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老开示问答
-
问:无量寿经中「德尊普贤」之普贤普萨为位后普贤,是何意义?与密教之普贤如来有何异同?
黄老答:这个地方他是位后普贤。普贤有位中普贤、位前普贤、位后普贤,都称为普贤菩萨,但是普贤菩萨在经中所显现的有这几种不同。你发了普贤的大愿,还没有……,这个就是位前;已经到了一个最高的菩萨位,十地以上,证了大菩萨,行这个大愿,这是位中;位后呢,最特殊是位后了,已经成了佛了。已经成了佛了,他还示现为菩萨身,所以这个称为位后。
普贤菩萨,实际密法称为「大普贤如来」,就是「阿达尔嘛」啊!大普贤王如来就是阿达尔嘛佛,从阿达尔嘛佛流出毗卢遮那、阿弥陀佛、阿閦鞞佛、宝生佛、不空成就佛。这个大普贤王如来就是阿达尔嘛。所以普贤菩萨这真正是他的位后,是究竟,这是普贤。所以我们说到这个是位后普贤。
位后普贤,大家这一点,这解释对了。位后普贤,他既然是如来了,为什么又称为菩萨?这就他不舍因地。这些佛他已经一切都平等了,一切都无,他本来无众生可度了,众生跟佛都彻底平等了。他是因为因地上发的愿度众生,所以他还不舍因地所发之愿,这个愿是无有穷尽的。普贤说我此礼赞,我此忏悔,我此身现 (注一),是无有穷尽的,我这度众生是没有穷尽的。他这个愿既是没有穷尽,所以他还现菩萨身,现在示现种种来救度众生,这就是不舍因地。虽然成佛,一切都寂灭,一切都平等,众生也无可度。无可度,他又不舍因地,还是终日度生啊,这就是位后普贤的……。
像释迦牟尼佛都是多久成佛了。并不是作为太子、再出家,这刚刚才成佛。多少劫以前久已成佛,但是示现从兜率天下来,到了王宫,这种种种种,来度众生。因为众生只有这样才能相信、接受,得到教化。这都是所谓位后的这种情况,不舍因地的意思。
《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底下就解释「普贤」两个字的意思,解释这个意思,正是形容说是位后。这个是《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为什么称为普贤?这个果上的果德,果上的一切觉位,他没有一个不穷尽的。不是说沾一点边,都穷尽了,都登峰造极了,没有一点点剩下的,余剩的,不清楚的,不圆满的,都没有。所以果无不穷,没有不穷尽的,这叫做普。所以这个贤就是位后。什么果都穷尽了,都登峰造极了,那只有是佛了,这个地方的「普」这也是位后。「不舍因门」,这个因门在修因的时候就要大慈大悲、普度众生,这种门还不舍。虽然已经登峰造极,一切都圆满了,但我因地中的所有大慈、大悲、大愿一样也不丢开,还做,这叫做「贤」。这当然是贤,普贤的含义。所以你们说这两个是同义的,这个是对的。
问:「位后普贤」与果教派的「从果起修」是否有关联?并请师父讲解《大经解》:「弥显持名妙法,从果起修,果觉因心,他力冥加,不可思议。」之意义?
黄老答:「从果起修」,这含义,这是有联系,然而是两回事了。从果起修,这就正是密宗、净土宗的最特殊的殊胜之处。所以这个都称为什么呢?称为果教派,称为他力门。不是完全靠自力,而是靠他力。不是在因上修,而是在果上修。所以称为是果教派,果地的教,你修行是从这个果地出发。所以「果觉因心」就是这个意思,把果地所得的觉悟,这殊胜之果,作为众生在因地中修行的心。你这个修行的心是咱们开始的地方,我们开始的地方,就是十方如来所得的果。从果上修,这个意思就是。这正是殊胜之处,这个不同于其他就在此。所以很多人不安心,于净土法门不……,学密也乱搞,以为什么这个……没有;也不好好如法修。这都是果教,都是从果上。从这个地方他要认识之后,他要安心的多,要老实的多了。
果教派,这个打个比方。现在你要开始要吃馒头的时候、吃面包,你现在你要从开荒、选种,慢慢的去撒种,去拔草、除虫,灌溉,一直到它割下来,收成,打,打出来之后压粉,压粉之后煮成面,煮成面之后,然后做成面包,这多少工序。现在要叫你去开荒嘛,那何日吃面包呢?你现在面包拿来就吃,这就是果地,果教派就是如此。现在给你的是,一切这些事情,佛菩萨已经替你做好了,给你的就是这一切劳动的最后的果实,给你了,你现在只是去吃就是了,这就是果教派的特点。
所以果觉为因心,这 一句咒,一句佛号,都是佛菩萨多劫修行万德庄严所成就的。阿弥陀佛之所以成佛,阿弥陀佛这个佛的名号怎么来的?我今天为什么不能叫做什么什么佛?它不是啊,没有这个功德。当然有一天可以嘛,等我这一切一切功德圆满了,我也可能号为什么龙尊王佛,也可以说不定啊!哈哈哈哈……。
这个果实,那么这一句佛号你在念,万德成了这句名号,因此这句名号之中就有万德,很自然吧!你是拿了很多香精、很多果子、很多果子露什么配出来的一个饮料,这是种种的这些东西所配成的饮料,因此你这个饮料就有各种各种东西都在内。这是万德之所成的名号,因此这个名号中有万德嘛。因此你现在就把这句名号或这句咒在心中念,你心中没有别的,就是这个,这个名号就是万德,万德就是名号,因为你心中,这个是心中所有的,就是万德。诸佛所成就的万德是诸佛的果觉,成为现在咱们一个普通众生你还在因地中的你的心了,所以它直截了当、快、圆顿就在此。
所以都是这样,到了圆顿教的话,就是因和果,因彻果海,果彻因源。你真正要说水吧,你要是划开来,黄河长江什么什么都流在大海,大海流在洋里面,实际上就是一片水嘛,是不是?这一片水嘛,这个水流流流到黄河,到了它头了,这流到长江,流到那个头了,其实就是大洋、大海、江河一起来,总总是一大片水,流到这儿、流到那儿,就是一回事嘛。那么你可以说这是黄河上游,这是源流,这是因,大海是归宿,这是果。因果是贯通的,是不是?贯通的,也就是一体的,实际你不可分割的,你从哪儿给它分哪?不是刀子能划得开的。画地图可以,你画一条线、你画一条道,这就分了,那你实际你怎么分这个水?都是在那儿流,一体的!
