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69(第四十六品·第四十七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常念师恩”不但是佛还有师。因为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本师;佛不在世的时候佛有经教。但是能把经教让我们知道给我们作演说、开示是“师”的恩啊!“善知识者即是如来”。上面讲了如父母、如头目等等要常念师恩不要忘本。不是叫你弄一些物质上的供养承事。要知恩才能报恩也就是要继承师父的愿望把这个光明的火炬叫它相续不断所以传灯、传心这是“常念师恩”。知恩就要报恩恩怎么报?真正自己得放光。你这黑漆皮灯笼报什么恩?你得放光哪怕是萤火虫之光都是好的要常念师恩。所以“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三句均指尊师重道依教奉行。力诫行人不可师心自用违背本师离经叛道。当知普利之道首在“当令是法久住不灭”。为令这个法久住不让它灭了。“当坚持之”要坚持保护住它。“无得毁失”不可以把它毁坏、失掉。怎么会把它毁掉呢?“无得为妄增减经法”。不得以虚妄心任意的去添、去减。这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就用自己的思想想这样动动、那样动动随意增减经法佛告诫!要保持它的原面所以离经一字便同魔说。

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

本段这八句很殊胜很殊胜!也是全经长行的最后八句也确实是全经的总结。也是《无量寿经》会本里希有的殊胜净土法门修行的纲要。故知此八句话就像禅宗说这就是净土宗的末后句全经的结束语。这八句话是“理事齐彰”理也彰明事也彰明。“正助并显”有正行、有助行。有的显事没有显理;有的显理没有显事;有的是只有正行没有助行;有的有了助行没有正行就更差了。这八句是理、事、正、助都有。所以“如来秘藏和盘托出”如来的秘密法藏整个儿的端出来了。第一句就是“常念不绝”。“常念”指常念本经。如本经〈往生正因品〉中劈头第一句便云“闻此经典受持读诵书写供养昼夜相续求生彼刹。”昼夜相续大家现在不是不修持就是不相续所以最要紧是要能相续。听到了这个经典就受持、读诵、书写、供养、礼拜昼夜求生彼刹正是此处“常念不绝”之意。所以念这个经可以求生彼刹。〈非是小乘品〉也说:“于此经中生导师想。”对于本经应该作为导师。〈受菩提记品〉说:“由于此法不听闻故有一亿菩萨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反“若有众生于此经典书写、供养、受持、读诵于须臾顷为他演说……彼人临终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足显本经的重要。不听闻退转听闻之后在这种极艰险的环境之下三千大千世界都着火了还能往生。所以就是核弹都爆炸蘑菇云都起来了你念佛还照样往生。所谓正是世尊的悲心无尽悯念众生普摄无余所以多次劝大众要持念本经因为经中所宣说的正是阿弥陀佛的一乘愿海、六字洪名这样的无上大法行人听到这个法只要能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就必定得到往生这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事情是万修万人去真实修行一定可以去

但是现在看见有许多佛教徒并没有去,因为“万”字里头没包括他。真修才算,真修还不要做反面的工作才算。有很多人做反面工作,那不属于万修,那就打问号了。你真是,万修万人去。故知行人受持此经,就应该依教奉行,如听见佛亲自的训诲。“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深信切愿,持佛名号”。所以本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宗就是宗旨,也是修行的纲要。既然念了这个经,要依教奉行,当然就得念。所以“常念不绝”,究竟所指,就是要落在这一句名号上,那就要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绝。“不绝”就是净念相继。所以大势至菩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就开悟了。修行人只要是真实发心,老实念佛,唯此一句,念念相继。那就必定“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所以“发心不难,难于真实”,你真实的发心。有的人就是为了好些复杂的面子,这个那个来做功德,不是真实发心,也发点心,不真实。大势至菩萨说染香的人(比如茶叶店的售货员,身上有好多香味;那卖鱼的售货员,多远那个鱼腥味就闻见了),自然而然就出现,熏的。所以佛常用“熏”字非常好。咱们《无量寿经》就在熏大家,如染香人,在香味里自然就香了。所以就说“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都不是临终的时候,临终之前就出现。不过一般人就只有在临终了,因为你的功德不够,但是不局限于临终。晋朝的一个穷人,他发心念了几天,弥陀就出来说法,他就是活着得无生法忍。所以念佛现在得了无生法忍,临终还是佛来接引往生,这是肯定的,但不是只有在临终才显现作用。所以临终接引,这是在临终,不然怎么叫接引?但是他临终之前就见佛了,佛就给他说法,他就得无生法忍。那《观经》上韦提希夫人也是一样,见着阿弥陀佛说法,她就得无生法忍。五百侍女都有很大的进步,这不都是活的时候就得了法益。所以你如果只说成就是在临终才有,这就不圆满。“临命终时,佛来接引,慈悲加佑,令心不乱,决定往生”。所以一般的修行,就要靠佛慈悲加佑,他力法门。靠弥陀愿海,佛的加被力径登不退圆生四土究竟涅槃。所以佛慈示“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你老念中间不要断断续续、不要停止得道就快。“得道”就是无上的大成就大觉悟彻底的觉悟究竟的觉悟以这个为道。“捷”是迅速捷疾。又如捷径指径路。就是说持名一法这是修行的径路老实念佛得道就迅速。因为信愿持名之法是“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以果觉作为因心”。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果觉是法藏比丘万劫千生修行成就的这句名称是万德的结晶万德之所成就万德之所庄严因此这句名号就具足了万德。所以把果人觉悟的这句万德洪名作为我们修行人因地的初心。我们发心念这句佛我们心中所念就是这句佛这就是我们的心而现在我们的心就是弥陀的果觉所以这就是“果觉因心”。

