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量寿经问答一
-
黃念老《无量寿经讲座》第十集中说:“⑴持名念佛,就是称念一句圣号。善导大师的话:“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但念阿弥陀佛,持名念这四个字。别的门修行叫做竖出三界,如虫子生在竹子里,要顺着一个节一个节地爬,竖出则难,故称难行道。但念佛如虫子横着出来,一个地方咬通就通了,易于透脱,是横出三界,所以是易行道。喻为径路中的径路,因其方便直捷,成功迅速。⑵观像念佛。就是供一尊圣像,注目观视。但像在可修,离像则难。佛像要是面前没有,就像十年动乱,我家的佛堂,一度都搬空了,就没办法了。所以观像有种种困难,不能保证,净因易断,相续甚难。故云:“像去还无,因成间断。”所以其方便不如持名念佛之随时随地都可修。⑶观想念佛。观想莲花上有八万四千瓣,一个瓣上有八万四千个脉络,脉络又放多少光,这众生心怎么想?如《观经》所说:“以我自心,想彼如来。”但凡夫之心散乱浮动,鲜有静定之时,难入微妙之观。故云:“境细心粗,妙观难成。”境很妙,心很粗,它是定中的境界,你不能入定,不能做观,所以观是定门的事情,也不是凡夫都能行的。故不如持名之方便易行,不问上智下愚,无论苦乐忙闲,人人能念,个个可行。⑷实相念佛。要离开一切二边,生灭、有无、能所、言说、名字、心所缘等等相,专念自性本具天真佛。这都是勉强说,这个语言文字不能尽,我也不须要多加解说,多加解说也还是语言文字。但以众生未出轮回,生灭之心,念念相续。如《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你还没有出轮回,要想了解圆觉是什么?圆觉的本性,就随着你这个心流转了,你要想免除轮回是没有可能性,“无有是处”。你所体会的圆觉随着你的心就转了,就不是本来了。所谓你所体会的圆觉,“非真圆觉也”,乃是你妄想中的一套东西而已。又说:“何况轮转生死垢心,曾未清净,观佛圆觉而不旋复。”何况众生轮转六道之中,生生死死的污垢之心都没有清净,要观佛的圆觉境界,你不旋复、不颠倒?你不可能观。所以观实相不容易。
佛又打譬喻,我没有引用原文,但是话是从经里来的。太末虫就指的细菌,佛老早就知道了,有太末虫,极微末的虫。细菌,近两个世纪才知道,有大的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佛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了。“譬如太末虫处处能栖,而不能栖于火焰”。哪儿都能呆,独不能缘于火焰。所以把针在火上一烧就消毒,众生救疾、救伤,拿布什么在火上烤一烤也消毒,细菌在火焰上不能生。“喻众生心,处处能缘,独不能缘于般若”。所以有许多专门在那钻佛学的人,就没有注意这些话,这些话佛都给你授记了,你那心到不了这儿,靠你研究学问的妄心意识,分别识在那作用,你搞了半天还是个佛学家,对于释迦牟尼佛的教导,如来佛的真实义,还是一窍不通。是以实相之佛,圆觉本性,虽然是众生本具,但是因为你的妄心,念念是生灭之中而观不到,你不能理解。所以不可思议的是“不可思”,你靠思去知道,怎么行啊?那就是可思了,怎么叫不可思呢?所以《观佛三昧经》,佛告父王,诸佛本德,真如实相等。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念佛。由上可见念佛法门在诸法中,称为径路。四种念佛都称为径路。可是持名念佛,更为方便究竟,是径路中的径路。
又四种念佛,难易悬殊,深浅似异,实则事理不二,浅深相即。这四种看着持名是容易,而实相是最难了,可是这个巧妙之处是什么呢?如果有圆解的人来看,称名是暗合道妙,初步即是到家。你刚刚迈第一步,这第一步就是到家,这个就是很微妙。所以持名念佛跟实相念佛,也就没什么分别了。《弥陀疏钞》说:“实相云者,非必灭除诸相。盖即相而无相也。经云:‘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实相是什么呢?不是必须除尽了一切相,才叫做实相。是“即相而无相”,就在这个相上而没有相,不是说东西都没有才叫无相,我就是看见录音机而无录音机之相。经云:大乘经典说“治世语言皆与实相不相违背”,我们治理世间的这一切的语言,都跟实相不相违背。“云何万德洪名,不及治世一语”。为什么这万德洪名反而不及治世的一个语言呢?因为实相非一切,即一切;离一切相,即一切法,非言思所能到。可是我们这个言思,也不离开实相而单独有它自己的本体,皆以实相为体。所以一些治世的语言,跟实相也不相违背,那世间与世出也就不二。一切都是不二,就入了不二法门。既然如此,治世语言都跟实相不相违背,万德洪名会不是实相吗?《圆中钞》说:“四明云:‘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究竟成就,盖其所召,皆极真故。’故《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故。’又今弥陀既已证乎究竟第一义谛,故一称嘉名,万德齐彰。弥陀万德慧日,既已俱体齐彰,众生黑暗罪瑕,自然当念消乎尘劫,罪性本空,虚而不实者既销,则称名功德,福等虚空者自生。”四明法师说的话:“圆极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虚”,最圆满、登峰造极成就之果,究竟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觉的佛啊!这个名字都不虚,是究竟成就。佛是究竟成就,佛的名字所召的德,都是极真实。“世谛但有名,无实义”,世谛来说,只是有个名字,比如茶杯,有这个名字,我一撒手茶杯就碎了,它没有实义。第一义谛,有名字、有实义。“佛是究竟第一义谛”,佛是证了第一义谛的,这个佛名就体含万德,它也就是实相。所以一称嘉名,就万德齐彰了。弥陀的慧日一照,众生的业障就消除了。所以佛与万德最真实的第一义谛这名号,就是不二。那这样我们就看到莲池的意思是说,一切都跟实相不相违背,我们这句佛号也不违背,《圆中钞》又这么一提。而且一称名号,功德尚然,况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者乎!又持名即是甚深般若,念得纯熟,万缘放下,能所顿空,就是无住。心中无所住,念来念去什么都忘了,一切尘缘都没有了,可是无住的时候,于一切万缘放下,一句佛号还在相续不断,朗然明白,即是生心。这个心还在生生不息。这本来是众生份上所行不到的地方,要达到无住生心,生心无住,要别教的菩萨,圆教初住以上才能达到。现在就是这样的凡夫,父母所生之身,具有种种缠缚凡夫的生灭之心,因为你念佛,念到别的都不想了,就只剩一句佛号了,这样就暗合这个无住生心的道妙,不要去行那个无住生心,不行而行,无到而到。句句是佛知见,念念放般若光。所以我们念佛的人,要有这样的理解,念佛自然而然也就恳切了,也就有了动力,也就殊胜了。所以持名念佛就是实相念佛,念念是般若放光。而且密教所说“声字皆实相”。密教观字种,也就是《观经》讲观佛白毫,都是色,都属于字;念佛和念咒是声,声和字都是观实相、念实相。所以这么来看,念佛跟念实相,也本来不二。但是我们下手就是老老实实念,不知不觉,暗合道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