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十集摘录(二)

2017-05-31 12:37:16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十集中说:“我们研究一部经典就要先知道这个经是属于哪一藏?说在何时属于什么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因为佛对不同的根机所说的法是不同的。连孔子都是如此弟子来问什么叫做仁、什么叫做孝?对于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复。那如来的圣智更是如此。应病与药你得了什么病就给那最对症的药。所以为什么要找大夫不是自己到医院去买药吃呢?因为这样不对症要找大夫好给你对症。如来是大医王对不同的根机说不同的法。始教是大乘教像法相等等开始讲大乘他就没有说人人都能成佛那阐提就不能成佛。到了终教《大乘起信论》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须要三大阿僧祗劫。到了圆顿教《法华》龙女刹那际成佛。舍利弗看不起女的说你是女的。龙女就说我马上成佛给你看她就刹那成佛这是顿教。我们要了解就是要问一问它这是什么教?所以佛就说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所说的是应对根机不同。后人没有直接听佛跟你说法你应该依了义教不要依不了义教。这是佛教四依中的一个标准。假定有一部经说的跟《无量寿经》不一样我们先要问问它是什么教?如果是阿含部那就不能依它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了义说实相。

 

夫一代圣教之判别,诸家有异,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时、二教与四教、五教。所以我们研究什么经的话,首先要了解它属于什么藏?三藏,就是经藏、论藏、律藏。《无量寿经》属于三藏中的经藏。二藏:就是声闻藏、菩萨藏。《无量寿经》属于菩萨藏,来听的都是大菩萨,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净土二乘种不生,要是定性的二乘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他可以出现六神通,往生不了。 

 

五时,佛说法划分为五时,最初成佛说的是《华严》,“华严时”;大家都不懂,于是乎只好说小乘教,这是预备班,讲阿含部,“阿含时”;然后告诉大家要回小向大,这是“方等时”,呵斥小乘,赞叹大乘;再就是“般若时”,说般若,说的很长;最后《法华》“涅槃时”。《无量寿经》主要属于方等时。但不限于方等时,为什么呢?因为《无量寿经》不是一次说,佛多次说。因此翻译的本子很有不同,因为原来的本子就不同,像《唐译》本是出于《宝积经》。佛说《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无量寿经》。所以多次说,就不一定拘于某一时了,这个是“五时”。 

 

《无量寿经》二教中属于顿教。“二教”分两种:一种是渐、一种是顿。所谓“渐”者,就是有法可修,从微至著,从小变大,从低变高,一步一步的,有一个过程,有阶梯、有渐次,比方像爬楼,这个是渐教。“顿教”,就是没有阶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像禅宗,这是顿教,佛一拈花,迦叶微笑,中间没有任何过程。就好像坐电梯,一上去,出门就是屋顶花园。而我们净土法门正是如此。所以一个罪浊凡夫,要带业往生,去了之后就是阿鞞跋致,这就显它顿。而且这个法门里头,当你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合道妙,正在念时你已经就超凡入圣,这又是顿。所以二教中属顿教。我国隋代慧远师(即净影)判本经曰:“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轮。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大,故知是顿。” 

 

四教和五教。天台判为四教,藏、通、别、圆。⑴藏教,就是小乘教;⑵通教,通于大小乘;⑶别教,是单独属于大乘,不与小乘共的;⑷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贤首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判为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就是小乘,阿含部。⑴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⑵始教。开始说大乘,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云为始。⑶终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曰为终。对于始来说,终就提高一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⑷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顿教。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等。”⑸圆教。统该前四的一切一切,都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超乎情见,是不可思议。空间说,小的可以容大的。我们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须弥纳芥子”,须弥山里头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纳须弥”,就超乎情见了,就是《华严》圆教的内容。“三祗一念”,这三大阿僧祗劫包括多少念头。“一念就三祗”,这一刹那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祗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以到了圆教就完全超乎众生的头脑,而且是重重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所以圆人修习一天,等于不圆的人修习一劫。见不一样了。这是中国佛教共同承认的道理,不是净土宗单提出这个道理。 

 

在五教、四教里头,净土宗属于什么呢?在天台的藏通别圆四教里头主要是圆教。在《华严》的小始终顿圆五教里头,净土宗是顿教和圆教。中外古德对于这个说了很多。因为现在这种轻视净土宗的看法,还是存在很深,没有把古德的这些遗教很好的继承下来,所以大家听了之后就很有反感,因为跟他的想法不大一样,有点抵触。因此,我这里引证的比较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个时候多少古德都这么说,就带了一些说服力增加大家的信心。那真的要想理解《无量寿经》,就不须要对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只要把注解看了之后,帮助你把《无量寿经》能够接受下来就很好。我这里有多方面的目的的。 

 

清代彭二林居士于《无量寿起信论》中判本经说:“无量寿经者,是如来称性之圆教。”他不但指明是圆教,而且是称性,称乎如来的本性,跟如来本性相称的,是尽量发挥没有保留的,这样的圆教。所谓七个字是不多,份量很重。日本和尚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无量寿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顿到极点叫顿极,顿速,快!又快又到了极点,是圆融圆满之教,所以是圆顿之教。圆融无碍,又圆满具足一切。圆融是说无碍,圆满说具足,不欠什么。日本的古德,多数同意这个说法。日本是尊崇善导大师,现在六千万是净土宗。就因为过去是承续善导大师,这个基础很好。日本很遵崇《无量寿经》,遵崇四十八愿。日《大经释》说:“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天台就是法华宗,我们国清寺智者大师在那儿,就以法华为宗的。真言宗就是密宗。他说天台和真言,法华和密宗,虽然都名为顿教,(他一个“虽然”里还有话说),但它还允许断惑证理,他要把自己的迷惑断掉,然后证到了本体,明心见性了,所以说还是渐教,有步骤、有过程、有次第。他讲这个“明”字,就是要去宣明,宣明那没有断惑的凡夫,就是带业的凡夫,烦恼具足的凡夫。“直出过三界者”,直出就是超过了三界的,“偏是此教”,那就只有《无量寿经》所代表的这个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他不但说是顿教,而且是顿中之顿。这个说法让中国的禅宗听见,会非常不服,要气得蹦起来。 

 

