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漫谈篇三 4.行解相资

2020-12-31 13:30:49 点击数:

三、漫谈篇三(1990年北京莲舍开示)


4.行解相资

MT居士:开始学佛在实修方面应该怎么去着手?就说像定课方面。

答:我可以给你建议《净修捷要》,因为《净修捷要》听了一遍了,这就是有缘,而且自个儿也已经在这儿用了功了。如果每天能够全部修一遍当然更好,不然可以几天一遍,这个时间必定有的。一天一个定课,念几篇《净修捷要》,然后就念佛号,愿意念一些咒也可以,修法也可以,这都不是死的。总之要有一个定课,比方像拿《净修捷要》来说,一面念一面修,一方面这里头每一段的含义自己体会加深,拿这个做为中心,再看一点书。

刚才我说的《学佛是怎么回事》、圆瑛法师的几种讲义,这都可以看,他有《金刚经讲义》、《阿弥陀经要解讲义》。《阿弥陀经要解》是已经有蕅益大师作的注解了,但是看起来还费解,因为它文字虽不像汉朝文那么难懂,但是道理非常深,那么看圆瑛法师作的讲义有很大的帮助。当然不等于说他这讲义里头的每一句都是绝对的殊胜,但帮助是肯定的,总之功效远远大过消极方面,我们还就是通过注解来了解《要解》,通过《要解》来了解《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的本意。

这就有行有解了,行解只有并重。单打一边就好像鸟只有一个翅膀,要摔下来的。行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行,增长邪见,很多人只是理解,只是研究,并没有真实的修持,就会生出邪见来。很多学者看来看去,就说这个经是假的,那个经也是假的,这就生出邪见来了,他去研究之后产生邪见了,这偏枯就是很大的障碍。

所以我们一下手的时候就是行和解并重,行解相资,福慧双修。这些做功课、看经,都修了慧也修了福,另外一切善事多参与,这就是既修福又修慧,比方将来有印经什么的,不在乎钱多钱少,总之我随喜,我赞成,这功德很大。参与不是在钱多就是功德多,我一万就比你那一千大十倍,有时候远不一定,有时出一千的人比那出一万的功德反而大十倍。看他的发心,看那个钱他出的时候对他的难易。

从前有一个穷人,他毫无所有,他发心,多少次出资下来买了一点油,没有器皿,两只手捧了油到庙里去供佛。一个国王献供养多少多少百万。庙里头法会国王到时反而还不开始,国王问:“为什么?”“等个大施主,大施主未到。”“我都来了,我不是大施主,还有什么是比我更大的施主?”“大施主未到。”“好,我就看这个大施主。”后来看来了一个穷极了的人,两个手捧了一点油,大家就去迎接,把他的油接着倒下来,这油就是他的命啊。这一点,你国王再多,你对于他并没有什么,这就是说不是在那个数量里头,是虔诚恭敬的心。

夏老师有十四个字,这对于每个人都有用,是“察过去习毋自欺,持戒念佛看经教”,这很全面了。“持戒”,没有受戒我持什么戒啊?我们是等于以持戒人的戒律要求自己,戒的意思就是止恶行善。过去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也是得人身的功德。你能够仁义礼智信,下辈子还有人身。佛教说能够保持五戒,这个功德是下辈子还得人身的因。我们受了戒的就要好好保持戒,没有受戒的人也应该要止恶行善。“念佛”,大家都在念佛。“看经教”,从这些书开始,有注解的这几部书,一个就是《劝发菩提心文》的讲义;一个是《阿弥陀经要解》的讲义;一个是《金刚经》的讲义,把般若和净土同时看。这就是“持戒、念佛、看经教”。

再有“察过去习毋自欺”。要常常去觉察自己的过失。现在已经知道有些就是不做了,但还是有习气。中国过去臣子年轻时喜欢打猎,到老了多少年不打猎了,但看见人家打猎,心里还是很欢喜,这才知道这个染得很深,这就叫习气。我们不但行动上要注意,这个习气也要觉察,不可以掉以轻心。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说的是什么?走路都要抖抖瑟瑟的走,你不好好走?不是这意思,就是说你如果有这个习气,可能一不小心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就是要善护己念,菩萨就是善护己念。众生是畏果,这个果报来了就觉得可怕;菩萨是畏因,不种这个因,没有因了就没有这个果。你怕有这个果,你因上就注意,这不就主动了嘛,这些“察过、去习”就是畏因。不断的形成过错,还有习气这些东西,它死灰可以复燃。

“毋自欺”,人总首先是自欺。我常说一个人的通病,就是把这个“妄我”估计得过高,把这个“真我”没有认识。你不知道有个“真我”,更谈不到重视了。你的“真我”跟佛是平等平等,对于这个不认识,却觉得这个“妄我”是我了,而这个“妄我”的本质是贼啊。现在没有谁说“我是贼”的,在座我看,没有一个人。这认贼作子,自个儿不但不觉得他是贼,种种方面还把他估计评价得过高。

这样的话,像阿难就没有能够免摩登伽女之难。他已经是证了初果的人,已经有神通了,碰见一个魔女他居然要破戒,所以释迦牟尼给他总结,就是因为他不知道这两种根本:生死根本、涅槃的根本。生死根本,就是你以为是你自己的那个(妄我),那个就是你的生死根本,这个“妄我”你认贼作子,因此这种修行不但不能成佛,有时就变成阿罗汉,变阿罗汉也是堕落。大乘佛法要求高,不但生天是堕落,阿罗汉也是堕落。《楞严经》以阿罗汉当作魔的一类,是着魔最后的一个魔,成阿罗汉也是魔。你只求自了,不愿意去度他,这从大乘佛法来看,你也是着了魔了。

这是“察过去习毋自欺”。要很认真,这就很全面了,这个要做到的话,自然而然从光明入光明,一天比一天强,不是急于求什么,你急,印光法师就讲,这里头就出现一个急躁情绪。就是勤勤恳恳,老老实实,绵绵密密,这么做去,福慧自然增长,到那儿就好了,自己就长出来了,越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