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十八集摘录(一)

2017-05-31 12:37:16 点击数:

 

黄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十八集中说:“彭际清居士说:“‘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三句义中,全摄净土法门,菩萨一切所行,不离方便。以方便故,取于净土,得常见佛。以见佛故,闻法修行,入佛法藏,圆满觉心,究竟彼岸。若无方便,无量行门,终不成就。如《大般若经》云:‘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当知欲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如《华严》十地,始终不离开念佛。”彭二林解释说:“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这三句,完全摄了净土法门。因为菩萨要救度众生的一切所行,都不离开方便。没有方便怎么能度众生?说一切一切,知众生根机,观机逗教,让他得到利益,都要行权方便。度生最方便就是要取净土法门,只有净土法门众生才能普度。现在不是摆得很明显,禅宗过去盛极了,唐、宋代的时候天天有人开悟,可现在茫茫十亿人口之中,找个把开悟的很难,恐怕谁也说不出,听谁说过哪位法师、居士、活佛真正开悟了?再有,密宗现在乱极了,到处是陷阱,不但不能超脱,恐怕反而要降了。要说研究教什么,是必须得研究,但是研究之后怎么起行?讲唯识观,也可以这么观,但真正问题来了,看到动心的地方,你说这就是我识佛显现,把这句话念一百遍也没用,观不成了,还是被它转跟着跑了,这个事不容易。方便就要取于净土。取于净土有什么好处?你还是个凡夫,见惑思惑都在,可是一往生就可以常见佛。所以《大乘起信论》,弱鸟就是缠枝。羽毛未丰的小鸟,不能离开树枝飞得太远。你不能离开佛,老在佛的左右。而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以见佛故”,闻法之后就如说修行,必定“入佛法藏,圆满觉心(三觉圆满),究竟彼岸”。必定成就补处菩萨。如果没有方便,你无量的行持、种种的善行,“终不成就”。这一点彭居士话说得很深刻。他引《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六百卷,最大的一部经了):“是菩萨由与般若波罗蜜多相应故,从此处没,生余佛土。从一佛国,至一佛国。在在生处,常得值遇诸佛世尊,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无上正等菩提,终不离佛。”《大般若经》这大智慧,所讲的也是如此。我们现在只有这个路,“般若为导,净土为归”。般若是我们的引导,净土是归宿。菩萨因为跟般若波罗蜜相应,就可以从一处没了生到别的国土;从一个国土到另外一个国土,生生处处所在的地方常能够遇见一切佛世尊。因为他有般若之功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乃至于最后得到无上正等菩提,中间始终不离开佛。这就说明不离开佛的重要。所以要不离佛,须以念佛为因,这就归到念佛了。如《华严》十地,地地都说不离开念佛。这一段彭二林有所发挥,他说这三句,全是说了净土法门,我们要行菩萨道度化众生,要有所方便,而最殊胜的方便就是教人念佛,而且是净土法门四种念佛中方便中的方便。所以密宗“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密宗的出发点,也就是它的根本,也就是它的究竟。跟《华严》一样,悲心是根本。所以我们跟修罗不一样的,就是他没有悲心、我们有悲心。修罗的神通很大,跟天打仗,天常常打不过。他也很善于辩论种种,就是缺乏悲心。大悲为根,菩提为因。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有了根、有了因,究竟就是方便。我们要修持是为了要度他,为了要实现度他就必须有方便,所以方便是究竟。还有,密宗《大日经》里头“如实知自心”。跟禅宗也没有两样,如那个实际知道自己的本心。所以后世的密宗,不但是现在,过去也是如此,都以得了一些神通、一些小法,就以为这个来炫耀,其实都是忘了密宗的根本,根本就这几句话:“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如实知自心。”那么这个也是很难,所以最胜的方便就是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