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9-3 参禅不难,难于起疑;信佛不难,难于生信

2019-12-16 12:08:58 点击数:

 

LK居士问:菩萨是转八识成四智,那佛呢?


答:佛就是圆满嘛,成佛就是要成大圆镜智。大圆镜智就是最殊胜了,证到大圆镜智就最高了。阿赖耶识本来是个藏识,它含藏一切,是个极大不可思议,而且是个圆的,所以照见十方。咱们的镜子只照前头,不照后头,它这是个圆的,大而极圆,这样的智慧形容大圆镜智,佛的智慧。所以证大圆镜智就成佛,佛把这八识全部都转成四智。阿罗汉第七识、第八识他不了解了。转了第七识,还有第八识也转了成大圆镜智,你就真正成佛了。

 

我们把八种识转成四智,四智圆满成就最高。最高无上、最圆满究竟,这样一个智慧就称为法界体性智。这是开合的不同,所以称四智、五智、六智。六智的下面有根本智,根本智代表毘卢遮那,总的把前头的四智加上根本智就是五智了,五智具足就称为法界体性智,成为六智。


LK居士问:那第九识呢?


答:这都是开合的不同,尤其是第八识,把它分成两部分,分为秽净。其实是一件事,就是把净识单分开,就叫做第九识。你要说第八识不分,那就是把这个包括在里头。有好多都是这种例子,这是开合不一样,也就是多一点少一点。

 

名称常常会有很多出入,一个佛性有多少种名称?又叫自性,又叫真如,又叫实相,又叫第一义谛空,又叫妙明真心,这个名称多的很,实际上就都指着一件事。它有好多好多名字,名字不同,因梵音嘛,一个名字代表种种含义,它必定有这个含义。平等性智那就表示一切都平等,大平等,大平等就不二,一切都不二,所以入不二法门。进到庙里头,门上四个字“不二法门”,那也就是双关,佛教就是以不二为首,这个门就是不二门,这都是双关话。

 

所以不是别的,就是智慧,就是八识成了四智,而这个智慧不是咱们世间的聪明,这个智慧有了般若。这个般若,可以翻译成如何能够悟解实相,证入实相,真实的明白实相是什么,而且你实际证实了这个实相。不是你能够说多少经,讲多少法,会多少外国文字,你得多少次诺贝尔奖金,不是那个,没有共同之处。有的时候变成世智辩聪反而是成麻烦了,世智辩聪成为八难之一。

 

有八种人学佛最困难,世智辩聪是一个。那种极伶俐的人,有三个心眼的人叫做世智辩聪,这种人学佛极难。有的时候敦厚一点的,心思简单一点的,单纯一点的,这种人学佛都相信。心眼太复杂的,什么事一来,一个条文一来的时候,就赶紧想法子钻空子,我能这么做就不触犯它,不受法律限制,我还可以发财。那这种聪明,学佛就很难。


LK居士问:那我们要做的,就是转第六识?


答:是啊,就是少生分别。尽量要像镜子看东西一样,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个好人,我知道他是好人;是个坏人,我知道他是坏人,不是糊涂。这不还是有分别吗,但是这个分别不是一种基于个人的利益。这些自个儿的爱憎都远离,但对于事情还是清清楚楚,如镜子似的,来一个东西,我们把它照得很明白,但这里头没有留恋,没有成见,都没有痕迹,什么都可以照。慢慢就是要少生这一种由于爱憎而生的分别,这个我喜欢就要取;这个我不喜欢就不要,爱憎取捨,这就是分别产生的毛病。一分别就有爱、有憎、有取、有捨,这个就是第六识分别识。我们很清清楚楚,我们这了了分明,事情应该怎么样就怎么,没有爱憎取捨,那你这就是把这识在转变,现在就是这个。

 

而第七识就是要去掉我,但是只从事上这么练是很难。每一件事来,往往事后才知道刚才不对了,但事已经发生了,因此要能避免根本不叫它发生。那你就怎么着,这基本的修持最重要,念佛的人就要念一句佛;持咒的就要持你的咒;参禅的就要参你的本参话头,这都是要到这样一个程度。参话头的人要到什么样的程度?到了从洗手间出来之后,他不知道系衣服。那很不礼貌了是不是啊?他就把这都忘了,心都不在这些事上了,就在他那一句话头上。所以要用参禅的心,要具有这样的心才可以开悟。我就说要有这样的心去念佛的话,他也可以得念佛三昧。


它是一个最大的信心,所以参禅不难,难于起疑;信佛不难,难于生信。一个从疑,一个从信,好像两个是不同,其实参禅这个起疑的基础,是更深的一个信心。他对于佛法是信到极点了,因此这一句话奇怪,他才会起疑。


比方人家问赵州:“狗有没有佛性?”他说:“无。”那别人听你说“无”,你赵州爱说“无”不说“无”那我不理你,我才不管你的事了,那么他就没事了。有人听见,就“佛都说一切都有佛性,为什么说‘无’呢?”这个“无”就成为他要参的一句话头。他就老参这东西“无”,“无”,“无”,以至于…。他这是对于佛说的一切都有佛性,而赵州说这句话,他坚信不疑了,赵州说了个“无”,这是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就要解决。而这个性质是念念相续,为什么“无”呀?要这样叫做疑,而这个疑是基于对佛法有根本的信念,才会起这个疑。他到了这种程度,废寝忘餐,在这种情形下也可能开悟。

 

所以常常就是一些问题,已经是脑子里想得出来的,如“万法归一”是修行必须要的,所以不须要搞得很杂,修法什么,而且不须要搞得好多宗,也不要搞得好多本尊,而念好多咒、好多仪轨。当法师的人要知道,因为众生不同的根器,自个儿要想解决问题,那你自个儿就是要专一。要“万法归一”,一切法摄在一个法里头,你才能够有机会相应。相应的时候你就明白“万法归一”“一”归到哪儿去?所以禅宗要参“一归何处”,让你去研究“一归何处”。

 

对于佛法没有深信,他哪里会管这个问题啊。现在叫你念阿弥陀佛,它有好多好多方便,念有多少好处,这有多少保护、多少平安什么的,那他就可以念。而“一归何处”没有一丝一毫这一类的方便,它就是一个问题嘛,他肯对于一个问题这么负责去什么,那他是一种很深的信心。所以就难于起疑,起了疑情,他这疑情绵密不断,在绵密不断的时候…。所以有的人说开悟都是在入了无心三昧才开悟的,不是一个简单事。这就禅宗的方便。


1987年于维州莲舍答弟子问

《茎草集》第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