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篇三 21.学佛的根本三心
2020-12-31 13:30:49 点击数:
三、漫谈篇三(1990年北京莲舍开示)
21.学佛的根本三心
这个学佛的事情,刚才谈到大家知道重法,其实最根本的还是心哪,心地法门。我们都知道要如何好好观想,好好结手印,好好念咒,这都是法,对于这些能看重,那是很不容易了,也很稀有了,但这一切根本还是心啊。我们学佛的第一个心是什么心?要有出离心,这是共同的,都需要有的。没有这个心,那你学佛就只是结结缘就是了,你不可能真正的入佛教的门,更别说登堂入室了。出离,我们先要出离世间的这一些功名富贵,这种种的享受,我们不是为贪恋这些事情而修。
这些例子里头,释迦牟尼大家都知道,一切王位眷属他都不要了;那中国唐朝的大居士,庞居士,财宝沉江,把所有家里头的钱财、宝贝沉到江里头去了。他说:“我不要这个东西害我,我为什么沉到江里?我也不要它害人。”你看把财宝给人家是害人,哈哈哈,咱们现在慢慢地思想要变,就是这个,不害人。那么大家怎么办?怎么过日子呢?儿子种田,他自个儿就是种种菜,女儿卖菜,妈妈就给大家做饭,一家人过这样的日子。虽然是个居士,但是那鸟巢大德都跑他那儿去访问了,都去拜访这个庞居士。所以出离心,释迦牟尼、庞居士都是出离心。多少禅宗有名的人都到他们那儿去访问,他们全家都成就。
这个庞居士说我要走了,让女儿给他看:“你看时间,到了日中你告诉我一声,我就走。”这个女儿到外头喊:“爸爸你快来看,今天太阳怎么仿佛长了个什么东西了。”他爸爸就跑出去了,跑去看了半天看不见,“这个胡说胡说。”就跑进来。跑进来一看,女儿把他那个座位占据了,女儿先走了。那他就不能走了,先办女儿的事,把女儿的事情办完了。之后来了一个人来看他,他就侧卧,说了两句话:“但愿空诸所有,慎勿实诸所无。”所以佛说诸法空,为破诸有。把这些有要空掉,不要去把那个无弄得实在了。填了他最后的这两句遗言,走了。这老妈妈去给儿子送信:“你这个痴儿子,你的爸爸、妹妹都走了,你还在那种田!”儿子正种田哪,“哦,他们都走了。”把这锄头一放,站着走了。这一家人都大成就,所以有出离心才能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老婆婆:“都是一些疯子!”就把这三个的事情办完了,她后来不知所终,或是入山,或怎么样了。这庞家一家。
出离心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实际都是有为法,一切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小孩吹肥皂泡吹得五颜十色,很好看哪,但你一抓就破,不抓它也破,一切不过是如此。我就快八十了,这八十就是一个肥皂泡,再活十年那也不过是一个肥皂泡,所以要有出离心,知道这一切也就如梦如幻。这是第一个。
刚才那个K居士说的,最初他们念就是结合着、夹杂着想把世间法办好,把这个心跟念佛的心搁在一起,后来觉悟这样不好。这个觉悟是很好的,这个对了,这是进展,因为我们要有出离心嘛,这是两件事。当然你修完法之后,还是允许你去祈祷这一方面的,但总之就是这方面要淡,一点点淡,出离的心要一点点增长。
第二个就是要有慈悲心。佛跟魔的分别就在慈悲心上,魔的本领大极了,他的聪明才干也大极了,神通也大极了。他跟帝释玉皇大帝打仗,佛教叫帝释,不叫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打不过,就求释迦牟尼佛,因为他要护法。佛就传他一些法、一些法器,他应用了这些,阿修罗就打不过。魔王败了,他领了他的八万四千魔军一藏,藏在一根藕丝里头。你说这神通,八万四千魔军可以藏在一根藕丝里头,神通是很大,但是魔和佛的主要分别,就在于有慈悲心和没有慈悲心。
