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量寿经问答一
《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五集摘录
2017-12-06 09:12:06 点击数:
-
黄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中重中之重突出:“般若为导,净土为归”。
《讲座》第六十五集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求生净土,永得解脱。众德之本,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是本经的宗。“无相”,色受想行识五尘,这是五相,加上男、女、生、住、坏等十相。就是相里最严重的,没有这些相就叫做无相。《涅槃经》解释说:“涅槃名为无相。”《演义钞》说:“寂灭者,即无相义。但心自证,不从他得,故无诸相。”寂灭、涅槃,完全是自心的自证,不是从他所得,不从外来,所以说没有一切相。你有一个地方得到了,就出现了那个地方的相。完全是自心的自证,不从心外求法,心外无法还有相吗?都是心,还有什么相?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几句非常好,大家在用功的时候要注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愚痴的人,就在这虚妄之中去求虚妄。都是虚妄,你见着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是说根本没有相,那是虚妄。如果在见相而无相的时候,就见到如来了。又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所以这是极直捷的事情,离开了一切相,就叫做一切佛。哪有那么些啰嗦,都是自己找的。修行之后,又自己搬了好多粪土,往脑袋上头装,天天往里运粪“入”。所以修禅宗的两句话:“运粪入,与运粪出。”一种人修行是运粪入,把粪往里头搬,都塞进来,叫运粪入。要运粪出,把你粪运出去。所以“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都是来彰此无相的智慧。
现在我们把本经和《金刚经》来会合一下。本经说:“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乃至“永得解脱”。就是《金刚经》中“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妙旨。蕅益大师《破空论》解释:“盖不达无我,而修一切善法,止成人天伪果。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止成二乘小果。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则为阐提狱种。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也。”你不了达“无我”,总有一个“我”在。所以《金刚经》的离相,首先就是要去“我相”。现在大家处处突出我,碰着我、顺着我、合于我、不合于我,这个“我”字没完没了。实际根本没有我,这个我,天天在这儿死掉,又出现一个,又死掉一个,又出现一个。哪个是你?身体是你?我年轻时候的相片,跟我现在都不一样了,那早都死光了。阿赖耶识也在变化,只是相似相续,哪里有你。所以你“不达无我”,虽然修一切善法,只是得人天的伪果,这个果是假的。“不修一切善法而但证我空”。这些话蕅益大师这个议论的好啊!你不修善法只是我空,这就是阿罗汉。阿罗汉确实我空了,没有生死了,还有那不可思议的六神通。现在这些奇异功能,那万万分之一,九牛一毛,万牛一毛也比不了。这就是佛所呵斥的焦芽败种。再一种,又“妄言我法俱空,而恣行恶法”,这种人现在有很多,自说我也空了、法也空了,自己吹得很厉害,是妄言、是胡说。可是恣行恶法,任意的造恶,这是阐提地狱种子。蕅益大师这一句很切中时弊。“惟以无我修一切善法,正所谓无所住而生起其心,故即得无上菩提”。无所住而生起其心,就是这么讲。把《金刚经》蕅益大师义释,和本经这一段来比较。经中说“无相智慧,远离分别”两句,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植众德本”,“求生净土,趣佛菩提”,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修一切善法”。又“当生佛刹,永得解脱”,就是《金刚经》说的“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净土宗和《金刚经》完全是一味。“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这方便有多门,到了真实法中,就是一路涅槃门,真正达到涅槃。
净土宗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对于难信之法能够信,这就是无相智慧。按说“无相智慧”我们没有。《金刚经》也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听到《金刚经》的章句,乃至能够一念生了净信的,这些众生就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又“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听到了《金刚经》,能够信解受持,就是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没有这四相。蕅益大师《破空论》又解释:“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定)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蕅益大师反过来证明:如果有人有一点点我人等相,你决不能信这个经。能够信解受持,决定可以了达我人等等的相,当体都是无相,当体皆空。可证能信这个妙德,举体就是无相智慧。你要住相决不能信。要能够信、能够受持,一定可以了达此无相的真谛。所以信和智慧是不二的。因为净土宗是最圆最顿,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若人对于这个法能够生出真实的信心,信事信理,信因信果,信自信他,如是六信具足,当知其人必然可以超情离见,与无相智慧相契。