日本日溪大师说:“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他说是“圣道诸教”,如来这一代时教,很多教,“理是圆融”,讲它的玄理与本体,是很圆融无碍的。“益是隔偏”,它的利益,这些教的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虽然讲这些教的道理是圆融的,但是给大家的利益是有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以其顿机难得也”,其他教的顿机,像禅宗,现在大家看看实在是很难。现在虽然有些庙是禅宗,实际已经是第五度的禅了,不是真正达摩、六祖那个顿机的禅了。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一言相印,顿契本心,一念不生,那就是佛。所以只有两种情况,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也不用看教,也不是必须要坐禅。一个人见六祖,他说我不伸两足卧——不倒单,腿不伸出来睡觉。六祖说我常伸两足卧,我就伸开两条腿睡觉。他不是靠修持,研究经典,现在不是这个根器,顿机难得。所以“教虽圆顿”,教本身,禅宗等等都是圆顿教。“望机自成渐”,对应化的机来说,什么人当机,成为渐法了。本来禅宗都是顿法,他一修就成了渐法,因为他的根机就是这种见解,这种习气。“净土言圆顿者”,我们对于净土说是圆顿,因为它是“圆满速疾利益”,因为它给的利益是圆满的。连动物都往生,我上次说夏老师那个老鼠都坐化了。普遍,圆哪,没有剩下的,快。一般说老鼠要修行,你得变了人,人还要修多久才能超脱,它老鼠身就解决了,快不快。其他的圣教,虽然有圆融的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不能体会这个圆融之旨,“无由蹑解起行”。所以,圆教一般都是先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蹑解起行”,跟着这个解而起了修行,要先悟后修。一般圆教都是先悟后修,起码要有个解悟。所以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因为他并没有达到这一步,说是在那修,有的是盲修,不能蹑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所以法虽然是圆顿,但是行人的机很浅,顿法就成了渐法,圆法成了偏法。但是净土宗就不然了,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不须要你为断惑而疲劳辛苦。“直出三界”,直出,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后到色界无色界,这么慢慢的出去。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这是一般的规律,修圆顿法是先悟后修,先要开圆解,不是凡夫这种理解。现在有很多人错会,以为我看书明白这个道理,我听了讲、查了《佛学大字典》,所有这些我都能讲得下来。讲只管你讲,你那解不是圆解。要悟!这圆解是属于悟,要先开圆解,然后才修圆行。这是“信解行证”,行怎么行啊?是在解之后的事情。你修了之后破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个惑次第断。一般就是先断见惑,证初果;然后思惑断尽,成阿罗汉;再断尘沙惑,成菩萨;无明惑断尽了,就成佛了。所以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增高一位,这么证了圆果,那才真正是究竟不退了。“今则”《阿弥陀经》是怎么样呢?“但说彼土依正二报”,只说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在这个里头让大家“开解生信”。这就没有说开圆解,不是这么要求了,对于这个你能理解、生了信心。《阿弥陀经》讲,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持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往生了。“以阶跋致”,就跟阿鞞跋致同等地位了。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经》(这只是《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阿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是“五浊恶世的无上醍醐”。不须要开圆解就可以修,愚夫愚妇都可以修。例如照相机,有种叫傻子照相机,这要多少光圈,多少速度,距离准不准,这一切你都不用管,只要一按就拍好了,傻子都会用。那照相机是好是坏?照相机好啊!有多少电脑在里头,性能特别好,自动调制,不须要你考虑了。所以不能因为照相机外号叫傻子照相机,傻子也能用,就看不起它。越是根器不好的人能够得利,正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圆中钞》的意思,跟以上所引日本大德的说法相同。幽溪大师既然说这是无上的醍醐,那当然也就是契理契机(合乎大家的根机)最极圆顿的圣教了。 

 

下面再引日本人的《秃钞》说:就顿教有二教二超。既然承认它是顿教,顿教里头还有分别。二教是哪两个教呢,一难行圣道之实教,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难行的圣道,就是讲佛心的(参究佛心)、真言(密宗)、法华、华严等等的教。这是顿教,但是个难行圣道,所以现在依这个成功的人很少。现在大家听说开悟的人很少,密宗成就的从解放到现在,大家知道所公认有六个人“即身化光”,但十亿人口几十年来才只有六位,不是不行,它难,这是难行道。其余都是如此。二超者,一种是竖超,一种是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修来断,叫竖超。但是净土,因为有弥陀殊胜的大愿,实际是靠他力。所以倓虚法师也判过教,说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真言是密宗的一部分,因为在密宗里殊胜的地方也是如此,是他力门,从果上起修的。“由他力故”,是超越成佛,超越常规而成佛,所以叫做横超。横超之顿,而持名是顿中之顿。所以在顿中有二教二超,有难行、有易行,净土法门是易行。有横超、有竖超,净土之法是横超,是顿中之顿。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善导大师是唐代的大德,在长安城里几乎没有人不念佛,这就了不起。这感化力,所有供养他的钱都拿来写经,现在敦煌还找出来,很多都是他那时自己亲笔写的,还有请人写的经),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无量寿经》是“专中之专(不是要成专家,是专门的学问),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是“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这就赞叹到极点了,依日本大德的这些说法,那是极圆极顿了。 

 

再看我们中国的大德《弥陀要解》《弥陀要解》虽然很薄那是蕅益大师从大光明藏自然流出的经典他九天写出这部书只花了九天的时间印光大师赞叹之极。《弥陀要解》说:“释迦一代的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教化“唯华严明一生圆满”只有《华严经》说这一生就圆满成就了。是靠什么来一生圆满它的因是什么呢?就是在末后《华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且用这个法劝华藏的海会大众都同发心同往生极乐世界。他这感叹了“嗟乎!凡夫例登补处”一生补处现在弥勒在兜率他只要再到人间示现一下就成佛了所以称为一生补处菩萨。这个净土法门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就登了一生补处都如同现在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样。这是“奇倡极谈”这种倡导是奇极啊!是登峰造极之谈。“不可测度”不是凡情所能够推测所能够考虑的。度是计度就是考虑之意。“华严所禀”《华严》所明十玄事事无碍境界“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鲜是少。天下从时间上说有古有今就一直包括现在都是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辞繁义蚀”言语很多道理就不明白就像日蚀、月蚀道理不明白。“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是蕅益大师的话我只有把心挖出来给你们看哪!很伤痛的话。古今都是如此对于这样的事情熟视无睹不能相信。 

 

《要解》又说:“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无量寿经》里说,当来经法灭尽,特别要留这个经住世百年,来“广度含识”。含识就是有情,广度众生。“阿伽陀药”,本经是应万病的药,是万病的总持。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不是用头脑去思所能想到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华严的奥藏”,《华严》很深奥的法藏。“法华的秘髓”,很深密的心髓。“一切诸佛之心要”,佛就是传心法门,以心传心,心中的要点啊!“菩萨万行之司南”,菩萨六度万行这个总的指南针。“皆不出于此矣”,都不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外。“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我要更广地来赞叹叙述,就是用一劫的时间也说不完。《法华》,天台宗认为这是纯圆独妙。天台宗是独尊《法华》,他认为《法华》之圆,是纯圆,它的妙是独妙。因为法都是妙法,用经的名字叫为妙法的,只有《妙法莲华经》,独妙啊!所以他自称是纯圆独妙之教。《华严》虽然也圆,但是没有它纯。《华严》就说是,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因为到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有《华严》独具十玄门。所以事事无碍只有《华严》才是全圆,圆的全部。现在看蕅益大师的话,这个《华严》全圆的密藏,《法华》纯圆的秘髓,都在《无量寿经》里头。天台的纯圆,贤首的全圆,都不出大经之外,所以本经是圆中之圆。益大师虽然没有把大经名字,像日本人这么明显地提出来,意思是一致的。禅宗常常说“一鼻孔通气”,就说这两个人见解相同。这就是中国的古德和日本的古德在这个地方是一鼻孔通气。 

 

近代的印光大师,大家都尊称为净宗的大德,赞叹《弥陀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理和事都谈到了极点了,“乃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这是佛说《阿弥陀经》以来第一部注解。他就认为这个超过《弥陀疏钞》。“妙极确极”,妙是到了极点,确是正确、准确,也到了极点。“纵令古佛出世”,古佛再出世,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所以《弥陀要解》这个书要多看,尤其是以净土宗为自己修持的人。印光大师之可尊,从这几句话也看得出来,说这些话不容易,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大德,首先他给我们的好处,就是他的眼睛要亮!他给我们指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印光法师赞叹《要解》的话,他的功德也无量。 

 