诺那祖师说:“你们中国人学密,就是喜欢神通、喜欢当上师。”这中国人好为人师的毛病,尤其是学佛之后,尤其是学密以后,确实是很突出很突出,很多人有这一方面的毛病,这一点很特殊。“在我们西藏人不是这样,我们一年就是总结,问我今年修了一年,我是不是明白了一点,慈悲了一点?”这要有慈悲心。对一切一切人,和自个儿最喜欢的儿子是同等同等。有一个人问我,他说:“我修法回向给别人,但有两个人专门给我捣乱,我还要把功德给他们?我这真的怎么心里也想不过去。”哈哈哈……,都是老实话,都是老实话嘛,是不是,所以真话很好,我们不要……,我们就是要有慈悲。
所谓的慈悲是无缘慈,我们是有缘慈,你跟我有缘,你是我的独子,或者你有恩,或者……,这样才出现了慈心。慈是予乐,让他快乐;悲就是拔苦,把他的苦恼取消。那是有缘的,是有分别的,到佛菩萨就无缘慈,无缘大慈,不靠因缘,是同体大悲,大家和我都是一体的。佛是最高的,是我们的导师,虽然我们一时做不到,但是我们应该向他学习,我们把这慈悲心,从小慈小悲一点点扩大,然后变成为大慈大悲。
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这就是我们的慈悲心,这四弘誓愿。这悲心,众生是成佛的根,所以能够成佛,开得出花、结得了果就是在这个根上。众生我们来浇水,这水是智慧,来救度众生这个心是根本,密宗以大悲为根,这一切的根本是你的悲心,要给众生拔苦。所以我们要培养这个悲心,我舅父说,屠宰场什么那些地方你可以常常去看看,启发你的悲心,看见众生可怜哪。
在文革之中,干校就派我杀猪这任务,那我确确实实感觉到猪很可怜,一刀下去,这种种情况。其实是存心给我造成困难,我倒是藉这个修持了,认识了众生苦啊。看见养猪就看到没有一个猪不被杀,变了鸡也无不被杀,这一刀就躲不过,而且它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尽吃光,没有一个能免的。谁不爱子呀,你想想将来你的子子孙孙都要被杀光,猪就是这样,所以众生确实是苦。人要变猪是很容易,稍微一个不小心就……。还有过去的事情,而且在我们附近的这些个猪、鸡,所以我们会碰到一块儿就是过去中有缘,或者前辈子不一定怎么样是什么亲戚,所以要引起悲心。
第三个心就是菩提心,所以始终是心。法法都导归圆顿,问题是在于我们的心,你要是个大心,那这个果就大了。这三方面最后就是个菩提心。菩提就是觉悟,就是佛,所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得到菩提。你发了佛心这是因,成佛就是果,什么因就一定得什么果。你要发觉悟的心,就得觉悟的果,也就是你发了佛的心,必定得成佛的果。
我们不管初修老修,这三个方面同样的都要很继续,所以绿度母说:“这菩提心,未发起者劝令发”,没有发起这个心的人,我要劝他发;“已发起者,护增长。”老修行的有人已经发了这个心,要护持他再长。人人都在这一方面要护持他去发起和增长,还没有发这个心的话,我们要能发这个心。这一部分就包括了大慈悲心在里头了,你有慈悲心就要度众生,而且彻底度,而且叫他成佛,要叫一切众生的烦恼都能够断,那四弘誓愿不就都在里头了吗。那么要去度他们,你就要学种种的法。
光是一个慈悲还不够啊,耶稣教他们也都讲爱,讲慈悲。耶稣可以把自己钉在十字架上,替众生赎罪,所以耶稣也是很了不起。还有的人考证耶稣到过印度。耶稣立这个教,和净土宗也很有相似之处,强调信心,强调信者就可以生天国。但虽然他是初地菩萨,初地水平只有那么高,所以他只能说到那个教,说到天道为止,所以按他的去修行只能生天。
那么仅仅是一个(行愿)菩提心,刚才举了耶稣教的例子,就不行嘛,我们除了行愿,还要有胜义谛菩提心,那天不是说了点。胜义谛菩提心这很不好体会,老修行还听的多了,初修行的人这个地方确实是很不容易体会。听听是好嘛,就是慢慢地熏,我们叫做熏,我们学佛不一定你一上来就要求懂。这虚老,我们皈依之后,第一个师父就叫我们看《楞严经》。“你们看不懂,就是一遍一遍看。”那我们真是照这么做,在重庆的时候,那看得苦极了。《楞严》一遍一遍地看,确实也懂不少。
