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四十七集摘录(一)

2017-08-14 13:43:04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四十七集讲:“道绰大师于发菩提心有四番议论:第一,显菩提心的功用。《安乐集》云:“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周遍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


解释云:首引《大经》,以明功用。《大经》者,《无量寿经》,净影、道绰、善导诸家称之为大经,天台称之为大本。这个菩提心实在是往生净土的源、本源。“源”是源流、根本。所以若不发此心,虽然修得很勤,也就像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根的树,这插瓶的花,不两天就干了;无源之水流两天就干了、臭了。终不能往生也。菩提是印度话,因为中国没有字跟它恰恰相应,所以就翻译它的音,不翻译它的意思。跟般若一样,没有恰恰好的字。智慧我们已经用乱了,不是我们所谓这些智慧,我们这些智慧正好相反,是世智辩聪,是学佛最不利的条件。所以加个大智慧,这就是为什么关键不翻。“菩提”就是觉。无上的觉就是佛,所以菩提也就是无上佛道的名称。“发心作佛”就是发起了《观经》里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心。能发如是心者,这心本来就是佛。大家念佛、看经、听讲,都是在作佛。此“作佛”的“心”,也就是本来是佛的心。那么此心广大,“竖穷三际”,竖,从时间说,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找不到始、找不到终;“横遍十虚”,横,从空间说,遍于十方虚空。这个心超空间、超时间,遍入于一切空间,遍入于一切时间。而且“此心究竟,非常彻底,彻底到等若虚空”,和虚空一样。“究竟”,究极真际,穷尽法源。真际达到了极点。法源,穷尽其源,这个源确确实实不可穷的,是极尽其源,契合于本源。“此心长远,尽未来际”。“长远”,明寂真常,永离生灭。这个心是离开生灭,它无生,无生就无灭。“此心普被,离二乘障”。“普被”,具足一切,无欠无余。如是之心,功德不可思议,离开了二乘——声闻缘觉之障。所以有人称赞你是罗汉了,大乘佛法你要称赞他是罗汉,那是骂他退大乘心了。我们学佛要有一点志气,要知道咱们做的是大丈夫事,要超出一切法界之上,不但到天界是堕落,成了声闻缘觉都是堕落。《首楞严经》把证阿罗汉叫做着魔,阿罗汉在五十种阴魔之内。“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沦”,倾是倾尽,倒出去、扔了。无始以来生死这个有,轮回、轮转、沦陷,你沦陷于生死有的这样一个苦境,现在把它抛弃了。只要你一发这个心,就把无始以来生死诸有种种苦的沉沦(轮堕)都消除了,倾尽了,再也不会有了。更以所有功德来回向菩提,就必定能够上证佛果。所有功德,决不唐捐,无有损失与消灭。所以道绰大师这个话,直捷道出菩提心的功用,一发这个心,这个心就是如此的殊胜,超情离见,微妙难思。


再引密宗的《菩提心论》。现在很多人想修密法,就以为密法成就快、威力大,都是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不知道密法的根源。密宗之所以殊胜完全在于“菩提心”,最重要的是菩提心,最强调的也是菩提心。就要求行者必须发菩提心,天天都是唯此是务,没有发的劝发,已发的叫增长。为什么这么重视菩提心呢?《菩提心论》说:“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菩萨功德故(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金刚萨埵等等一切菩萨都在内了)。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菩提心之功用,焉可思议。所以这里就不单纯是理解问题,说我懂得了,也好,但它不等于出现。我曾经比方:把一个杏核种到土里头,它要发芽,发芽那有很多过程。⑴最初在杏仁里头有一点绿,那就开始了,然后这个绿的东西长出杏仁的肉;⑵长出杏仁的软皮;⑶长出杏仁的硬皮,出壳了;⑷出土了。这都有具体的内容,不是一个理解。真正从你内心里头有所开发、有所启发。当然拿世间东西永远比方不恰当,这是南怀让的话,“说似一物即不中”,也是如此。但是勉强可以这么说明,不光是你懂了。所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华严经》说:“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还有比这更圆更顿的吗?若归之于本,“则是密严国土”。所谓这个心,如果不外驰,归本,始觉合本,也是归本;珠子放光,珠光还照本体,也是归本;归本,就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不用起座,一切佛事都完成了。所以这是极圆顿之法,赞叹菩提心的殊胜,也确实大畅佛的本怀,超情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