《弥陀疏钞》说:“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莲池大师稍有不同,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顿教,往前通,可以通终教;往后通,可以通圆教。“圆全摄此”,圆教全摄这两部经。“此分摄圆”,这个部分地摄了圆教。对于小本这么说,因为小本的事事无碍,没有发挥的很多,这个说是可以成立的。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前三个,大乘教所共同,都能谈到理事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说四法界,⑴事法界,从无明妄心所显现出来的森罗万象;⑵理法界,理就是本体,也就是妙明真心、真如、实相;⑶理事无碍,理和事圆融,互相无有妨碍。前三个诸大乘教都共同的,都能谈到理事无碍。⑷事事无碍,谈到事事无碍的,唯华严一经有之。这是莲池大师的话,名为别教一乘。现在他就说华严这个全圆,我们净土经也有一部分、少分。是圆教全摄这个经,这个经摄了圆教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判定《阿弥陀经》是圆教,但是好像没有那么全,是分圆。可是我们看莲池大师很有苦心,把小本里头找出很多经文来证明,这里有《华严》的事事无碍。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死于句下,要看当时的时机情况。 

 

莲池大师也判《阿弥陀经》是圆教、顿教,这是中日诸大德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在哪呢?有的遵崇净土法门,称为是圆中之圆,不但是圆,而且圆里面的最圆的。莲池大师,一是赞叹净土法门,一是谦虚,说我这个法门是圆,但是分圆。这就和机缘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不看时代的时节因缘。在莲池大师的时候正是狂禅,普遍的全国上下,就是不信佛教,所谓儒家、文人墨客各方面都是,没有不谈禅的,对禅宗的书没有不看的,好像你要不说说禅,就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不风雅。像近代郭沫若的诗,“泥牛入海无消息”。哪有这个话,怎么叫泥牛入海啊?这是禅宗的话。在明朝那个时候就没有例外,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出来,曹禄川很著名的,就跟莲池大师辩论,他很不服气,说《华严》怎么怎么好。在他当时,如果像日本人说《无量寿经》超过《华严》,那辩论就没有完了,当然,曹禄川后来让莲池大师说服了。因此也要看情形,要照顾大家的水平,所以就权巧方便,俯就群机,只承认自己是分圆。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 

 

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土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义,足证苦心。因为事事无碍只是《华严》一经所独具。那么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有了事事无碍,事实说明我们和《华严》是同类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上,我也正是学习莲池大师这个做法,就把《无量寿经》里头的经文挑选出来一看,这十玄门一门也不少,来证明本经是事事无碍,也证明本经就是圆教。华严宗立了十玄门,叫十玄门,表明法界的无碍。玄,玄妙,所谓谈玄说妙。为什么名为玄门呢?以通过这个门,可以进入华严圆教的玄海,华严的教义跟海洋一样,玄妙到极点,但是通过事事无碍这十个玄门,就可以去进入这个玄海,所以称为十玄门。十玄是《华严》最特殊的,也是《华严》所独具的“十种玄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可以入如来正觉之海。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有十个内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引证经文,根据《探玄记》来做一个比照,来证明我们这个经和《华严》是同类,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所以先师夏老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八十一卷是咱们人世间的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 

 

㈠同时具足相应门。十玄门是最难懂的,既然称为玄,就超情离见,跟咱们世间的这些想法是格格不入的。《华严》的教理是以缘起为主,这一切就是从因缘起,所以以缘起为主。法界的一切所有,合在一块成为一个大的缘起。因为缘起就要出生别的了。一法,就是这个大的缘起,就可以成一切法。所以一切一切无非都是这个大的缘起所生,一切法又起一法;这个大的缘起,不就是一切法所成吗?这一切法就起了一法,一法又成一切法。“一时具足”,就同时都具足,一法、一切法都具足;“圆满显现”,都显,一法也显,一切法也显,所以叫做具足相应。一也在内,一切也在,也都显现相应,这就是这个玄门的涵义。底下,用譬喻来进一步理解经文。《华严妙严品》说:“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一切法门,无尽的如海洋一样。海,极言其多。“同会一法道场中”,如海洋之广之多的法,都会在一个法的道场里头,就是一切法入在一法里了。《华严经·大疏》讲:“如海一滴,具百川味。”一切百川都流入大海,这一切法流入大海,也成了一法。这大海的一滴水,就具足了百川水的味。百川水都在大海里头,你只要大海里取了一滴,那百川的一切味都在这一滴里头了;这一滴水里头,就有这个百川水的味,一法就有了一切法。所以我们通过譬喻就好懂,不然就玄之又玄了,所以具足相应。是为“同时具足相应门”的玄义。一切法起一法,一法就成一切法。我们这个《无量寿经》,是不是具显此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呢?我们看经中〈至心精进品〉,法藏比丘要发大愿,说我要成就一个佛国超过所有的佛世界,可不可以?请佛给我开示。佛就把二十一俱胝(俱胝是千万)佛土,都显现给法藏比丘看。法藏比丘“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经中二十一俱胝佛土就表无量的佛土,法藏比丘摄无量的佛土为一极乐净土,就是一切法入一法。是即华严中一切诸法同时同处,为一大缘起而存在,也就是具足相应之义。是为十玄之总门,也是本经之总相,本经实亦同此一大缘起而出现也。又本经〈泉池功德品〉中七宝池八功德水,“其水一一随众生意。”水是一法,能随一切众生一个一个的心意,所以一法就具一切法。就像敦煌的这个图画里头,在极乐世界游泳池里头的菩萨头上有圆光,在游泳池中游泳,岸边很多人看,头上也都有圆光,因为它是凡圣同居,在池中沐浴的人,各人的想法不一样,有的喜欢水浅一点,只刚没脚;有的过膝盖;有的人喜欢没脖子;还有人喜欢,水自上而下冲淋浴,而此一水能同时相应于一一众生之意显现,此正是同时具足相应之玄门。一切法成了一个总的缘起,从这个总的缘起生出来的一法,每一个法都是无量的功德,所以此水也有无量的功德。而且水能说种种法,“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乃至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随其所闻,与法相应。所不欲闻,了无所闻。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只是一个水,而能同时同处满一切听者之愿,各个听到自己所愿闻的法,且随其所闻,还跟法能相应。你想听什么,就得到什么,而且一听就懂,所以他就必须成佛不可。你不愿意听的,一点声音都听不到。“永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就是极乐世界不可思议的妙用,所以往生之殊胜在于不退,随时随处都是增长。这就是十玄的第一玄,“同时具足相应门”,不可思议。可见华严十玄之总门,已举体显示于本经矣。 

 

㈡广狭自在无碍门。“广”是宽广,“狭”是窄,广和狭很自在。广和狭属于空间,这就打破了我们空间的这些概念。所以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以后,他就知道空间、时间,都是来于人类的错觉。我们大的只能容小的,小的不能容大的;宽的能容窄的,窄的不能容宽的,种种的概念,从科学说就来源于我们的错觉。“错觉”跟佛教的名词“妄想”很接近,错跟妄差不多,觉跟想差不多。但科学究竟总是有局限的,靠拢是可以。有的人就以为科学、佛法就是这些道理,那又把佛教庸俗化了,就是这一些道理可以使我们理解,相信这一些有好处。如《大疏》说:“如径尺之镜,见十里之影。”一尺大的镜子,可以看见十里的影子。径是很窄,十里很广。那在第一次欧战的时候,德国的间谍在山顶上砌了一个圆顶的房子,在房顶的尖上安一个透镜,因此他在屋里就能看见全山任何地方的行动,以至山底下的行动。这是世间上的办法,利用这些仪器,广狭可以自在。所以窄的镜子看见十里的影子。本经〈发大誓愿品〉说:“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大,庄严清净),光莹如镜(光的莹洁像镜子一样),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极乐世界的佛刹,可以照到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诸佛世界。一个佛刹是狭,诸佛世界是广,这广狭就自在,这狭中就可以照到这个广。所以一个刹的力量和作用,就遍彻了十方,十方就是广。而一刹,还是一刹之相,如故。因为一广之后就剩广了,没有这个一了,一还照样是一,这个一就是狭。力量无限的广和一法的狭,不相妨碍,各个自在,所以称为“广狭自在无碍”。还有“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在极乐世界要想看任何佛国,在宝树里就可以看见了,就跟镜子一样。睹,镜子看见自己的像一样,可以在树里看见十方的佛国情况。这都是表明广狭自在之玄门。 