还有,我舅父南梅说的,南梅北夏,他说你不可能对于佛经的每一句话都懂,所以夏老师和我的舅父两个人在山东,彼此有问题时就凑在一块儿,两个人一交流,一研究,就解决问题了。这两个人跑在一起有时候还解决不了,这两个人就哭,就坐那儿哭。为什么呢?说这经过两个人的讨论还研究解决不了,这没地方懂了,没地方问去了,解决不了了,因此哭。
所以我们碰见有些地方还不明白,别着急啊。有的时候操之过急,这欲速则不达,你只能去欣赏,我能懂得一点儿,哪几句我能明白一点,我能觉得好,我能够欢喜、鼓舞、赞叹,就是很好的事情。“当信佛经语深”,佛经所说的话很深,佛法是无尽藏,佛法如大海,不能只在海滩上那一点,那么浅哪。你越往中间走,越来越深,是无止尽哪,所以要有广大的心。所以我们遇见有些什么事情一时不懂不明白,听听,它就自然而然装在你的第八识了。再听一遍的时候,就熟习一点了,再听也就明白了。
行愿菩提心就叫世俗菩提心,就是世俗人也能明白的心。胜义谛就不是世俗,是超世俗了。你是个俗人,是个普通的人,凡人,你的头脑里头对于这个确实觉得很困难,所以就称为胜义谛。它不落两边,比方说这个东西你说它是有,你很好懂,有;说是没有,你就告诉他没有;那这东西也有也没有,这就难懂一点了,但还不算很难懂;再有,也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这是第四种说法。这四种说法都不是胜义谛,要离开这四句,你发的心是离开这四句的才是胜义谛,这个是不大容易懂。所以在这里头,这很不容易懂的问题,我们要能够开始懂得,就需要举个例子,刚才说到布施,我们就(举布施的例子)。
布施中,你送给张先生两万美金,你觉得很帮助了他,救过了他,你这就很执着,很着相,有时候还计较他将来要来回报我。这都有计较,这个心就不伟大。三轮体空就不是这样了,我给张先生两万美金,我没记得这件事,首先我不记得有我;我也不记得张先生;我也不记得两万美金。也没有我,也没有张先生,也没有这两万美金,脑子都没有,但是实际上我拿两万美金给他了。这个人在我脑子里都没有了,我更不会记得他应该回报我,应该感我恩。他受恩于我、我有恩于他,这思想全没有了。这就是在布施里头有了胜义谛,三轮体空了。三轮体空可是你还布施了,你布施了可是不见这三轮。
一切都是,我要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可是实在没有一个众生我灭度了。这两句话不是自相矛盾吗?我要度尽这么多的众生,而且是无余涅槃,都成佛了,但是没有一个众生是实际得到灭度的?你说他没有成佛,他不算灭度,可是他都无余涅槃,得到最高的涅槃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得到这个涅槃了,而真实说没有一个众生得灭度的?这咱们就觉得不大好懂了。
要想这个地方做一点解释来帮助大家懂,也还有一点办法,那就是释迦牟尼佛开悟时候的那一句话,一切众生他本来成佛了。所以你度了他半天,他没有什么叫灭度,他本来成佛嘛,他将来成佛,他没变化。他没有变化,不是实无得灭度者吗,但是你确实是帮助他了,让他从众生变成佛了。所以你要知道这个意思,他本来是成佛了,这一点你坚信,你就胜义谛了。信这一点不大容易,所以密法,问题是说,你连这都信不起来,那你能相信师父是佛?你不能相信一切众生是佛,你师父是佛你能不能信啊?你要连师父也不能信,那就更没有什么是佛了,那你这完全是个空话。
而这个信了,再来一个,信你自己是佛,所以是平等的,你信师父是佛了之后,底下就要信你自己是佛,没有把师父看成是至高无上的。就是要叫你懂得一切众生是佛,你才平等,你这个慈悲就没有捡择。都是佛,没有说这个是我的亲,那个是疏;那个跟我有冤,还要我的功德回向给他?我多冤枉!他这么对我不起。这都没有了,通通是佛,这个心才能够广大。