所以经中最后〈独留此经品〉说:“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如果你听到了这个经,能够相信、快乐,愿意接受去奉持,在一切难中,没有再比这更难的了。所以现在第一步,有的人肯相信、肯念,逐渐地达到受持。“受持”两字也是不容易的,能够接受经中的道理,能够坚决见之于行动的才是持。前面说到信解如上之难,能信就是智慧。你“取相分别”,种大福田,甚至于念佛,“求出轮回,终不能得”。像蕅益大师说,念到跟铜墙铁壁似的也不能往生,就是取相的过错。今云“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当生佛刹,永得解脱”。这就是离相求生的殊胜。或入三辈,在七宝池中闻受妙法,就可以分身尘刹,广度有情。或堕落在疑城,取相分别,缺少智慧。关键所在,就在于离相和不能离相。
经文说:“身心清净,远离分别”。因为无相智慧,即万法一如。万法一如,就是万法如一了。既然如一,还有什么叫染,还有什么叫净?平等了。还有什么可取可舍?所以染净平等,身心清净,一切皆如,就离开分别。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所以身心清净;净念相继,自然远离分别。或者有人怀疑净土宗以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为愿。如是有欣有厌,不就是分别吗?《妙宗钞》的回答说:“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这就是净土宗之妙谛。这个取和舍达到了极点的时候,与不取不舍不是两样事情。若舍到了极点,则万缘放下,六根寂静。取到了极点,那就是六字洪名,一念单提。只剩这一念,这才说达到极点了。如是念佛,万缘放下,一念单提,何异于不取不舍。对于一切都无取舍,内心清净的人念佛,也自然是万缘放下,一念单提。所以“亦非异辙”,不是两件事。
我们说要求离相智慧,大家有可能专门注意离相去了,是要学习,要明白这些事,但是要圆融,不要死于句下。《弥陀要解》答说:“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这就是依文解义,若是不取不舍才对,我就要不取不舍,这就是“执理废事”。执着了什么?又执着这些情见了,执着了理,把事给废了,你也有执着。既然废了事,离开了事,理就不圆满,理要靠事来显。如果能够了达“全事即理”,这一切事就是理。那么取也是理,舍也是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所以,净土宗的妙谛不是情见所能及的。我们求生净刹,就是至心信乐,愿生彼国。如是求生,就是把我介尔一念心愿,投入弥陀无边的一乘广大的愿海里头。弥陀愿意众生求生彼国,所以摄受了净土,劝大家念佛,求生极乐。底下,我写了两句:这也就是“摄彼弥陀的一乘无边的愿海,入我介尔一念心中。”前头一句好懂,我介尔一念心愿就投入弥陀的愿海里头,那我们就成了一体了。能如是理解,也就很不容易。这样的话,也就是等于把弥陀无量的愿海摄入在我自己的介尔心中。这个费解吗?这里我看还多了一个“摄”字,“本”在我心中。所以十念必生,有愿必满。
“趣佛菩提”,我们在因地中即发菩提心,就是趣向于佛的菩提。以这个因,果上必定是成阿鞞跋致,究竟佛果。“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就是本经的宗。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宗去修持(宗就指明修持的捷径),就“当生佛刹,永得解脱”。以上所说,都是“离相智慧”。以离相的智慧,来求生佛刹,就永得解脱。现在大家对于这些内容,应当着重,要去掉这些执着。我常常说:咱们修行如剥笋皮。笋是很脏、很粗,应该很耐心地去剥,剥了一层还有一层,剥到最后,笋芯都露出来,无可剥了。就是如此,剥的过程,就是笋芯显现的过程。在这个里头如果贪着,自己要得点什么,这种思想就是执着。你本来是佛,还要得什么?无所得故,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无智亦无得,就说明个“无所得”。所以不用功则己,一用功就想马上要修出个什么样来,一有个样不就坏了,不就有个相了?“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偏偏要出个什么相?只是去东西,扫除一切情见。一方面要用功,一方面要看书,用般若智慧,扫除自己修行中的这些绊脚石。“盲修瞎练”,得的好处就太小了,要知道避免盲修瞎练。我们一方面要走路,一方面要把眼睛睁开,眼镜也要好好地擦,看不清是很危险的。”
念老言:“所以真正明信佛的智慧,或是深信自己的智慧。不是那么空空洞洞的,你信不信?我信,这跟不信没什么分别。信了佛的智慧,佛所说的就自然会依教奉行。为什么佛说的佛只管说,我还是照我的老法子去做?不信佛的智慧!佛早替我们想好了,给我们安排了种种的最佳方案,但是我们还是有自己的最佳方案,没有真正信佛的智慧,所以真能正信很难啊!还不就是一个空洞的信,自己生出很多知见来,得少为足,或者生出轻慢的心来。“能信自心”,种种的啰嗦就没有了,也不可能被这些邪徒所动摇了,种种邪说,甚至于书。所谓四依,不依不了义。要真正信自心的话,对于不了义的东西,也就能够辨别了,所以这里还有很可提高之处。但是大家很庆幸,能够有机会遇到这样的法,除此更难。这一点可以肯定又肯定,不然我也变成谤法,我深知谤法之罪,我不敢谤法。所以这是大家共同在今后要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