 

㈢一多相容不同门。《大疏》说:“若一室之千灯,光光相涉。”如一间屋子里头有一千盏灯,光跟光都涉入。这间屋子里头,这有两个灯管,那有两个灯管,四个灯管。四个灯管发的光,就遍满整个屋子,每个灯是一,四个这是多。咱们这有光,你说我这只手是哪个灯的,这只手是哪个灯的,能分吗?到处的光,都是四个灯所发的。然而各有四个灯的光,关掉一个,暗一点;再关掉一个,暗一点,四个都关就没了。各有各的光,每个光遍全屋子,每一个灯的光之中就包括了其余三个灯的光,这个灯的光包括那边灯的光,那边灯的光包括这边灯的光,一中有多,多中有一,是为相容,一和多相容。而一多之相不失,是为不同。千灯就是这个比喻。所以《华严·卢舍那佛品》说:“以一佛国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世界本相亦不坏。无比功德故能尔。”“以一佛国满十方”,一个佛国就遍满十方,一就是广。“十方入一亦无余”,就像一灯的光满全屋,多灯的光入到一个里头,一多相容。“世界本相亦不坏”,灯,还各个是灯。“无比功德故能尔”,佛国无比的功德,自然如此。一土遍满十方,十方入一方,就是一多相容之义。本相不坏,不同之义。我们《无量寿经》弥陀宝香普熏愿文说:“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薰一切世界。”国土万物中的任何一物,都是无量宝香所合成的。以无量香入于一物,它又放香普薰十方世界,所以多入了一,一又遍多,这就表示一切法入于一法,一多就相容了。“又一物的一相”,一个物,它自己一的这个相,与众香这个多的相共存。又有一、又有多,认为多了就没有一了,一了就没有多了,都共存。表两相还是两相,各自清清楚楚。又此香遍于十方,说明一法又遍于多法,所以多入于一、一不坏;一又放香,又多;更显一多相容不同之妙。 

在现在这个世界我可以举个例,如电视机,中央台有两个,北京台有两个,还可以收更多的台。各个台的无线电波,多的一调对了,中央台出来了;一换,北京台出来了。那不就是说,中央台、北京台、等等台都在这个电视机里,要什么、什么就出现,一切都在机这个地方存在,各个台的电波就入在这儿。不是说电视机荧幕上,这片是北京,那片是中央,那就不成东西了。一就很清楚是一,你一换开关,马上别的台出现了,不要把它请来,它就在这儿。所以多也是在这儿存在,彼此的相共存。一多相容,从这个比方也是一个例证。 

 

㈣诸法相即自在门。上显相容,此表相即。“容”包括之意。这个灯的光包那个灯的光,相容。我们说这一个东西包括很多相,这是相容,许多相包括在里头。“即”就是之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就是色,色就是空。晋译是《六十华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相即,多与一相即,所以就叫诸法相即了。譬如水与波,以水喻一,以波喻多,水生了很多很多波。波是什么,波不就是水吗?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但是水上生了波,大波小波、千波万波、种种的波,波有波的形象,波有波的作用,都存在。所以彼此相即,水就是波,波就是水,然而它自在,所以一多相即而自在。又《华严大疏》说:“如金与金色,二不相离。”即黄金之色与黄金,色不离开金,金也不离开色,俩不能分,是相即。至于本经〈法藏因地品〉说:“世尊能演一音声,有情各各随类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世尊能演一个音声,但是听的人各个得到不同的理解。咱们就很难,我要说话广东人就不懂,那外国人更不懂了,到那时就要有翻译,要一译通等等。但是佛以一个音声,能使不同的众生随其本类而得到他的理解。“又能现一妙色身,普使众生随类见”,佛现一个身,而各个众生所见不一样,所以相即。不是两个,但是大家所见不一样。譬如佛的舍利,都有这种情况。佛牙塔进佛牙的时候很多人去看过大家所看不一样前后看也不一样但就是一个佛牙。它为什么有多的相呢?最近还有人拍了照佛牙在塔里放光。这是佛协的秘书告诉我的斯里兰卡公使的女儿,几岁她去看看见佛牙就是一尊佛。她爸爸怎么看也看不出佛来就是那个牙。这就证明这个话我自己看见就是很有意思头一次看见有点像田黄图上黄色图章的样子。后来我磕了很多头再去看它是一个长方的了在这侧面上正中间一条白线。第二次再去看全部是白的白极了。第三次看跟第一次整个相反整个是白的在这个侧面上有一条淡黄淡黄像象牙似的线。各个所见不同那天大家看的都是不一样。所以这些相跟那个佛牙是相即的是一大家所见的是多一和多相即了。也就表明一音中一切音一身中一切身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多即是一一即是多如水与波一水多波是相即自在之义。又经中〈歌叹佛德品〉说:“其所散花即于空中合为一华。花皆向下端圆周匝化成华盖。”大家在极乐世界去散花所散的花在空中成为一个花花都向下成为一个花盖所以多花成了一个花盖这多就成了一一花盖中含了多的花所以一即是多了说明一和多是相即的多花成为花盖是一花盖中有朵朵的花是多这就是诸法相即自在之玄门。 

 

㈤隐密显了俱成门。“隐密”是隐藏起来,“显了”是明显出来。隐藏的和明显的就不并存;明显了,就没有隐蔽,隐蔽了就不明显。而这说的是两者同时成立,俱成。上面说一和多,一就不是多,多就不是一,在《华严》就把这种机械的观点扫荡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隐密跟显了俱成。如《华严大疏》说:“若片月澄空,晦明相并。”在澄净的空中有一片月亮,这个月亮,暗就叫做晦,亮就是明,暗与明是并存的。这个在半月的时候我们很好体会,一半是明,一半就是暗,隐处就具显。隐的地方就具足了显的地方,显的地方就具了隐的地方。就是指隐处具显,显处具隐。这个在它月圆的时候,和没有月亮的时候怎么解释呢?正当明的时候暗就在里头,明之所在之处,就是暗所在之处,明天月亮一缺,它就显现了,所以它并没有不存在,还是存在。“隐处具显,显处具隐”,所以月亮正圆的时候,就包括了隐。现在我们可以打一个更好的比方,譬如电视机,今天正看北京台,北京台就显了,显的地方就具了一切隐。你一按中央台的键,马上停收这个台,中央台立即出现了。中央台早就在这儿,一瞬间,这个去那个就来了,正当显的地方隐就在里头了。它不要等这个走了之后,再来一个,它就在这儿呢,大家看过电视的人都有这个经验,这个键一按立即停收这个台,换了那个台的键,马上那个台出现了,立即出现了,它就在这儿嘛!所以显明正收到的这些电波,就包括了没显现的那些电波,所以它立即就呈现图像,在屏幕上显现了。事实上也就在这个空间中显现,这个空间正是那些没有显出图像的那些电波所存在的空间。你现在正收北京台,中央台的电波就遍满电视机的内外,中央台并没有收它是隐;那么所显的北京台,就正在这个电视机里头,所以隐的里头就有显。用这个来打比方就更容易明白了,说隐显是同时成立的。这是《华严》的例子。 

