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十集摘录(七)

2017-05-31 12:37:16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十集中说:“我们研究一部经典就要先知道这个经是属于哪一藏?说在何时属于什么教?于此了知则有助于理解全经。因为佛对不同的根机所说的法是不同的。连孔子都是如此弟子来问什么叫做仁、什么叫做孝?对于不同的人都是不同的答复。那如来的圣智更是如此。应病与药你得了什么病就给那最对症的药。所以为什么要找大夫不是自己到医院去买药吃呢?因为这样不对症要找大夫好给你对症。如来是大医王对不同的根机说不同的法。始教是大乘教像法相等等开始讲大乘他就没有说人人都能成佛那阐提就不能成佛。到了终教《大乘起信论》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须要三大阿僧祗劫。到了圆顿教《法华》龙女刹那际成佛。舍利弗看不起女的说你是女的。龙女就说我马上成佛给你看她就刹那成佛这是顿教。我们要了解就是要问一问它这是什么教?所以佛就说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所说的是应对根机不同。后人没有直接听佛跟你说法你应该依了义教不要依不了义教。这是佛教四依中的一个标准。假定有一部经说的跟《无量寿经》不一样我们先要问问它是什么教?如果是阿含部那就不能依它要依《无量寿经》。《无量寿经》是了义说实相。


夫一代圣教之判别,诸家有异,撮要言之曰:三藏、二藏、五时、二教与四教、五教。所以我们研究什么经的话,首先要了解它属于什么藏?三藏,就是经藏、论藏、律藏。《无量寿经》属于三藏中的经藏。二藏:就是声闻藏、菩萨藏。《无量寿经》属于菩萨藏,来听的都是大菩萨,都是回小向大的大阿罗汉。净土二乘种不生,要是定性的二乘根器,根本不能往生,他可以出现六神通,往生不了。


五时,佛说法划分为五时,最初成佛说的是《华严》,“华严时”;大家都不懂,于是乎只好说小乘教,这是预备班,讲阿含部,“阿含时”;然后告诉大家要回小向大,这是“方等时”,呵斥小乘,赞叹大乘;再就是“般若时”,说般若,说的很长;最后《法华》“涅槃时”。《无量寿经》主要属于方等时。但不限于方等时,为什么呢?因为《无量寿经》不是一次说,佛多次说。因此翻译的本子很有不同,因为原来的本子就不同,像《唐译》本是出于《宝积经》。佛说《宝积经》的时候,又说了《无量寿经》。所以多次说,就不一定拘于某一时了,这个是“五时”。


《无量寿经》二教中属于顿教。“二教”分两种:一种是渐、一种是顿。所谓“渐”者,就是有法可修,从微至著,从小变大,从低变高,一步一步的,有一个过程,有阶梯、有渐次,比方像爬楼,这个是渐教。“顿教”,就是没有阶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像禅宗,这是顿教,佛一拈花,迦叶微笑,中间没有任何过程。就好像坐电梯,一上去,出门就是屋顶花园。而我们净土法门正是如此。所以一个罪浊凡夫,要带业往生,去了之后就是阿鞞跋致,这就显它顿。而且这个法门里头,当你念佛的时候,不知不觉,暗合道妙,正在念时你已经就超凡入圣,这又是顿。所以二教中属顿教。我国隋代慧远师(即净影)判本经曰:“今此经者,二藏之中,菩萨藏收。为根熟人顿教法轮。云何知顿?此经正为凡夫人中厌畏生死,求正定者,教令发心,生于净土。不从小大,故知是顿。”


