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漫谈篇三 10.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

2020-12-31 13:30:49 点击数:

三、漫谈篇三(1990年北京莲舍开示)


10.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

真正佛法要昌了,这个世界就自然好了,所以《无量寿经》:“佛所行处。……天下和顺。日月清明。……兵戈无用”,没有战争,内部也没有内战,外部也没有侵略。“民无冤枉”,没有错案,做官的都是好的。“各得其所”、“强不凌弱”,这《无量寿经》的十二句。

总之就是把你的知见去掉了,你所有的都是佛的知见,就最后全成功了。在过程中就是在变化,有一部分是佛的知见,又有一部分是我的知见,唯识有些东西说的很好,弥勒就是唯识的教主。它这个“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确实是好的。

他讲到了有第八识,“二无我”是人也无我、法也无我;“五法三自性”,那天说了“三自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就是一些事情,这遍计执里头你有主观就变成依他起,依他起还没有认识真实,但是好多了,真实就圆成实了,所以又简单又明了。还有“五法”,一切不过就是“五法”,第一是“相”,一切相,各种相,山河大地、男男女女的相;法相,法也有相,清、净、小、大、顿、圆,这不都是法的相吗,这一切相。众生所接触的头一个就都是这些相,有了相它就有个名字,就给它安个名,这个叫什么那个叫什么,桌椅板凳什么什么,各有各的名。一个是“相”,一个是“名”。

再有就是妄想,把众生就完全代表妄了,哪还有众生还有什么?不过就是“名相”和“妄想”嘛。我们刚不是说相与名字吗,“名相”,中国人说话很讲韵律,有许多是倒过来的,其实原来从印度那边所起的就名相和妄想。这妄想中也就包括许多名相,不管什么东西你只要想了,从妄心所出来的都是妄。

第五个是“如如”或者“真如”,第四个是中间这个,这是关键,从“妄想”到“真如”。所以说不过就是这些,这些都是名、相和妄想,摆脱了这些名、相、妄想,最后是证真如,这过渡期间是什么?是“正智”,正的智慧。正的智慧是什么呢?就大家现在当前的情况,在妄想里头出现了无漏成分。

TC居士:那现在我们说世间是虚妄的……

答:你还在妄想里头。你“世间是虚妄的”这一念还是妄想。但是这里头,比方今天说的这些,也知道念法本,里头有发菩提心,要持戒,也知道要度众生,最后要证到平等种种种种的。这一些就正是属于正智,你还没有完全离开妄想,但这里头有正确的部分,就是无漏的部分。要发菩提心、要利他,这个纯正的思想本身是无漏的。不过是妄想心和这无漏的成分都融在一起了,这个情形之下我们还是承认你是正,而且是智,这就不同于妄想了,这里头有了无漏的成分。

佛的知见,那就要打譬喻说,因为它是咱们以众生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是不可思议的,不是言说所能宣说的,也不是我们头脑马上能够理解的。所以“不可思议”,就是头脑没法办的,就不可思;舌头没法用的,就不可议。“不可思议”不是随便说的,“啊这好得不得了”,而实在是舌头太短了,说不出来。真实的佛知见说不出来,我们只能够说用言语所表达的是指月,立标指月,依传承而言说的,说“那个是月亮”,言说就只能到这儿为止了,这是文字般若。

你依着这个方向去找月亮,最后就看见月亮了,但是有的众生,我一告诉他这个是月亮,他误解说这个(注:手指)是月亮。我说这个是月亮,我是指那儿,但他后头却告诉我说这个(注:手指)是月亮。很多人是这个毛病,问题说的就是这个,其实这就难得多了。这个一错了之后就麻烦了,他不但找不到月亮,他还一个错误的概念,觉得月亮就是这个样子,所以依文解语那就是……。

既然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那要这个经干什么?我们要讲是干什么?指一指。禅宗叫《指月录》,这么一部禅宗很厚的书,给你指一指月亮,给你做个指路牌,往哪儿走这都画上箭头。箭头上写颐和园,但这个牌子不是颐和园,是你照它的方向走,你就到颐和园。

还有巴黎地图,你离开地图更不知道巴黎在哪儿,但是巴黎绝不是地图那个样儿,那一个小方块就是巴黎?一个小黑线是铁路,再细一点的是公路,再就是河,它都对!但都不对。你说山就是那一条线,一条弦棱那个样子?它是符号,但是它可以让你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有那个地图可以有很大的帮助,你都到了巴黎之后,把地图全都对下来,没错。比方到了颐和园,那导游图上一对,全对,但那导游图不是颐和园,这一样的事。一切就是给你指一指,导一导。

所以就需要不尽的修持,所幸者就是阿弥陀佛有一个极乐世界,你这一生没有解决的,可以到那里去进修,不然解决问题还是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