我们举《无量寿经》的例子,在〈礼佛现光品〉里,阿难跟释迦牟尼佛说:我愿意见西方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佛说礼拜就见,阿难就如说礼拜,果然就显现了。所以现在总有人说,西方极乐世界我又没见过,好像总觉得只是书上这么说说,到底有没有啊?如果这样地来怀疑、来否定的话,那你自己没见过,而过去确确实实存在的事情很多。那孔子是不是有这个人哪?你没有见过;华盛顿有没有这个人哪?咱们更没见过了。所以不能说自己没有亲眼见就否定。为什么我们相信孔子和华盛顿?因为确实是多少人亲眼见的,因此写在历史上了。西方极乐世界当时也确实如此,多少人亲眼见,就在《无量寿经》这一个法会上,就是咱们世界上的人,两万——比丘是万二千人,加上比丘尼五百,男居士七千,女居士五百,八千,四众就是两万人。不但是万人大会,是两万人大会,那其他的天人、阿修罗、菩萨都不说在内。两万人都亲见极乐世界和阿弥陀佛。而现在许多修持用功的人,也很多人见了,我们都不提倡见,真正佛法不是依靠这个见。但对于咱们凡夫来说,就是靠这个来增加信心。那真正要求无上道的人,还是《金刚经》的话:“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么《无量寿经》里,当时大众所见的极乐世界完全现前,如在几尺之前的地方,“阿弥陀佛即于掌中放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时诸佛国,皆悉明现,如处一寻。”一切佛的世界都明现,这个时候不但看见极乐世界,而且看见一切佛的世界,很殊胜。“乃至泥犁溪谷,幽冥之处,悉大开辟,皆同一色。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其中万物沉没不现,滉漾浩汗,唯见大水。彼佛光明亦复如是。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乃至于咱们世界的泥犁(地狱)、溪谷(很深),“悉大开辟”,都开开了,不是藏在里头了。同一个颜色,都是佛的金色光明。打个比方:像水劫,它水劫的时候宇宙万物都不见了,就看见都是水(我在河南的时候,有一次刚过了桥,碰见暴雨就不能走了,一会儿功夫,就什么都看不见了,都是水)。“滉漾浩汗”,形容水之大,之无量无边,所见的都是大水。这个是形容佛的光,在佛放光的时候,一切别的光都不显了。“彼佛光明,亦复如是”,也跟水是一样的。这个时候“声闻菩萨,一切光明,悉皆隐蔽,唯见佛光,明耀显赫”。看不见菩萨的光、声闻的光、一切阿罗汉的光。这个我们也很好举个例子:比方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星的光就很微弱,能看见的星星就很稀少了,也是隐显具成。佛的光明就是如此。阿弥陀佛放光之后,一切菩萨声闻的光都看不见了。他们不是没有放光,他们的光隐了,在明显之中,就包括了隐密的。从隐密这边看,谁的光放出都是无量无边的(灯的光,你说这屋里到哪是它的边。这屋子好多小灯不很亮,有个大灯很亮,那大灯的光也包括在小灯的光里头,那小灯的光你看不见了,但它还是存在),佛的光也包含在那些声闻的光里头。即表一切法即于佛光之一法。则一法(佛光)显而一切法(此土万物,圣贤光明)俱隐。这就是明显和隐密同时都成立。是为隐显俱成第五玄门之相。 

 

所以就要常常破我们这种边见,要是有,就不能是无;要是一,就不能是多;要是空,就不能是色;要是众生,就不能是佛;佛就不能是众生。那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到了这个地方他就不行了,差别了。所以是本无差别,是我们妄生差别。所谓一切大乘经典,就是给我们破除这些妄见。我们学道不是长学问,而是去掉这些不正确的见。所以舍,慈悲喜舍,老子也说“为道日损”。 

 

㈥微细相容安立门。《华严经大疏》说:“如玻璃瓶,盛多芥子。”像一个小小的玻璃瓶里头,装了很多的芥子。一个很小的东西里,可以包括很多的东西。所谓这一门就是这个意思。我们常说:“芥子纳须弥”。这个实际的例子现在是举不出来了,但真正的相容安立就是这个意思。一个小小芥子包含了须弥山,须弥山很多很多东西,小里头包括大。而这里更深的意思,是在很小很小里头,包括很多很多东西。所以现在科学也认得这一点了,过去这电子就是小,我们现在往大了说,银河就大,太阳系是银河中的一员;在太阳系里头,地球又是太阳系的一员。那么在地球上有很多物质,这个物质里都是各种原子,原子里有原子核,有电子围绕,跟这大的宇宙是一样的。往小了说,再小一套、再小一套,到哪儿算最小?现在有比电子小多少亿亿倍的东西,叫做中微子,遍满虚空,多少万里的钢板都能穿透,因为它太小了,什么东西都是有缝的,挡不住它。所以小是不可穷尽的(这一点科学和马列主义者都承认),大多少套也是不可穷尽,银河还只是一个星云,许多星云围着它的中心在转,这个大就比咱们想的还大,这个还是一个基层,还有更大的,往大上去没有头。时间,过去没有头,所以老找开始那一个点,那是一个很幼稚的、科学的、机械的想法,这个头不可得,佛教叫无始,释迦牟尼佛早就知道。所以“无始以来”,无始是什么?没有头,也没有终。这个也是广狭无碍、一多相容。它所殊胜的就是在无论如何微细之中,可以包容很多东西,所谓“一毛一尘之中,无边刹海,一切诸法,同时涌现,如一镜中映现万象”。现在我们可以举个例子:这个间谍卫星在空中转,给我们地球拍照,地球上的东西都摄在里头了,哪怕地下一个士兵今儿刮没刮胡子,它的录像都照得很清楚。但是所有这许许多多的材料、许许多多的信息,就在一盘小小的录音带里头。所以这些事情,就是微细相容安立。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个微尘,上面我说比电子小多少亿倍的那个微尘。这样小的微尘里安住尘那么多的刹。尘是多少,那不可说不可说。而且一个微尘中所有的无数刹,每一个刹中还有难思那么多的佛。这两句经极表这个微细相容安立门的玄妙。又“于一毛端极微中(毛端,在一根汗毛头上),出现三世庄严刹。”把空间也打破了。就在每位每位的汗毛尖儿上,就出现三世——过去、未来、现在庄严的佛刹。这三世同时出现。把小不能容大这个空间打破了,时间也打破了。所以爱因斯坦《相对论》以后的科学,我们佛教界很欢迎,而且我们得到很多的可以来作为例子的东西。爱因斯坦这个结论很好,他说时间、空间、物质,都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现在科学进步,时代不同了,稍微前一段大家所遇见的那些困难,现在就不成困难了。那个时候总要讲这桌子为什么是空?很难讲。现在科学就好讲了,科学不过都是些原子,原子里不过都是些电子、中子,这些都是颗粒,颗粒都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电波和一些能量,没有东西,那不就是空。他说物质是错觉,佛教就说因为一念妄动,才有无明,才有世界。妄想跟错觉不是很相当,妄不就是错,错不就是妄;想跟觉,也都是同类的,咱们说由于妄想,他说由于错觉。空间是这样,时间也是这样,若没有妄念,什么叫时间、先后?就因为你这个念,念念不停留,刚才一念,又起一念,又起一念,事实只是这个。因为念念不停留,于是乎先起这念,就要过去;正想这一念,就是现在;将要起那一念,就成了未来。三世就是这么出来的,都是错觉。所以真正是大丈夫,就别在这错觉妄想堆里过一辈子,这才是咱们出家的大事。在家人也应该如此,不应该让出家人专美。“识心达本,名为沙门”,识心达本,那就离妄了,这才叫做沙门。所以《华严经》这些经文,就显出微细相容了,不但是空间,连时间、三世都在一毛端显现。 