所以这个问题中含有很深的意思,这「果觉因心」是咱们很重要的。我们所以称为果地教,这个极其殊胜,从果起修,所以十念必生。这个意思也是因和果的问题,这一个是从果向因,指着这些位后的大菩萨,已经证了最后的觉位,还来示现种种。那前两个是一致的,后来就是指着我们这些法门,果教派的法门,我们所以说从果起修,我们不从那个垦荒地起修,所以也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判教:小教、始教、终教、顿教、圆教。这个小教就是修到阿罗汉为止。始教就开始了,叫大乘了,人是可以成佛,但是阐提不能成佛,大家都知道阐提不能成佛,因为他断佛种。终教就不是这样,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可以成佛;但是成佛是可以成佛,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终教的观点。《大乘起信论》代表这个观点;法相唯识是始教的观点。圆顿教那就无所谓三大阿僧祇劫了。那个龙女就是很快就成佛了,涅盘会上那个屠儿(屠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这是顿教。圆教更殊胜了,这一切教所有的殊胜它都圆具,而且是最为深奥、最为广大,无所不包,无所不摄,称为圆教。
现在日本人的著作,在这一点上他就提得很尖锐,说净土法门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在中国过去我们的古德,意思都看到这个地方,但是不敢说得这么坚决。莲池大师就只承认说我们《华严》是圆,我们是部分的圆,因为他那个时候大家有反感,你这么说大家有反感。蕅益大师就说《华严》的密奥、《法华》的精髓,都在《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头了。那还不是吗?他们的精髓都在我们这里头,那我们不是比他还精吗?但是他们就说得更直截,说这是奇中之奇,顿中之顿,他们跟我们比,他们还是权、还是假,我们这才真!这个话现在是有好多人……,很有名的大德他还有时也批评我,他说我对于净土宗推崇太过啊,哈哈哈哈……。这个确实是很不可思议的,属于圆顿教。
问:无量寿经中云: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何以密宗又有称龙树菩萨或莲华生大士为始祖之说?
黄老答:若据密教,普贤即是密教初祖,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就是金刚手菩萨摩诃萨。我那儿有一张四臂观音像,不是有一个蓝颜色的金刚,那就是金刚手,金刚手是金刚中的第一尊。所以中国的密教是龙树菩萨亲自在南印度,打开南印度一个铁塔,亲自看见金刚萨埵,受到金刚萨埵的传承,这是东密的源流,所以东密只知道龙树。
龙树晚于莲华生大士,莲华生大士是在释迦牟尼佛涅盘后八年降生,龙树大概在释迦牟尼佛……几百年,大概五百年之后降生。这两个人同时,这个大家就觉得很奇怪,这怎么能同时?他不知道莲华生大士寿一千多岁,龙树是活八百岁。龙树的弟子,龙树有一个弟子活七百岁,所以龙树的弟子,玄奘法师到印度的时候还见到。
所以这些寿都很长,所以他们那时候在印度见面,这两个人互为师徒。莲华生大士所得的是释迦牟尼佛预先就交给阿难,说你将来这些法传给莲华生大士,这是他这个来源。龙树他是直接从金刚萨埵那里……。两个人互为师徒。所以古时候这个人,没有这种所谓一定什么排班论辈这种概念,到中国来的那些,两个印度来的大德,也是在中国这儿互为师徒,交换。因为这样就是能者为师,谁知道谁就可以做老师。
这儿说普贤就是金刚萨埵,就是金刚手,金刚萨埵就是密教的初祖。这个密教的初祖,这在一切世界都是初祖,金刚萨埵。在我们这儿说到龙树,也确实龙树的法他就是从金刚萨埵得到的。所以为什么称为金刚阿阇黎呢?就是这个上师(过去也是很少很少),也是跟那个禅宗一样单传,这个上师他就代表金刚萨埵。他不是金刚萨埵,但是他作为金刚萨埵的代表,所以称为金刚阿阇黎。
莲华生大士,我们说是密教初祖莲华生大士,这是从咱们中国的密教说的。从一切密法的始祖,那就是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世界上,这个始祖都是金刚萨埵,我们现在也是金刚萨埵。但是具体从世界上传出这个法的人,咱们具体来说,那是莲华生大士,互相交流,他后来还得了很多很多法。龙树这一支现在传到日本,现在是莲华生大士的法,流传更多更盛。实际上这两个是一回事,在古时候这两个是彼此互为师徒。后来红教和白教也是,都是一回事,没有分别。
注一: 《华严经 • 普贤菩萨行愿品》云:「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