所以我们这个法不是只看到法上,实际是个心的问题。我们修那些法就是要洗掉我们这些个尘垢,恢复我们本来的光明,一切法不过就是这么个目的。法本身又怎么呢?法本身不就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现在镜子上好多脏,这个法就是去污粉,你一擦就把这个脏去掉了,之后这个镜子就亮了,是不是。对于自己也就是这么个过程,我们修行就是这样个过程,关键是去东西,在这个地方上是一个必须要知道的事情。
做学问是长东西,所以求学你长进,学问越来越大,为学就日增。学问本来不能懂的地方,我懂了;这个事情不知道的,我知道了;而这样的方程式我从前不会解,现在我能解了;这样一个化学变化我不懂的,现在我懂了,这就增长了,都懂了。很多有学问的人学佛不很迟钝,就是为学问的人他尝了些甜头,他有了些办法,他也用这种情况来看经来学佛,希望有所增长。这样子就困难了,往往还不如没有学问的人。
这个“为道”,我们学佛是为了道,这个“道”字后来翻译成觉,道路嘛。做学问是增长,但你要是学佛修佛,是“日减”,要懂得日减的道理,才能够有希望入门。你老是求长,那个是得学问,你要是得点定,得点什么,那都没有入门,真要入门是减。刚才说的那个剥笋壳,是把东西剥掉,把镜子上的脏擦掉,去掉东西。你的智慧德相本来都具足了,不增不减,跟佛一模一样,还有什么可得?你如果说有得,就成了魔法了。只能恢复你本来,所以《心经》说“无得”,怎么能有得?有得你就坏了。
现在为什么你不显现佛的功德智慧?你就是多了些东西,你心里的妄想执着执着得非常之深,所以这些东西要破除,真正的修持要在这。什么咒、什么手印什么什么,你用什么,哪个用得顺的,都可以,只要你能去东西。这个武器,古时候的那些大将,这个拿枪,那个拿刀,那个拿什么,那个拿什么……,他那个顺手,他就是那个东西,他从来不换,只有舞台上才换,古时候有换的吗?《三国演义》里头那个典韦,那是三国中第三名大英雄,他就两个方天戟。后来让人偷走了,之后他没有武器,他的本事就拿不出来了,他就是用惯了。
这一切法都是这样,你有这么一个用得顺的,你用了之后能够日减,你用下去就对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金刚经》这么说,可是每个人心里头总还是惦记着,什么时候我碰到什么经,或者碰见什么什么大德传我一个什么什么法。总是不踏实,总惦记某天有一个什么机会,得了个什么我就行了。那我就说你这一天在驴年,说不定哪一天是驴年,你用这说法就碰见了,哈哈哈……。所以这个心法,这又到了阿的了,阿的就是心法,不是只讲这些。
布袋和尚,庙里头画的一进门就一个胖的和尚,大家称为弥勒和尚。现在更错误的称为弥勒佛,这非常错误,弥勒还没有成佛,弥勒菩萨。称为弥勒菩萨这个说是可以的,实际这个像是隋唐之间的布袋和尚的像。他在长安,他喜欢和小孩玩,很胖,他是弥勒的化身。因为他这个形象很受人欢迎,很欢喜,所以庙里头山门喜欢塑这个像,说是弥勒的化身。他的偈子:“只这心心心是佛”,三个心字连在一起,只是这个心心心他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十方世界他最灵,是神灵、圣灵,他最灵的了,就是心;“妙用纵横可怜生”,神通妙用,种种的妙用,纵横的妙用,这个可怜的很,算得了什么呢;“一切无如心真实。”这一切一切没有一个能像心是真实的,这是说心的功德。有人就批评净土宗是心外求法,假定密宗不能体会大圆满、大手印的精神,你那修法也是心外求法。心外求法是错误的,心外无法,你往心外去求法,这就白费力气了。
所以也以这个作为离别赠言,不要变成心外求法,关键这是个心地法门,就是我们这个心,就是你每个人的本心,你每个人能念佛,能修法的这个心,“只这心心心是佛”。所以神通妙用那可怜得很,这个话很有意思。大家都把可怜得很的这个事当作了不起,谁什么什么怎么样了,现在我也要出一点,什么时候我修出一点来之后,我就考虑弘扬了,我就大大的给你们显一显了。所以贡嘎上师有弟子来问这些问题,他也没办法,“你去问喇嘛去吧。”就是我不答这些问题,实际说你们也不要老问这些问题了,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