四教和五教。天台判为四教,藏、通、别、圆。⑴藏教,就是小乘教;⑵通教,通于大小乘;⑶别教,是单独属于大乘,不与小乘共的;⑷圆教,谓法界自在,具足圆满,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无碍法门等是也。贤首就是华严宗,华严宗判为五教,小、始、终、顿、圆。小教就是小乘,阿含部。⑴小乘教。所说唯是人空,纵少说法空,亦不明显,未尽法源故。⑵始教。开始说大乘,未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义,不许定性阐提成佛,未尽大乘极则之谈,故云为始。⑶终教。由中道妙有,定性阐提,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说,故曰为终。对于始来说,终就提高一步,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⑷顿教。唯说真性,一念不生,即名为佛,不依地位渐次而说,故名顿教。如《思益经》云:“得诸法正性者,不从一地至于一地。”《楞伽经》云:“初地即八地乃至无所有何次等。”⑸圆教。统该前四的一切一切,都圆满具足。所说唯是无尽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相即相入,帝网重重。主伴交参,无尽无尽,超乎情见,是不可思议。空间说,小的可以容大的。我们大的容小很容易理解,“须弥纳芥子”,须弥山里头包括多少多少芥菜子。“芥子纳须弥”,就超乎情见了,就是《华严》圆教的内容。“三祗一念”,这三大阿僧祗劫包括多少念头。“一念就三祗”,这一刹那的时间就是三大阿僧祗劫。多中有一,一中有多,所以到了圆教就完全超乎众生的头脑,而且是重重无尽,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所以圆人修习一天,等于不圆的人修习一劫。见不一样了。这是中国佛教共同承认的道理,不是净土宗单提出这个道理。


在五教、四教里头,净土宗属于什么呢?在天台的藏通别圆四教里头主要是圆教。在《华严》的小始终顿圆五教里头,净土宗是顿教和圆教。中外古德对于这个说了很多。因为现在这种轻视净土宗的看法,还是存在很深,没有把古德的这些遗教很好的继承下来,所以大家听了之后就很有反感,因为跟他的想法不大一样,有点抵触。因此,我这里引证的比较多,就是这个道理。因为这个时候多少古德都这么说,就带了一些说服力增加大家的信心。那真的要想理解《无量寿经》,就不须要对所有的注解都要明白,只要把注解看了之后,帮助你把《无量寿经》能够接受下来就很好。我这里有多方面的目的的。


清代彭二林居士于《无量寿起信论》中判本经说:“无量寿经者,是如来称性之圆教。”他不但指明是圆教,而且是称性,称乎如来的本性,跟如来本性相称的,是尽量发挥没有保留的,这样的圆教。所谓七个字是不多,份量很重。日本和尚道隐于《无量寿经甄解》直判《无量寿经》为“本愿一乘、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顿到极点叫顿极,顿速,快!又快又到了极点,是圆融圆满之教,所以是圆顿之教。圆融无碍,又圆满具足一切。圆融是说无碍,圆满说具足,不欠什么。日本的古德,多数同意这个说法。日本是尊崇善导大师,现在六千万是净土宗。就因为过去是承续善导大师,这个基础很好。日本很遵崇《无量寿经》,遵崇四十八愿。日《大经释》说:“天台、真言虽皆名顿教。然彼许断惑证理,故犹是渐教也。明未断惑凡夫,直出过三界者,偏是此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天台就是法华宗,我们国清寺智者大师在那儿,就以法华为宗的。真言宗就是密宗。他说天台和真言,法华和密宗,虽然都名为顿教,(他一个“虽然”里还有话说),但它还允许断惑证理,他要把自己的迷惑断掉,然后证到了本体,明心见性了,所以说还是渐教,有步骤、有过程、有次第。他讲这个“明”字,就是要去宣明,宣明那没有断惑的凡夫,就是带业的凡夫,烦恼具足的凡夫。“直出过三界者”,直出就是超过了三界的,“偏是此教”,那就只有《无量寿经》所代表的这个教。“故此教为顿中之顿”,他不但说是顿教,而且是顿中之顿。这个说法让中国的禅宗听见,会非常不服,要气得蹦起来。


