,在根据什么因缘有这个教啊?讲缘起。

 

 讲「体」,这个最重要了。以什么为体?它的本体是什么?一部经,一个教化,一个法门,它有个本体。你拿世间最初浅的比方来说吧。水,水是什么呢?它就有个本体嘛。水,不一定就是这个流动的是水,这话不好说,是吧?冻了冰还动不动?冻了冰,就不是水了吗?是不是。在那炉子上开,冒气,那也是水呀。比方那个气结为露珠。那个气在树叶上凝聚成水了,就是露珠了,并不是天上下下来的,才有这水。这是它的一种现象,做为流动是液体,一种现象。它可以是固体,很硬,冰;它也可以是气体。那就问它本体是什么?现在我们化学认为水就是氢二氧;两个氢气,一个氧气,就成水了嘛。不管变成冰,还是氢二氧;化成气还是氢二氧,这是它的本体呀。

 

 所以你不研究本体,就说一个人,什么时候是我呀?正当小孩的时候?念大学的时候?三、四十岁的时候?现在的时候?或者更老一点?或者烧成了骨灰了?这说的都是些现象。哪个是我呀?什么是我的本体呀?所以对于一切事物,我们不能仅仅只停止在事情和现象上,要追究本体。这不光是宗教,任何一件事情都应该是如此,要明白它的本体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要研究体。

 

 这个体呢,一切事情不光是一个体,它就有相。有这些相了,它可以变成凝结为冰的相,可以变成流动的水的相,可以变成气体的相。其他也有它的各种的相,人,小娃娃、中年、老年,各有其相。所以它有体就有相。

 

 还有它的作用,水能载船,能灌溉;冰就不行了,是不是。气的用途更大了,烧暖气,蒸气机、电的那个动力。过去的火车都是烧气,现在进步了,烧油了,将来用电了。它是有「用」嘛。它们还是会有用的,转一转,它又产生新的用了。它就有它的用。所以一切事就是三个主要问题,就是「体、相、用」。所以谈到「体」,那就接着「相」、「用」。不然的话,你就变成好多东西,一种东西叫做冰,一种东西叫做水,一种东西叫做气。你知道了这些各种各种不同的现象,实际是一个东西,本体是一个,不过是氢二氧,这就是有了纲领了。

 

 所以一上来就要讲「体」,要认得这个体。我们知道这个体,那就是整个的宇宙,我们知道它的本体了。所以一上来主要的研究这些东西。拿天台来说,它就归纳为五种,一上来要讲经的名字,要明体,要明它的宗。十门里也有这个宗,这个宗就是咱们所谓宗旨的宗。开个会,一个团体,以什么为宗旨。宗旨它就是一个字,宗。「宗」这个里头也就是有宗旨的意思,纲领的意思。你所遵从的东西,所宗,你所宗的是什么,就是你所信仰的,你所要执行的是什么,叫做宗。所以五门有「名」、「体」、「宗」、「用」,我们就要问它的作用,我们如何能发挥它的作用,第五就是问它是什么「教」。

 

 佛的说法是不同的,不是一个死的东西。连孔子也是如此。弟子问什么叫做孝顺?每个徒弟问,孔子的答复是不一样的。根据你的情况,你现在对于父母,你的缺点是什么,指出你的缺点,改正你的缺点。有的人对于父母很能尽孝了,都是很好,但是对父母不够恭敬。孔子说,你这个事父母,不是就养啊;对于马、对于狗,也养得很好啊。但你不恭敬,有什么分别啊?拿父母当狗当马,这就是他能够尽孝心,但是他的恭敬不够,种种的。问仁也是,什么叫仁义的仁?回答也是不同。

 

 佛更是如此了。佛就是一上来讲《华严》之后,多少人不懂。佛就说:「我般涅盘了,我没有用了。」没有人懂得,连阿罗汉也不懂。阿罗汉的神通,那是大得不得了了。现在的奇异功能,那连九牛的一个毛他也没有啊,太渺不足道了。他虽有翻山倒海种种的本领,但是他不能懂啊。所以回头就受天的请,委屈,开始培养,说小乘法,跟一般小学一样。你讲这个不懂,你拿这个微分方程式那么个数学给人看,他怎么能懂啊?那个数学家一看,就跟语言一样,这最进步的语言了。数学是什么?最好的语言了。最复杂的语言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了。

 

 这就是「小」,「小」开始,之后就变成所谓「始」,大乘的开始。「始」,有始就有终,大乘最后要讲的是「终」。所以「小、始、终」,最后是「顿」,就不受这些限制了。最高是「圆」,所以最先说《华严经》是「圆」,大家不懂。以后经过「小」,经过「始」,经过「终」,然后才说「圆顿」教,这时大家已经成熟了。

 

 这主要的分别是什么呢?小乘教主要讲怎么证阿罗汉,怎么出生死,怎么断见惑思惑;小学的内容。大乘开始讲性宗,讲相宗。相宗偏于有,性宗偏于空,像这个就是法相、唯识,这都属于开始的教。目前也是一个错乱,学法相、唯识的人看不起净土,颠倒了。其实它刚刚是大乘的开始,而净土是大乘的圆满哪。就好像大学先修班反对本科,说本科程度低,这是一种笑谈。他们也忘本,法相宗的祖师,祖师是玄奘,就是唐三藏。唐三藏翻译了《阿弥陀经》,他的弟子窥基做了经的批注,两个大祖师都在做净土宗的工作。

