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量寿经问答一
-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十集中讲: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所被的根器到底是什么?它所来普度众生、接引众生,这被度的是些什么根器才合适,所谓佛教术语说“是器”和“非器”。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所以叫做“非器”。“是器”,咱们俗话说这个是材料,“非器”就不够材料。你不能盲目地就把房子搭起来了,竟是些朽木搭了之后要垮的。这些个朽木不是器,不够材料,这个不能勉强的。如《疏钞》云:“前三非器,谓无信者,无愿者,无行者。反是皆器。”信谓:信生佛不二,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众生念佛,定得往生,究竟成佛。愿谓:厌离娑婆,欣慕极乐,如子忆母,必欲往生。行谓:从愿起行,一向专念,无有间断。以上三事,号为资粮,资粮欠缺,便难前进。信愿行三,缺一不可。如鼎三足,缺一便倾,缺足之鼎,是名非器。什么是非器?有愿、有行,而无信;相类似的,有信、有愿,而没有修行,具备了两个而缺一个,不行。这里关键什么是非器?就是信愿行三,缺少一个就是非器,你不能够一生成办。所以咱们复院后的头一班,他们反映一个现在的情况,国清寺一个和尚,他念佛念的全是佛号了,听见风声雨声,山上的回声,一切一切,听见都是在念佛,他这行很不错了,但是这位出家人,有一天突然想不开了,拿一个绳子上吊死了。所以就是说,光行没有信愿不行,有一个不够,就是非器,他不能够一生成办,所以“缺一不可”。反之,《弥陀疏钞》又说:“又复世人,虽行众善,于彼佛土,无信行愿,亦名非器。虽有诸过,于彼佛土,有信行愿,亦名为器。”这是莲池大师的话,你虽然是世间的善人,但是对于净土法门缺信、缺愿、缺行,还是非器。因为净土宗是很顿的一个法门,不是那些修桥补路种种的功德所能达到的。所以《金刚经》就校量了,你布施了多少身命,不如把四句偈给人说。反过来说,你虽然还有许多过错,但是对于净土法门,有信、有愿、有行,三者具足也是器。莲池大师大家推崇是弥陀化身,是禅宗开悟的人,他听见城楼上的声音开悟了,所以这样大德的话,很深刻。
论“机”(根机),就有“当机”和“不当机”之别。三根之中,谁最当机,古说不一,今当明究。盖以世尊五时说法,均是随机设教,应病与药。一般而论,小乘的经典,像阿含部的经典,《俱舍论》。什么人当机呢?二乘当机,阿罗汉、声闻乘的人当机。大乘经典——《法华》、《首楞严》、《华严》种种,阿罗汉就如聋如盲,不但他不当机了,根本就没有看见、听见。如聋如盲不是真瞎真聋,如同一样,他无动于衷,不当机;菩萨当机。所以当机和不当机,有分别。唯此净土法门《无量寿经》,奇特殊妙,独标一格。谁当机、谁不当机呢?这里有两种:
一、本为凡夫,兼为圣人。善导大师于所著《观经四帖疏》曰:“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意谓佛说《观经》中之九品往生,祗为沉溺之众生,而非专为菩萨与阿罗汉也。又云:“又看此《观经》定善及三辈上下文义,总是佛去世后,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恶凡夫。”复云:“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又于《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于净土,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如日《合赞》云:“第十八愿,十方众生,三辈众生,皆是具缚凡夫,是其机也。”后复云:“如元晓云:‘四十八大愿,初先为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故知净土宗意,本为凡夫,兼为圣人也。”此说之要妙,在于直显如来度生无尽之悲愿,扫尽凡夫退怯之心,普令正信此法,发心念佛。乘佛愿力,悉得往生也。
二、专接上根,旁及中下。此谓专接上根者,盖恐世间浅见之士,每谓净宗乃斋公斋婆之行,而鄙视之。故作是说,以济之也。如《弥陀疏钞》曰:“又《起信因缘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种机:以礼忏灭罪被初机;以修习止观被中机;以求生净土被上机。初谓业障众生。中谓凡夫二乘。是知净土是大乘菩萨所修矣。”又《弥陀要解》谓持名“法门深妙,破尽一切戏论,斩尽一切意见。唯马鸣、龙树、智者、永明之流,彻底担荷得去。”盖因持名一法,乃至圆至顿无上法门,非思量分别之所能及。故云深妙。但蓦直念去,不假方便,不落思量,直起直用,自得心开。当下破尽戏论,荡除一切计度分别。故云:如是深妙之法,唯有马鸣等肉身大士,始能直下承当,彻底担荷也。马鸣大士,东天竺人,传佛心印,为禅宗十二祖,中兴大乘,造《大乘起信论》。论末劝导众生念佛,求生净土。龙树大士,南天竺人,为禅宗十四祖。开铁塔,亲见金刚萨埵,复为密教之祖。入龙宫,取《华严经》又为华严宗祖。复以广造众论,力宏净土,《楞伽经》悬记云,登欢喜地,往生净土,故又为净宗之祖。我国称大士为八宗之祖,因天台、南山、法相、三论诸宗,亦皆崇为其宗之祖也。智者大师诵《法华》,身心豁然,得入法华三昧,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后住天台山创天台宗,临终右胁西向,称念弥陀观音而寂。永明大师于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乃法眼宗嫡孙。后专志净宗,日诵洪名十万声,兼行日课一百零八事。蒙观音大士,甘露灌口,妙慧涌现,著《宗镜录》一百卷,及《心赋注》《万善同归集》等,蔚为法炬,光照万世。七十二岁焚香别众,坐脱西归。以上四德,咸为肉身大士,法门龙象。《要解》谓唯如是之人,始能彻底承当净土法门。近世学人焉得以世俗之见,而鄙视净土耶?