日本日溪大师说:“圣道诸教,理是圆融,益是隔偏,以其顿机难得也。是以教虽圆顿,望机自成渐。净土言圆顿者,于圆满速疾利益。”他说是“圣道诸教”,如来这一代时教,很多教,“理是圆融”,讲它的玄理与本体,是很圆融无碍的。“益是隔偏”,它的利益,这些教的利益,是有偏有隔,不是普利。虽然讲这些教的道理是圆融的,但是给大家的利益是有偏的、有隔的,不是普遍的。“以其顿机难得也”,其他教的顿机,像禅宗,现在大家看看实在是很难。现在虽然有些庙是禅宗,实际已经是第五度的禅了,不是真正达摩、六祖那个顿机的禅了。因为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一言相印,顿契本心,一念不生,那就是佛。所以只有两种情况,迷就是众生,觉就是佛,也不用看教,也不是必须要坐禅。一个人见六祖,他说我不伸两足卧——不倒单,腿不伸出来睡觉。六祖说我常伸两足卧,我就伸开两条腿睡觉。他不是靠修持,研究经典,现在不是这个根器,顿机难得。所以“教虽圆顿”,教本身,禅宗等等都是圆顿教。“望机自成渐”,对应化的机来说,什么人当机,成为渐法了。本来禅宗都是顿法,他一修就成了渐法,因为他的根机就是这种见解,这种习气。“净土言圆顿者”,我们对于净土说是圆顿,因为它是“圆满速疾利益”,因为它给的利益是圆满的。连动物都往生,我上次说夏老师那个老鼠都坐化了。普遍,圆哪,没有剩下的,快。一般说老鼠要修行,你得变了人,人还要修多久才能超脱,它老鼠身就解决了,快不快。其他的圣教,虽然有圆融的理,但众生根机粗浅,“莫明其旨”,不能体会这个圆融之旨,“无由蹑解起行”。所以,圆教一般都是先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蹑解起行”,跟着这个解而起了修行,要先悟后修。一般圆教都是先悟后修,起码要有个解悟。所以现在为什么成就的人少?因为他并没有达到这一步,说是在那修,有的是盲修,不能蹑解起行,就蒙不到法益。所以法虽然是圆顿,但是行人的机很浅,顿法就成了渐法,圆法成了偏法。但是净土宗就不然了,人人能行,皆得真实之利,“不劳断惑”,不须要你为断惑而疲劳辛苦。“直出三界”,直出,不是一步一步的,有的要生到天上,然后到色界无色界,这么慢慢的出去。故实为顿中之顿圆满之教。


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云:“圆顿法门,亦必须先开圆解,而次修圆行。破三惑而方证圆果,以阶不退。今则但说彼土依正二报,以之为开解生信。七日持名,一心不乱,以之为造修行门。临命终时,即得往生,以阶跋致……故知此经为五浊恶世之无上醍醐。”这是一般的规律,修圆顿法是先悟后修,先要开圆解,不是凡夫这种理解。现在有很多人错会,以为我看书明白这个道理,我听了讲、查了《佛学大字典》,所有这些我都能讲得下来。讲只管你讲,你那解不是圆解。要悟!这圆解是属于悟,要先开圆解,然后才修圆行。这是“信解行证”,行怎么行啊?是在解之后的事情。你修了之后破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这三个惑次第断。一般就是先断见惑,证初果;然后思惑断尽,成阿罗汉;再断尘沙惑,成菩萨;无明惑断尽了,就成佛了。所以四十一品无明,断一品增高一位,这么证了圆果,那才真正是究竟不退了。“今则”《阿弥陀经》是怎么样呢?“但说彼土依正二报”,只说了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在这个里头让大家“开解生信”。这就没有说开圆解,不是这么要求了,对于这个你能理解、生了信心。《阿弥陀经》讲,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持名,能够达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往生了。“以阶跋致”,就跟阿鞞跋致同等地位了。所以我们知道《阿弥陀经》(这只是《阿弥陀经》的注解,《阿弥陀经》跟《无量寿经》是一部经,《阿弥陀经》称为小本,《无量寿经》称为大本),是“五浊恶世的无上醍醐”。不须要开圆解就可以修,愚夫愚妇都可以修。例如照相机,有种叫傻子照相机,这要多少光圈,多少速度,距离准不准,这一切你都不用管,只要一按就拍好了,傻子都会用。那照相机是好是坏?照相机好啊!有多少电脑在里头,性能特别好,自动调制,不须要你考虑了。所以不能因为照相机外号叫傻子照相机,傻子也能用,就看不起它。越是根器不好的人能够得利,正说明这个法门的殊胜。所以《圆中钞》的意思,跟以上所引日本大德的说法相同。幽溪大师既然说这是无上的醍醐,那当然也就是契理契机(合乎大家的根机)最极圆顿的圣教了。


