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十七集摘录(一)

2017-06-10 07:19:20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十七集中说:“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上句初赞参加法会诸大士的实德。佛教有权、有实,实属于本体,权属于利用。佛说三乘教法,是权巧方便之说。到了《法华》只有一佛乘,全是大白牛车,成佛之法。这就是“开权显实”,从权把实显示出来。若上来就说实,大家不能理解,也不能信受,所以必须权说。权说也十分必要、万分必要,没有权,大家也无从得到实。但是权毕竟还是权,最后佛是要把实话告诉大家,所以就显实了。其实权和实都是仁者妄生分别。“无量”者,《摄大乘论释》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这个数不但无法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观经》说:“是心是佛。”“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修”是修持,所以“造修”是行动。“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所以“希求”是愿望。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愿”,希求出世间叫做愿。所以有愿必满。一切众生生极乐世界这就是愿。愿就是四宏誓愿与十大愿王等胜愿。“愿以导行”,有愿才会有行动;“行以满愿”,有行才能满己所愿。行动像脚,愿像眼睛,愿来导引你的行动,行动来满足你的所愿,这两个是相辅相成的。“具足无量的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个都有圆满无量的“行愿”?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弘扬《普贤行愿品》:“到极乐世界已,即见阿弥陀佛,……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于一念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所以往生法门之殊胜难思,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只有《华严》的道理才能解释,是一位一切位,一真一切真,一圆一切圆,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

 

 《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的所有东西都已染成。是“一成一切成”,一即是多,多就是一。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只有在圆顿教中才能理解这些,不然就只能像渐教那样。渐教像登山,也很好,大家也很适应。登山者,上一步就高一步,看得广一步;再上一步,又高一步、广一步;但是最后登到山顶所能看到的境界,在半山中你是不能知道的。净土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往生极乐世界,面见阿弥陀佛,佛说法一个相应,一念之间所有的行愿都得成就。所以这一切大士,都是到了果位而示现因地的,由于弥陀的善巧方便加持,都能成就超过十地诸圣的一切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连读,意义才完整。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安住一切”。《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功德法”,指佛果位的无尽功德本体。《仁王经疏》说:“施物名功,归己曰德。”“物”指众生。因为我们布施所给的不光是人,放生就是布施给畜生,放焰口就是施鬼、还要救济地狱众生。我们把利益能够传给其他的一切含灵,这个叫做功。“归己曰德”,消归自己的称为德。所谓读经种种都要消归自己,不是只念经文上的那些话,而是要把圣意融化消归到自己的本心,这个叫做德。“功德法”,《净影疏》说:“功谓功能,诸行皆有利益之功,故名为功。此功是善行家德,故名功德。……德体名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家德,所以叫做功德。下来四个字更妙,“德体名法”,德的本体就是“法”。“法”者,梵云达磨,又叫“达玛亚”。达磨通于一切法,无论是大、小、有形、无形、真实、虚妄、是事物、是道理,种种都称为法。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法代表一切东西,也代表本体。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所以《净影疏》说“德体名法”。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所以佛法很深,也全在当人,你自己深,所见就深;自己浅,所能领略的就很浅。“当人”,六祖说:“邪人行正法,正法也邪;正人行邪法,邪法也正。”所以“当人”很重要!这两句是总的,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功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唯识论》说:“法谓轨持。”法的意思就叫做轨持。轨就是轨范,“可生物解”。说一个东西,你就可以生起一种理解,就叫做能生物解。说“无常”,使人生起无常之解。持就是住持,不舍自相。一切法都有它的自相,各有其相。《会疏》说:“安住者,不动义。德成不退,故曰安住。无德不具,故云一切。”安住就是不动的意思。安住是什么?因为这个德达到了不退。退就变化了。不退就安住。没有一个德不具足,那就是安住一切。这两句贯彻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