又《要解》云:“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予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由上可见,念佛法门实是无上深妙之法,唯有上根方能直下承当。又本经〈菩萨往生品〉曰:“十方世界诸佛名号,及菩萨众当往生者,但说其名,穷劫不尽。”又〈受菩提记品〉曰:“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菩萨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极乐净佛土中。”《弥陀疏钞》云:“故知念佛,菩萨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终不离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愿往生。”可见净土法门正契菩萨之机。
由上可见,持名念佛,乃果觉因心之法,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其体用。是法无上深妙,广深如海,沐其中者,下根人浅游海滨,亦即身在大海,并得海水浴之乐。若欲深穷其底,则唯赖上根利智之士,若潜水工作者,深入海底,方能知其深广之无量。故云专接上根,旁及中下。
总之两个争论,一个说,是为上根说的法,或为菩萨说的法;另一种,就说这是专为救度凡夫,才说此法。我们综合起来,以上两说,文异旨同。恰似庐山,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现相有差,本体是一。总之,只是这个庐山。故两说文字虽异,但悉皆阐明两土导师悲智无量,福慧双圆。我们就说认为是专接上根的,就是显示如来的大智大慧。因为如来所说的净土法门,乃弥陀住真实慧,从真实际之所开化显示。要是彻底能够承当得起来的,能够承受的,那非上根利智不可。所以念佛的功德,“唯佛与佛乃能究竟”,只有佛同佛才能够彻底了解。弥陀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圆融具德,超情离见,举体是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故非思量分别之所能知,语言文字之所能及。故云“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行人若能于此无上甚深微妙之法,于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稍生信解,其人必是上根,故云:“专接上根”。同时如来从真实慧中,开演此法门,欲惠众生真实之利也。故此法门必方便究竟,普被三根,普令现在当来一切凡愚浊恶众生,悉登彼岸,故此甚深之法,复又“旁及中下”。
这种理论说法是有根据的,说“专接上根”,就显示如来的智慧,显示法门之深,赞叹佛的智慧。“专接凡夫”呢,专门为了救度凡夫而说这个法,就显如来的大慈大悲。世尊悯念末世凡愚,障深苦重,乃发无上宏深大愿,故号愿王。大愿之核心乃第十八大愿。文曰:“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盖以生死凡夫,迷心逐境,沉沦苦海,头出头没,若无此十念必生之大愿,众生何由得出轮回?故为多障众生,特垂方便,开此易行之法,甚至于经灭时独留此经,以作舟航,故云“专为凡夫”。
又密典《毗卢遮那经》云:“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盖明必有究竟方便度生之法,方是如来果觉究竟。故十念必生之究竟方便,实由于弥陀究竟成就之最极方便处,正是本经中“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处。今人焉能因持名之易行,而鄙视此法门乎?
就因为这个法能够这样普被,以至五逆十恶,闻了名号,乃至十念都生,弥陀慈悲到这种程度。所以以上这两说都对,各有所重,一、就是因为我们赞叹净土法门能够普被,要普被首先你要救凡夫才行。二、显持名法门的深妙,要彻底承担唯上根,只有上根才能承担得起。所以应该会通,莫死于句下。
盖此法门巧被三根。如《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下下根亦能臻其域。”圣凡齐收,利钝悉被。《弥陀疏钞》谓此法门为“尽摄利钝诸根,悉皆度脱。”并云:“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是以《华严》如盲,荧光增结。唯此一法,上下兼收。可谓万病愈于阿伽,千器成于巨冶。”又:“但持佛名,必生彼国。则或高或下,或圣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赞或毁,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生多劫,俱蒙解脱。”所以对于古人的争论,我就在此处把它通会起来,作为我们的体会是应该这样圆融。至于当世,若问何人正是当机?则不论男女老少,富贵贫贱,上智下愚,久修初习,宿根利钝,善恶差别,祗要对于净土法门,能够生实信,就是真实的信心;因信发愿,因为你是实信,所以你发的愿,也是实愿不是虚愿,从愿起行。所以“念须真念,参须真参”。因为你是实信、实愿,所以念也是真念。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是之人,正是当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