下面再引日本人的《秃钞》说:就顿教有二教二超。既然承认它是顿教,顿教里头还有分别。二教是哪两个教呢,一难行圣道之实教,二易行净土本愿之教。难行的圣道,就是讲佛心的(参究佛心)、真言(密宗)、法华、华严等等的教。这是顿教,但是个难行圣道,所以现在依这个成功的人很少。现在大家听说开悟的人很少,密宗成就的从解放到现在,大家知道所公认有六个人“即身化光”,但十亿人口几十年来才只有六位,不是不行,它难,这是难行道。其余都是如此。二超者,一种是竖超,一种是横超。《甄解》释云:“由自力修断,故名竖超。净土本愿,真实由他力故,超越成佛之法也。故名横超。……横超之顿,持名顿中之顿也。”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来修来断,叫竖超。但是净土,因为有弥陀殊胜的大愿,实际是靠他力。所以倓虚法师也判过教,说净土法门是他力门,果教派。真言是密宗的一部分,因为在密宗里殊胜的地方也是如此,是他力门,从果上起修的。“由他力故”,是超越成佛,超越常规而成佛,所以叫做横超。横超之顿,而持名是顿中之顿。所以在顿中有二教二超,有难行、有易行,净土法门是易行。有横超、有竖超,净土之法是横超,是顿中之顿。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善导大师是唐代的大德,在长安城里几乎没有人不念佛,这就了不起。这感化力,所有供养他的钱都拿来写经,现在敦煌还找出来,很多都是他那时自己亲笔写的,还有请人写的经),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无量寿经》是“专中之专(不是要成专家,是专门的学问),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是“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这就赞叹到极点了,依日本大德的这些说法,那是极圆极顿了。


再看我们中国的大德《弥陀要解》《弥陀要解》虽然很薄那是蕅益大师从大光明藏自然流出的经典他九天写出这部书只花了九天的时间印光大师赞叹之极。《弥陀要解》说:“释迦一代的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教化“唯华严明一生圆满”只有《华严经》说这一生就圆满成就了。是靠什么来一生圆满它的因是什么呢?就是在末后《华严》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并且用这个法劝华藏的海会大众都同发心同往生极乐世界。他这感叹了“嗟乎!凡夫例登补处”一生补处现在弥勒在兜率他只要再到人间示现一下就成佛了所以称为一生补处菩萨。这个净土法门凡夫到了极乐世界就登了一生补处都如同现在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样。这是“奇倡极谈”这种倡导是奇极啊!是登峰造极之谈。“不可测度”不是凡情所能够推测所能够考虑的。度是计度就是考虑之意。“华严所禀”《华严》所明十玄事事无碍境界“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鲜是少。天下从时间上说有古有今就一直包括现在都是信的人少怀疑的人多。“辞繁义蚀”言语很多道理就不明白就像日蚀、月蚀道理不明白。“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这是蕅益大师的话我只有把心挖出来给你们看哪!很伤痛的话。古今都是如此对于这样的事情熟视无睹不能相信。