 

在本经〈积功累德品〉,法藏比丘在因地中,“身口常出无量妙香,犹如栴檀,优钵罗花,其香普熏无量世界。”身口常出无量微妙之香,犹如檀。那多少里的臭树,只要长一棵檀,全林子都变香了。他这个香如檀一样那么香,如“优钵罗华”那么香,这个香普熏无量世界。一个人的口所放的香,能够普熏无量世界。一个人的口是很微小,而能容这样多的妙香。“手中常出无尽之宝,庄严之具,一切所需最上之物,利乐有情。”有情所要这么些东西,他手中全可以放出来。一个手很小,可是他能够出无尽的宝,能满一切有情众生所需之物,这又是微细相容。再有〈宝莲佛光品〉,极乐世界莲花中,“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极乐世界的殊胜,不是画张画能画得出来的,就这两句怎么画?那么多莲花,一个莲花有三十六百千亿光,你就没法画了。而一个光中有三十六百千亿佛,谁能画?现在不能、我看未来也不能,科学再发达、用什么工具也不能。一光,只是莲花光中的三十六百千亿分之一,表示极微细。而一光含摄三十六百千亿佛,表微细中含容一切诸法,同时也表现极乐世界的殊胜。现在这些例子都打破了,小的里头还有小的,也都包括了无量无边的东西,所以微细相容。 

 

㈦因陀罗网法界门。以上六种都是表现,小能容大,一多相即,这只是一重的意思,而未明重重无尽相入相即之义。因陀罗网是多重的,我们更不好思议了。以前这些境界,都是跟我们脑子所想的是不一样,跟我们常识是不合的。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是唯常识论,他只认常识,常识能说得通的他就相信;那违反常识,他就觉得都不对。那就太可怜了,你的常识就那么一点点,那常识之外的东西多了,这个都打破这些概念,因陀罗网是多重的。怎么叫多重呢?帝释(天帝)宫殿之中所悬之珠网,叫做因陀罗网。网上有一千个珠子,互相映照。珠子就是圆的镜子,镜子要是圆的就不可思议,也就很微妙了。这个镜子也就很妙了,来什么照什么,它是平面的。圆的就照十方了,这一个珠子就把其余的九百九十九个珠子,都照在这一个珠子里头了。一个珠子可以容了其余的九百九十九个,一中就有多了,这是一重;每一个珠子都带了九百九十九个,这样九百九十九个珠子又摄在一个珠子里头,这就两重了。这么一说,好像我们还不容易体会,我今儿给你们举个例子:如两个人相看,我看见他,他看见我。第一重,他进入我的瞳仁里了,我瞳仁里有个小人;我也进入他的眼睛里了,他瞳仁里有了我。但是要知道,我的眼睛里有你,所以你看见的我,是带着你进了你的眼睛里头了,多一重了;我看见你,可是你瞳仁里头有我,我又把我通过你又带到我眼睛里头来了,这两重了。实际上这个无穷尽。你想想看看,瞳仁里还有瞳仁……,是不是无穷尽哪?就两个镜子对照,你就看见无穷的镜子,不信回头你把两个镜子对着一摆,不知道是多少镜子。一个珠子现一切珠影,是第一重;一个珠子所现的一切珠影,又现在九百九十九颗珠子里,又再带到一颗珠子里去,第二重。这是重重无尽的重,如是千珠重重映现,来譬喻一切法的相即相入,一切法的相即相入是这样重重无尽的。还不是机械那样的相即相入。 

 

《无量寿经》中的〈宝莲佛光品〉说:在极乐世界“众宝莲华是周满世界……一一华中,出三十六百千亿光。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一一诸佛,又放百千光明,普为十方说微妙法。如是诸佛,各各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阿弥陀佛是一个佛,阿弥陀佛一个佛的佛国里头有无数的莲华;一朵莲华里有三十六百千亿光,在一个光里有三十六百千亿佛。你看,从佛到莲华,莲华放光,光又现佛。这一切佛都在说法,“安立无量众生于佛正道”。上第六门中所说的,“一一光中出三十六百千亿佛”是微细相容门,这是一重的相即相入。更徵其前后之经文,则可广显重重无尽之相即相入之妙义。极乐世界有无数的宝莲华,一个华中放无数光,一一光中有无数佛。佛现国土,国土中又有无数的莲花,莲花又放光,光又现无数的佛,这样下去是没有穷尽的,说重重无尽。所以就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我们老在情见之中,不但对于这种很玄妙的玄门很难体会往往就是写得很明白的经典的意思也不容易体会真实义所以每一莲华喻一帝珠如是莲华周满佛国可见本经正显华严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玄门 

 

㈧托事显法生解门。这个就特殊了,就要给密宗和禅宗的理论根据了。“托”,依托一个事情,来显现“法”。通过事来显法,也就是来显出本来的理体,也宣说一切妙法。“生解”,让众生得到真实的解。“托事”,由于上面的七种重重无尽,所以任何一个微尘、一个毛端,都是事事无碍法界,都是重重无尽不可思议。因此,就可以把任何一个微尘、任何一个事相,来显现法界的全体。如《华严经大疏》说:“立像竖臂,触目皆道。”立像,净土法门也有观像,一尊佛像,就看这个像。密宗可以观法器,观像,观字种,观曼陀罗。几个法器摆在一起就是个曼陀罗,几个种子字凑在一起是个曼陀罗。你到佛殿看见天花板上,好多梵文的字,那都是字种,那个字种凑在一起就是个曼陀罗,就是一个佛的坛城,都是“立像”。“竖臂”,竖个胳臂。“触目皆道”,碰着你眼睛的,都是无上之道。你所看的,没有一点地方不是道的。从前有一个人,在佛殿上吐痰,别人就批评他:“你怎么在佛殿上吐痰?”“好!请你找个没佛的地方我来吐。”那人没法说了。哪儿没有佛?“立像”,实质上到了密宗最高的心地法门,跟达摩祖师的禅完全是一味的。别人以为密宗之殊胜,就是因为它有很多法种种的,不是的,那还都是方便。主要最后最高的还就是达摩祖师的禅,六祖的禅。南禅不是北禅。 

 