 

 到了末法,特点就是斗诤牢固。佛在世的时候,佛在世最初那五百年是「解脱牢固」,都可以解脱,都成就。再五百年就不行了,成就的人就是「禅定牢固」,可以入很深的禅定。再五百年,入禅定的人很少了,「多闻牢固」,知道很多佛法。再过五百年,多闻的人也不多了,「塔庙牢固」,到处是宝塔,到处是庙。那一年我到莫干山去修养,解放后;从上海坐火车到杭州西湖,沿途看见火车两旁倒的宝塔不计其数。表示过去,塔都是很多很多的,慢慢就没有。所以再五百年,塔庙也不牢固了。我这个附近过去十几个庙。我这儿就是庙,唐朝的庙,唐朝的古道场。为什么在胡同口那有一个塔呀?这个塔大家不要轻视啊。这个塔是元朝开国元勋的师父,(元朝的开国元勋是个了不起的人,他的坟在颐和圆。相当于诸葛亮、刘伯温这样的),他的老师,万松老人。这是万松老人的塔,是一个开悟的人。整个是个庙,从那边一直到这边的大楼,附近有十几个庙都没有了,所以「塔庙牢固」。再五百年呢,比方说塔庙都没有了,什么牢固啊?「斗诤牢固」,你说我不好,我说你不好。所以我们佛教徒要知道这个,现在是这个时候。我们要尽量避免自个儿变成是一个斗诤者。

 

 所以我们这个「小始终顿圆」,他这说的就是不一样嘛。小是刚刚的这个教,叫小教。始教是开始,始教讲什么呢?小教就不讲成佛了。始教就是人是可以成佛的,但是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而阐提不能成佛,阐提是断了佛种性了,这种人不能成佛的。除了阐提以外,所有的人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可以成佛。这是始教的教义。

 

 终教就不同了,终教的经典那就是《大乘起信论》等等的书,那是人人都可以成佛嘛,阐提也可以成佛。所以我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大家不要看见这部经这么说,那部经那么说,很多人抓住这一部经,一定要反对那个就是错误的。不是,都是佛说的,对象不一样,看是对什么。同样的讲物理学讲什么,那这个小学的课本,中学的课本,大学的课本,就是不一样嘛。你怎么能说必须得一致啊?那么把大学的课本拿来给小学生念,那它就是没有一个是常数的,那小学怎么能懂?所以就是说必然嘛,这才正确。到了终教,是人人都可以成佛的,但是须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

 

 到圆顿教就不一样了。顿教就是直接成佛,刹那间可以成佛,打破时间的限制了。所以禅宗什么什么都是讲顿,即生成佛,就这一生就成佛。

 

 圆就是跟佛……,这最高,无所不圆,无所不俱;一真一切真,一成一切成,种种的不可思议,种种的无碍,把我们世间的这种常识都给你打破了。常识根本是错误的。看不见的没有。这个光,你就只能看见一段,紫和红,紫和红这一段之间你看得见。紫外头还有,红外头也还有,多了,你看不见就说没有。现在紫外光、红外光种种的科学用处,不能说看不见就没有。声音也是如此,你所能听到的声音只是一小段。现在的超声波,就是频率高了,你听不见,它起很多很多作用。声音太低了,频率变化太慢了,也听不见。所以什么都只是很小的一个范围。这就是唯常识论。这个到了事事无碍,一切都打破,什么叫大小,什么叫空间,什么叫时间,什么什么种种,都无碍!圆教是最高的。

 

 所以看一部经,要知道这部经是属于什么教。这个「四依」就告诉你,经有不同,那两部经不同,你听谁的话?听那个了义的,听圆顿方面的,也包括终教的。讲实相的是了义教,不讲实相的是不了义教。这两个不一致,听那个讲了义的,不听那个不讲〔了义的〕。了义就是彻底了,了了。给中学生讲的物理,那个不了义啊!

 

 所以这个五门分列里头就是讲教相。我们真正要研究一个佛学经典的时候,这几个要知道之后,才有助于你能够理解全经,所以搁到最前头。这五种是天台,十种是华严,这是两家惯用的。

 

 这个〔弥陀疏钞〕就是莲池大师,完全用的华严的规格,一上来就讲十种。一讲十种,那么现在可以说就是不讲经文了。讲到经文已经是最后一个内容了。所以我们要读书的时候,就是说……。所以现在我写这个《白话解》,就倒过来。因为我原来文言的那个〔《大经解》〕,是按照这个规格来,十门。我的那个是十门,跟《华严》、莲池大师的一样,也是很难懂。那么这一次〔《白话解》〕就倒过来。一开头就讲名字,讲完名字就讲经,那个作为总结。两本书互相帮助。这样呢,你可以从那头看起,从这头看起,从哪头都可以。所以很花时间。这个次序倒过来了,不是原来的次序了。你先讲了这个,再讲,那后头就不要提了;前面已经讲过了,就不用再提了。前头没有了,它就开头了,那这个问题你就要先讲了,什么叫实相,你就把实相好好讲一讲,所以这个就变化很大。


(转自黃念老法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