《要解》又说:“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无量寿经》里说,当来经法灭尽,特别要留这个经住世百年,来“广度含识”。含识就是有情,广度众生。“阿伽陀药”,本经是应万病的药,是万病的总持。是“绝待圆融,不可思议”,不是用头脑去思所能想到的,不是用语言所能表达的。“华严的奥藏”,《华严》很深奥的法藏。“法华的秘髓”,很深密的心髓。“一切诸佛之心要”,佛就是传心法门,以心传心,心中的要点啊!“菩萨万行之司南”,菩萨六度万行这个总的指南针。“皆不出于此矣”,都不出《阿弥陀经》《无量寿经》之外。“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我要更广地来赞叹叙述,就是用一劫的时间也说不完。《法华》,天台宗认为这是纯圆独妙。天台宗是独尊《法华》,他认为《法华》之圆,是纯圆,它的妙是独妙。因为法都是妙法,用经的名字叫为妙法的,只有《妙法莲华经》,独妙啊!所以他自称是纯圆独妙之教。《华严》虽然也圆,但是没有它纯。《华严》就说是,别教一乘,事事无碍,全圆之教。因为到了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只有《华严》独具十玄门。所以事事无碍只有《华严》才是全圆,圆的全部。现在看蕅益大师的话,这个《华严》全圆的密藏,《法华》纯圆的秘髓,都在《无量寿经》里头。天台的纯圆,贤首的全圆,都不出大经之外,所以本经是圆中之圆。益大师虽然没有把大经名字,像日本人这么明显地提出来,意思是一致的。禅宗常常说“一鼻孔通气”,就说这两个人见解相同。这就是中国的古德和日本的古德在这个地方是一鼻孔通气。


近代的印光大师,大家都尊称为净宗的大德,赞叹《弥陀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极,为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矣。”理和事都谈到了极点了,“乃自佛说此经以来第一注解”,这是佛说《阿弥陀经》以来第一部注解。他就认为这个超过《弥陀疏钞》。“妙极确极”,妙是到了极点,确是正确、准确,也到了极点。“纵令古佛出世”,古佛再出世,再注此经,亦不能高出其上。所以《弥陀要解》这个书要多看,尤其是以净土宗为自己修持的人。印光大师之可尊,从这几句话也看得出来,说这些话不容易,我们要依止善知识、依止大德,首先他给我们的好处,就是他的眼睛要亮!他给我们指的方向,才是正确的方向。所以印光法师赞叹《要解》的话,他的功德也无量。


《弥陀疏钞》说:“依贤首判教五分。谓小、始、终、顿、圆。今此经者顿教所摄。亦复兼通前后二教。……圆全摄此,此分摄圆。”莲池大师稍有不同,说《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顿教,往前通,可以通终教;往后通,可以通圆教。“圆全摄此”,圆教全摄这两部经。“此分摄圆”,这个部分地摄了圆教。对于小本这么说,因为小本的事事无碍,没有发挥的很多,这个说是可以成立的。又云:“四法界者: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事理无碍法界。此三诸教所有(前三个,大乘教所共同,都能谈到理事无碍)。四事事无碍法界,唯华严一经有之。名为别教一乘。……以华严全圆,今得少分。……圆教全摄此经,此经分摄圆教。”说四法界,⑴事法界,从无明妄心所显现出来的森罗万象;⑵理法界,理就是本体,也就是妙明真心、真如、实相;⑶理事无碍,理和事圆融,互相无有妨碍。前三个诸大乘教都共同的,都能谈到理事无碍。⑷事事无碍,谈到事事无碍的,唯华严一经有之。这是莲池大师的话,名为别教一乘。现在他就说华严这个全圆,我们净土经也有一部分、少分。是圆教全摄这个经,这个经摄了圆教的一部分,所以他就判定《阿弥陀经》是圆教,但是好像没有那么全,是分圆。可是我们看莲池大师很有苦心,把小本里头找出很多经文来证明,这里有《华严》的事事无碍。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不要死于句下,要看当时的时机情况。


莲池大师也判《阿弥陀经》是圆教、顿教,这是中日诸大德相同的地方。所不同的在哪呢?有的遵崇净土法门,称为是圆中之圆,不但是圆,而且圆里面的最圆的。莲池大师,一是赞叹净土法门,一是谦虚,说我这个法门是圆,但是分圆。这就和机缘有关系,所以我们不能不看时代的时节因缘。在莲池大师的时候正是狂禅,普遍的全国上下,就是不信佛教,所谓儒家、文人墨客各方面都是,没有不谈禅的,对禅宗的书没有不看的,好像你要不说说禅,就是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不风雅。像近代郭沫若的诗,“泥牛入海无消息”。哪有这个话,怎么叫泥牛入海啊?这是禅宗的话。在明朝那个时候就没有例外,所以莲池大师的《疏钞》出来,曹禄川很著名的,就跟莲池大师辩论,他很不服气,说《华严》怎么怎么好。在他当时,如果像日本人说《无量寿经》超过《华严》,那辩论就没有完了,当然,曹禄川后来让莲池大师说服了。因此也要看情形,要照顾大家的水平,所以就权巧方便,俯就群机,只承认自己是分圆。正如沈善登居士之言曰:“所谓大权菩萨,曲被当机。应病与药,时节因缘应尔也。”