“竖臂”,禅宗的第一则公案,就是释迦牟尼佛拈起一支花来让大家看,这不就是托事显法生解吗?可是大众都莫名其妙,只有金色迦叶破颜微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嘱咐摩诃迦叶”。所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也没有阶梯。会,就是;不会,铜墙铁壁。又俱胝,禅宗一个大德,他住庵,一天来一个比丘尼,进来之后连斗笠都不摘。你可以摘一摘笠子吗?比丘尼说:“你道得就脱掉笠子。”能说得出一句来,就“道得”。那道得当然就富于禅机的。他无言可对了,就说:哎呀!天也很晚(因为来的是女的,也不方便),外头是这种很野的地方,你在这儿留宿一晚吧(怕她晚上有危险)。她就说:“你道得即住。”你能说出一句来,我就留下。他说不出,那人拔腿就走。俱胝很惭愧,我这个男子汉,连一句都说不出,就想离开。晚上做梦,梦见告他不要走,明天有个肉身菩萨可以来。结果第二天天龙来了,他就请问,天龙就竖一个手指头(我就是说明这个竖臂,竖指和竖臂是一样的),俱胝就开悟了。所以以后凡人见他问话,他都是这么回答,说一指禅。他说:“吾得天龙一指禅,一生受用不尽。”他接人问什么?都是这儿,所以就是竖臂。像雪峰,南来的把球给滚出来,那大惠用大竹篦子,都属于这一类。还有,灵云一看见桃花,大悟了。灵云是云门的师父,云门是一宗。他说:“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永不疑。”前疑永断,一点疑惑都没有、断了。这很不容易。香严就是击竹,他那儿扫地,看见地下一个石子,捡起石子一扔,旁边有竹子,打到一棵竹子上,啪、一响,开悟了。“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碰到竹子这一响,把所知的都忘了,不用再修持了。这都是属于这一门,“托事显法生解门”。《无量寿经》中〈菩提道场品〉云:“又其道场,有菩提树。……复由见彼树故,获三种忍:一音响忍。二柔顺忍。三者无生法忍。佛告阿难:如是佛刹,华果树木,与诸众生而作佛事。”花果树木都是相,它给众生作殊胜的佛事,一见彼树,可证无生法忍,就是第八玄门“托事显法生解”之玄旨。由于因陀罗网重重无尽,所以一切无尽无边的东西,正合一毛一尘之中,“青青竹叶无非法身,郁郁黄花尽是般若”。竹子都是法身,菊花都是般若,那岂但竹子、岂但黄花,那何处不是? 

 

㈨十世隔法异成门。此门表延促无碍,延促同时,一万年和一秒钟是同时。以上八门,横着说圆融之相。这个是竖着说,单指时间。十世者,过、现、未是三世。过去、未来、现在,每一世里又有三世,过去里有过现未,现在有过现未,未来有过现未。怎么一世里有三世呢?我就用现在的例子来说:现在讲这个书,既然在讲就是相续的,我现在在讲书,刚说过的那一句,是过去;现在这一句正说,是现在;下面还有一句要说,这是未来。过去一句、现在一句、未来一句,搁在一块,正是现在讲书。还说正在讲,已经就包括过去了,过去、未来也都是如此。所以三世,每一世又各有三世,就是九世,九世互入,为一总世。总世与前九相合,就是十世。此十世是相隔之法,时间,过去,现在。本来相隔之法,同时具足显现,相异而成,所以叫隔法异成。别异之法俱时成就,谓之异成。《华严》有三种:晋译《华严》最早,是六十卷;唐译《华严》是八十卷,加上最后译的《四十华严》的《普贤行愿品》成为八十一卷。这是晋译《华严初发心功德品》说:“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正说明这个玄门。这一念的时间,就是无量的劫了。“劫”,多少百里的大石头,天人穿极轻的薄纱衣服,五百年下来一下,用袖子摸这石头一下,什么时候把石头摸完才叫一劫。这个时间就不好算了,多长。无量劫就是一念,还是爱因斯坦说对了,时间是错觉。又《普贤行愿品》:“尽一切劫为一念”,“我于一念见三世”。这当前一念,可是已经见到过去、未来、现在了。表示延促同时(延是延长;促是很短),长短的时间是圆融的,三际一如之义。我们常常说三际一如,三际指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如是,未来如是,现在如是,三际都是如。说它是三,它又如一;说它如一,也可以把它分为三世,这就是佛法的微妙之处。《大疏》说:“若一夕之梦,翱翔百年。”一夕,《聊斋》的故事,黄梁梦,煮小米饭,这个饭还没煮熟呢,他已经从考中状元做二十年宰相,最后又罢了官,被仇人杀了。他这已经是一百年了,可只是一会儿的梦。在本经〈大教缘起品〉中同样的:“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在一念的时间里头,能安住无量亿的劫。〈德遵普贤品〉云:“于一念顷,遍游一切佛土。”在一念的时间里头,遍游了一切佛土。一切佛土,就是无量无边的佛土。〈歌叹佛德品〉云:“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在一顿饭的时候,到了十方无边的净佛刹。都是显第九玄门,这个时间,短和长相如。 

 

㈩主伴圆明具德门。横的万法、竖的万法(横代表空间,竖代表时间),都合起来成为一个总的缘起,法法都是相交相彻,你彻我、我彻你;故随举一法,其他一切法即伴之而缘起。亦即举一法为主,则其他一切法皆为伴,而赴于此一法。更以他法为主,即余法成伴而尽集之。所以我随便说一个法,就以这个法为主,其余的法跟着成为它的伴侣。就好像我们在北海看见水上起波,我们可以随指某一个波为主(其余的波跟它都连着的),其余的波就成为这个主之波的伴侣。另外举一个波作主,刚才这个主也就成了那个的伴侣。所以一法中就有一切法,也就是一法可以圆满一切法的功德。如北海的波浪,为什么是这样子?很多因素,岸、石头、地、风、种种惯性都是条件,来决定波的形状。水在动,前一个波的样子,决定下一个波的形状,所有的波,都起决定作用。所以随便举一个波来看,它过去、现在、未来将要什么情况,以及其它因素的一切情况,都在这一个波里。你怎么给隔断呢?划到哪算是这个波?它跟其它波都连着的。所以一个波为主,其余的波都成了伴,其它一切波中所有的一切的信息,都可从这个主这儿得到。是名圆满具德。所以《大疏》说:“如北辰所居,众星拱之。”北辰就北极星(老的名叫紫薇星),它所在的地方众星拱之。就是指定一个为主,其余都向它朝拱。 

 

今本经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阿弥陀佛的“十念必生愿”,作为四十八愿的主体、根本。我们特别重持名念佛,名具万德。这一句佛号圆满具足一切法的功德。所以念佛法门,举体就是华严玄门圆明具德的真实义。蕅益大师说:一句佛号,三藏十二部的道理都在里头。一切戒律都在里头。禅宗的一千七百则公案都在里头。还有一句,一切禅定的功德都在里头。我不是说一律都要念佛,你持咒、参禅都可以。但是我们的修持,要用这样的观点,不要老觉着不足,我这个好像不如他那里,他有些什么优点。所以有人一生病,就要念药师法;一死人,就要念地藏法;过两天又要修点财神法,又要拜忏,一听说参禅好,要参禅;一说是持咒好,就拜要求灌顶种种的。他不知道,一法就具一切无量法的功德。能有如是见,所以圆人修行一天,等于普通人修行一劫。能够这样如实地信受,能成为你的见,你就是圆人。跟大家一样吃饭睡觉,别人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来,但是你修行一天等于别人一劫。所以本经〈三辈往生品〉中:“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只念一句就行了。此明净心念佛一声之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又大愿中有闻名得福愿。十方众生听见阿弥陀佛名字,“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这个密宗还要挑下世缘,而且很难,怎么选胎。这个你只要听了阿弥陀佛的名字,就具足这个优越性了。又“闻名得忍愿”,他方菩萨闻了阿弥陀佛的名号,当时就得一二三忍,证不退转。那无生法忍就得到了。真正得无生法忍是八地菩萨,那还了得。可见弥陀名号,微妙难思。如东密《阿字观》云:“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阿字主也。一切陀罗尼与一切诸佛皆伴也。一字之中,主伴功德无量无边,是即圆明具德之玄意。这也都是《华严》的道理,从一个阿字,出生一切陀罗尼;一切咒都从一个阿字出来的;从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那么一切佛就在这一个“阿”字里头出来的。所以兴教大师也这么说,为什么念阿弥陀佛有好处?阿弥陀佛里有这个“阿”字。这么来说,持名的人就可以放心了。你要真正能放心的话,那我也就真正要向你致贺。这些古德,没有一个要骗人的,都持戒,妄语还得了,尤其在法上。在法上说假话去骗人,那是大妄语,比诈欺取财严重得多。 

