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二十五集摘录(二)

2016-09-01 10:01:40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二十五集中讲:“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佛唤阿难,并说:你要晓得,如来的正觉智慧是难以测量,一切通达,没有障碍。“正觉”,《净影疏》说:“如来正觉,总举佛智。”此智妙绝,不是凡情所能称量测度。《甄解》说:“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报身佛,只有菩萨境界的人才能看得见,太微妙、太广大。例如上北海塔,就知道一看是个圆的,是谁给你画了一个圆圈?是你眼睛的视力画的,因为你的视力只能达到这儿。所以以视力为半径,就看是一个圆的,再远还有你看不见了。如果以这种视力看佛的报身,你连一根汗毛也看不着,那个微妙也非你所能见。法身更是一样。《甄解》说:应身佛即是本地身,也就是法身佛。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智慧和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之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与弥陀同一法身,也如弥陀常住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发极胜妙的智慧,所以说“其智难量”。因此,非地上菩萨及等觉诸大士(等觉离佛只差一个位子)所能称量测度的。由于这个胜妙真智照了真如,穷尽法界,故能通达一切法,无有障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念顷”就是一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么一点时间能够住无量亿劫(我们说这部经就是中本《华严》),所以就能打破时间,就显在《华严》的十玄里头。“劫”是多长的时间?每边四十里的大石头,天人几百年才下来一次,用身上披的轻纱在石头上轻轻一拂,把这个石头磨光了,这是一劫。现在是无量亿劫,是极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在刹那一念之间,就住这么长的劫,“身及诸根”,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没有增减,没有变化。在一念之间就住了这么长的劫,住这么长的劫只是在一念,正是《华严》里头的十世隔法异成门。晋译《华严》说:“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延促同时,打破了世间的时间概念(近代物理学认为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也突破了旧时间概念)。一念和无量劫平等平等,所以就超思量了。譬如做梦,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醒了之后说梦事其实就一会儿,所以黄粱梦熟,做了宰相,后来又被人杀了,再叫他起来那已经遇难了,这一生的经过,结果就是煮了一顿小米饭的时间。这种事情很多,梦中就可以体会这个,很短的时间可以变得很长。实际上咱们现在就是在做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咱们没醒,梦醒了就好了。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究”是究竟;“畅”是畅通;“无极”是没有极限,不能穷尽。此处单独提出“定慧”,因为六度万行之中,这两门最为殊胜,如车之两轮,似鸟之双翼。永明大师:“定为将,慧为相,能弼(辅助)心王成无上,永作群生证道门,即是古佛菩提样。”又说:“定慧全功不暂忘,一念顿归真觉地。”如来定慧究竟通畅,无以复加,只因“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离开烦恼的束缚,通达诸法,没有阻碍,叫做“自在”。在《华严经》有十个自在:⑴命自在。就长寿住世没有障碍。⑵心自在。有智慧调服自心入种种三昧,没有障碍。⑶资具自在。可以出现无量的珍宝来庄严世界。⑷业自在。菩萨能随种种业,示现受种种果报。⑸受生自在。随其心念示现受生。⑹解自在。胜解成就(殊胜的信解行证的解),能够示现种种的身相,演说妙法。⑺愿自在。菩萨可以随愿在一切国土示现成佛。⑻神力自在。神通威力,广大难量,随意变化。⑼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之中演说无边法门。⑽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显现如来的十力无畏,成等正觉。以上十种自在,第十种自在是根本,是究竟。这十种自在都已经圆摄在里头,就如《法华经》所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佛就是真实。这是最胜自在。由于最胜自在,所以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在一切法中都得到最胜自在。“阿难谛听”,阿难你好好听。“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去思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本经的正文。序主要是为了证信,前两品六成就是证信,在发起序里又有五番证信。第一、放光现瑞,前所未有。第二、阿难就知必因佛佛相念。阿难请问有两个涵义:⑴阿难见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而且知道这个道、这个法就是“佛佛相念”。⑵阿难能问这种妙义,就表示阿难也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的大菩萨,这不是凡小所能问得到的。会中菩萨无量无边,而且有二万的四众弟子,都来敬听净土法门,佛来演说圆音,今正是时,大家欢喜,都很契机。第三、佛赞叹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以汝问而得度脱。第四、佛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为了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下面要说的弥陀愿海、弥陀名号、念佛往生。第五、宣说佛的定慧究畅无极,一刹那与无量劫平等,于一切法最胜自在。以上是五番证信,因为净宗妙法与如来圣智都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实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梦见,所以佛只有宣说自身不可思议的定慧妙用,劝后世学人对佛所说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门,虽不能解,但应当仰信,欢喜尊重,依教奉行。久久修习,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


序分中介绍了真实之际与真实之利,这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开头的两段话一致。《弥陀疏钞》: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大哉真体。这正是本经真实之际。⑵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背了,背觉合尘,所以澄一澄。“澄浊而清”,把浊的东西澄清了;“返背为向”,把背觉变成向觉。“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所谓片言,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是一部经,有称《阿弥陀经》为小本,《无量寿经》为大本;有称《阿弥陀经》为小经,《无量寿经》为大经。所以《阿弥陀经》的宗是“信愿持名”,《无量寿经》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也就是发菩提心更简明根本的内容,持名与一向专念一致。“如是妙法,三辈齐收”,上辈、中辈、下辈。“遂令凡夫”,甚至于下劣的凡夫,“顿同补处”。顿然间同于补处菩萨,一往生就再无退转。所以“大哉妙用,不可思议”,即真实之际本体所产生,能够发挥的妙用,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一句佛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你念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惠以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从经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详陈弥陀因地,见佛闻法,初发大心,五劫精勤,结得大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积功累德,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是内容,净土三经,唯此独备,故称本经为净土第一经也。


经之正宗分,如人之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正宗分很重要。本经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为正宗分。弥陀因行,法藏大愿,极乐依正庄严,三辈往生正因,极乐菩萨修持,边地疑城生因,娑婆秽土恶苦,极乐显现证信等,皆摄于此。故不但为全经之主体,实亦为一部净宗妙法之纲宗也。


本经于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之因地修行、殊胜誓愿等等无边妙法行,陈述详尽,广于余经,所含内容,即弥陀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之经过。经中首云,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此表过去之时极为久远。此时弥陀为世饶王,遇佛出家学道,法名法藏,发起宏深誓愿,故知弥陀因地发心修行,为时实难称计。但更应知弥陀发愿之时,已非凡夫,古德多称此时已是地上菩萨,如是则弥陀最初发心之时,更远于此也。是故净宗学人于此应生净信,弥感佛恩。盖此极乐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弥陀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劫,精勤修习之妙果。今则以此果觉,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弥陀因地久证法身,故此一乘愿王、六字洪名、极乐依正种种庄严,甚至一毛一尘,无非弥陀无为法身、真实智慧之所流现。一一皆超情离见,一一皆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一一皆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故此法门,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