念老最后讲:“说:至于莲池大师于《疏钞》中,广引净土经中事事无碍之文,实寓深义,足证苦心。因为事事无碍只是《华严》一经所独具。那么我们《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有了事事无碍,事实说明我们和《华严》是同类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上,我也正是学习莲池大师这个做法,就把《无量寿经》里头的经文挑选出来一看,这十玄门一门也不少,来证明本经是事事无碍,也证明本经就是圆教。华严宗立了十玄门,叫十玄门,表明法界的无碍。玄,玄妙,所谓谈玄说妙。为什么名为玄门呢?以通过这个门,可以进入华严圆教的玄海,华严的教义跟海洋一样,玄妙到极点,但是通过事事无碍这十个玄门,就可以去进入这个玄海,所以称为十玄门。十玄是《华严》最特殊的,也是《华严》所独具的“十种玄妙之门”。通过这个门可以入如来正觉之海。今依《探玄记》所说十玄次第,有十个内容。现在我们也是这样引证经文,根据《探玄记》来做一个比照,来证明我们这个经和《华严》是同类,实具十玄,于是则确证本经正属圆教。所以先师夏老居士说:“《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经》。”八十一卷是咱们人世间的大本,《无量寿经》是中本,《阿弥陀经》是小本。以证如上之说皆是真实语,非因净宗行人之妄自尊大也……《无量寿经》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这一切都是开显真实之际。“际”是本际。真实之际者,真如实相之本际。所以不管横说竖说、横显坚显,无非都是佛之知见,都是真实之际,真如实际。由于真实之际所显现的,所以一切相,“当相即道,即事而真”。不是要拨除了相才是道,当相就是道;即事而真,不是离开事相另外去求真,事就是真。一一无非真如、实相,亦即一一无非自心。我们所见所闻一切一切,没有一样不是真如、实相,没有一样不是自心。所以超情离见,圆具十玄。那么《华严》之独胜,最超越一切的就是它有十玄。现在《无量寿经》也有十玄,足证本经不异《华严》。而且《华严》最后十大愿王导归极乐,都劝大家,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今本经全显净土宗,引导凡圣,同归极乐,让众生都得到真实之利。所以我们经有三个真实: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正因为是住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所以能给众生真实之利。你如果能够信受,就得到真实之利——无上殊胜之果。所以夏老师说,我们《无量寿经》是中本的《华严》,《阿弥陀经》是小本的《华严》。蕅益大师赞叹《阿弥陀经》说:“华严的奥藏,法华的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法华》《华严》的一切秘奥,都在《阿弥陀经》里头。《阿弥陀经》是我们经的小本。所以极乐不离华藏,弥陀就是毗卢遮那,所以判本经是圆教,谁曰不宜。有很多人还说净土很浅,现在我们这么研究之后,那净土宗是圆教。而且日本很多大德认为,圆中之圆,顿中之顿,专中之专,极顿极圆!一切经典都不能跟本经相比。跟认为净土宗浅的人,就不是一个看法了。我们也要知道这“见”,所以见这些事情,很重要!他认为净土宗浅了,那么他所得到的利益呢,也就如其所见。净土是这么殊胜,圆教是这么高,而且蕅益大师的话,圆教的精华全在这里。


但此判教,有高有低,也只是平等中的差别相。所以到了圆人则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它又平等了,所以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那就是差别中的平等相。我们总是要这样,在差别中也不离平等,在平等中也不离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