 

圆明具德之中,我们看见极乐世界例子很多。又彼国土,色声香味触(五尘),一一都圆明具德。所以极乐世界有好处,为什么要去?一一圆明具德,见光、见树、闻声、嗅香,莫不增益善根,又没有退缘。阿弥陀佛的愿力就是不退,一生之后就是阿鞞跋致,又寿命无量,所以决定成佛。怎么说色声香味触都是圆明具德呢?我们还引了很多经文:“若有众生,见我光明,照触其身,莫不安乐,慈心作善。”见光是色,色起作用,圆明具德。声音,八功德池的水,“波扬无量微妙音声。或闻佛法僧声、波罗蜜声、止息寂静声、无生无灭声、十力无畏声;或闻无性无作无我声、大慈大悲喜舍声、甘露灌顶受位声。得闻如是种种声已,其心清净,无诸分别,正直平等,成熟善根。”种种声音,圆明具德。香,“流布万种温雅德香,其有闻者,尘劳垢习,自然不起(闻到香,这尘劳污垢的习染都不起)。风触其身,安和调适(风吹的香到你身上安和),犹如比丘得灭尽定。”香也是圆明具德。味,“若有众生,睹菩提树,闻声,嗅香,尝其果味(尝尝菩提树果子的味),触其光影(接触到光、接触到影),念树的功德(这是意根),皆得六根清净,无诸恼患,住不退转,至成佛道。”所以色声香味触,连法也包括在内,这一切一切都是圆明具德。再补充一个例子,〈宝香普熏愿〉曰:“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极乐世界的香,是普熏十方世界的。所以大家常常有这个情况,在修行的时候,或者心清净的时候,会闻到一阵很清妙之香。可见一毛一尘,莫不圆明具德。 

 

《华严玄谈》里头讲:“诸法何故事事无碍?从唯心所现故。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唯自如来藏心缘起之差别法,故必有可和融之理。”这一切法为什么能够事事无碍?就是“从唯心所现故”。因为一切法皆是心之所现。“唯心”,唯独是心之所现。“诸法之本原,非有别种”,没有别的东西。唯是自己的如来藏心,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藏心,缘起的差别法。从这个心而缘起有种种差别,所以森罗万象出现了一切。因为正是从自己心之所显现,它是一个体、一个性,因此就必然有可以和融之理。不管是小,或者有大;或者是一,或者是多;或者是长,或者是短;或者时间,或者空间,皆无非是心之所显现。一心所现之物,自然可以融合。所以《华严金狮子章》说:“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本来它没有自己独立的体性,都是由于心之转现,所以我们可以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因此这个叫做“唯心回转善成门”。都是心那儿回转,而善于成就一切。唯心善成门,就是主伴圆明具德门。因为一切皆是本心,那么,一切功德就是不可思议。 

这里再举一个布袋和尚的偈子。庙里一进山门,就是弥勒菩萨。实际这胖大的和尚是布袋和尚像,唐初是弥勒化身,后来把这个像搁在山门了。布袋和尚喜欢小孩,所以到哪儿都有很多小孩跟着,他老背着个布口袋。他的偈子:“祗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妙用纵横可怜生,一切无如心真实。”所以有人一说到唯心,就觉得飘渺,唯心净土他就信不真了,他说这个唯心净土,大概又是想出来的。他不知道,三个“心”字,“祗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十方世界这个最灵明的东西了,“妙用纵横可怜生”。现在大家听见气功什么,就迷倒的不得了、崇拜。那布袋和尚就觉得,“妙用纵横可怜生”,这些神通妙用可怜得很,不但是神通,而且神通妙用是妙用纵横啊!纵横的妙用都可怜得很。所以修道人要有气概。黄檗还没有悟的时候,跟一个人搭伴游山,那里本来有路的,山洪发了,路就变成河过不去了。黄檗不能走了,那个人就说,走,可以过。他就把斗笠扔在水里,一蹦,站在斗笠上,在水面上飘过,就招手,你来你来。要一般人看见这个情况,那还不给他磕头。黄檗说:“早知道你是如此,我打断你的狗腿。我后悔跟你这个勺子搭伴。”现在这些人都颠倒见,要有黄檗这种见解就好了。那个人,哎呀!他就赞叹了,“真大乘根器,吾不如也。”我不如你。为什么这样玄呢?皆是心之回转。用布袋和尚的话:“祗这心心心是佛”,什么是佛?就这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明的东西,没有更超过于它了。“妙用纵横”,什么样的神通妙用,都可怜得很,“一切无如心真实”。是最灵之物,圆明具德,超过一切神通妙用。所以“识心达本,名为沙门”。这是圆明具德的。 

 

本经〈积功累德品〉说:法藏比丘“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我们知道极乐依正清净庄严,皆真实慧之所流现。也就是法藏比丘,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前身,是住真实慧中成就了极乐世界。所以《往生论》说:“(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我们知道极乐妙土的庄严,就是清净法身。清净法身与我自心,无二无别,就是一回事。经中〈寿乐无极品〉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一旦开达明彻,就一旦开明自己的自心。这个自心就是自然中自然相,自然有根本。这个自心就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郁单成七宝”是《吴译》的话(四大部洲,郁单是北郁单洲):“郁单之自然,自然成七宝。”它自然就成七宝了,心之回转自然成七宝。横揽一切就成万物,万物都显现了。一切都是心之所显现。所以这一段话,一旦开达明彻,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正所谓“由心回转而善成”。由自己的一心而出现妙土,由自心的回转而成世界,正因为如此皆是心之妙现,所以事事无碍。这一切事皆是自心,自心跟自心有什么碍?水跟水谁碍谁?所以它圆明具德,事事无碍。 

 

《无量寿经》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切都是开显真实之际。“际”是本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所以不管横说竖说、横显坚显,无非都是佛之知见,都是真实之际,真如实际。由于真实之际所显现的,所以一切相,“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是要拨除了相才是道,当相就是道;即事而真,不是离开事相另外去求真,事就是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我们所见所闻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真如、实相,没有一样不是自心。所以超情离见,圆具十玄。那么《华严》之独胜,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十玄。现在《无量寿经》也有十玄,足证本经不异《华严》。而且《华严》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都劝大家,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今本经全显净土宗,引导凡圣,同归极乐,让众生都得到真实之利。所以我们经有三个真实: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正因为是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能给众生真实之利。你如果能够信受,就得到真实之利——无上殊胜之果。所以夏老师说,我们《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蕅益大师赞叹《阿弥陀经》说:“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法华》《华严》的一切秘奥,都在《阿弥陀经》里头。《阿弥陀经》是我们经的小本。所以极乐不离华藏,弥陀就是毗卢遮那,所以判本经是圆教,谁曰不宜。有很多人还说净土很浅,现在我们这么研究之后,那净土宗是圆教。而且日本很多大德认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极顿极圆!一切经典都不能跟本经相比。跟认为净土宗浅的人,就不是一个看法了。我们也要知道这“见”,所以见这些事情,很重要!他认为净土宗浅了,那么他所得到的利益呢,也就如其所见。净土是这么殊胜,圆教是这么高,而且蕅益大师的话,圆教的精华全在这里。 

 

但此判教,有高有低,也只是平等中的差别相。所以到了圆人则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它又平等了,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就是差别中的平等相。我们总是要这样,在差别中也不离平等,在平等中也不离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