《弥陀要解》里有两句话:“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说理持你无法下手,“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心一动就错了,怎么下手?也做不到。要从事持才有希望暗合道妙,最殊胜的法就是这儿,所以我觉得比别的法都殊胜,暗合,不知不觉就巧入无生,即凡心就成了佛心。净宗的奥妙全在于此。所以为什么要用持名、持咒的方法?就是这儿。佛教父亲也是念佛,父亲就说:你有这么好的方法,为什么不教给我?你不行。所以佛都是最孝的,教父亲也教他念佛,没有教他真如实相。你怎么下手?“起心即错,动念即乖”,心一动就错了,下不了手。你只管念佛,念来念去,不知不觉……很诚恳、老老实实,暗合道妙。别去管它合不合?一管就错了,一琢磨、一干别的就不老实了。“老实念”就这一句,即凡心成佛心,所以得道就快。而且念佛法门是阿弥陀佛大愿的根本。所以日本大德说,一切经典要跟《华严》比,别的经都是不实,只有《华严经》是实;《华严》如果跟《无量寿经》比,《华严》就不实,《无量寿经》才实;《无量寿经》的经文要跟四十八愿来比,那四十八愿是实,其它的就不实;四十八愿中各条的愿文要跟第十八愿来比,那只有第十八愿是实、是真,其余的都是权。第十八愿就是“十念必生”。所以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之海就第十八愿是根本,就是“十念必生”。这个问题阿弥陀佛早就替大家想好了,所以释迦牟尼佛教父亲念也是念佛。这个最易下手,最易成就,即凡心成佛心,多顿!只要老老实实念,正在念的时候你凡心就成佛心了,所以称为易行法,径中之径。最后世尊叫大家念《无量寿经》、念佛号。有人持咒,不要妄增分别,《净修捷要》里说:“称名无异持咒”,称名跟持咒没有分别。这是大德的话,夏老师是大德。我们要好好的听这些话,不要自己老有主意,东听一句、西听一句,盲从。那就很难了,遇见了善知识跟没遇见一样。对于他的话你也听进来,别的话你也听进来了,这是个大杂烩。所以要专一,老老实实修行。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此两句,真是“佛语梵雷震”,佛语如雷之震。“说法师子吼”,这就是师子吼。狮子一吼百兽脑裂,吓坏了。“如金刚王宝剑,斩尽一切情见”,把你这种分别情见都斩断了,所显的就是如来的本心。以佛的心印,来印证本经,所以说“我法如是,作如是说”。直截说来,这两句就是印证前面的“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字乃世尊自称。我的法就是这样,所以我就如这样而说。也可以理解为,整部《无量寿经》,我的法就是这样,我就如这样而说。因为只印证这两句,这两句所指的念,就是念《无量寿经》。所以没有分别,说是两种说法,实际是一回事。此四句当一气读下,蓦直参去。若能契会,方知净土一法,圆融绝待。如禅宗六祖当年给人印证:“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像南岳怀让来参六祖,六祖问了一句话:“什么物?怎么来?”答不出。几年之后答出来了:“说似一物既不中。”这是悟了。六祖给他印证都是“如是如是,汝如是,我亦如是”。所以王上师,我在天津时回的信也是这样,“如是如是,汝如是,吾亦如是”。这都是最彻底的印证。你是这样,我也是这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我法就是“如是”,作“如是”说。这个“如是”跟六祖的“如是”没有分别。“如是如是”就是“如是”。

“我法如是,作如是说”,我们勉强的画蛇添足吧。所以有的时候,不是说画蛇添足,起码是牛奶里头添点水。有的时候也有需要,他就愿意添一点水才肯喝。其实把它冲的很淡,那就已经失掉原味了,现在也是不得已。又“我法如是,作如是说”,上句就是“我法是如”。下句就是“所说是如”。“如是我闻”就是这么解释的。“如是我闻”,“如”就是我闻如是。这个如是我闻,是我闻是如。我的法是如,我所说的是如;我所说的就是我的法,我的法是如,所以我所说的就是“如如”了,如那个如。“如”就是真如、真心、实相。也就是经中所说“真实之际”,是本经的体。本经的体就是真如、实相、真实之际,所以说“我法如是”。因为佛说本经,而本经就是以实相为体。所以本经有三个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本体就是“真实之际”,真实之际就是如,我的法就是如,我所说的就是如这个如而说的。所以“作如是说”,就是经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本经体性是真实之际,故知我法就是真实之际。今所演说,就是开化显示这个真实之际,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所以说是“作如是说”。故知经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从如来性海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一一字中都有无边的妙理。一一字中都是弥陀性修二德所共庄严,阿弥陀的性德、阿弥陀的修德。性德,是全性起修;修德,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全修在性,性修二德都圆满。性修二德共同庄严的这些文字,每一字一句都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对于这样的文字“常念不绝”,当然是“则得道捷”,很快得道。此“常念不绝,则得道捷”之慈示,正是如来称性之流露。如来称其本心、称其本性,畅所本怀,而流露出来的这些言教,也是“世尊心印之所印记”,这是世尊如来的心印。所以蕅益大师说:“一切能所,能念所念,能信所信,能愿所愿……一切一切,皆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也。”这些都是大光明藏中的言句,都是世尊实相之所印,那实相就是世尊的心印,世尊心印之所印!都是大悲慈父释迦牟尼佛如理之说,“我今如理宣说”,如理、契理而说的话。所以我们应当“至诚信受”,于一切时、一切处,常念阿弥陀佛。

本品首明如来无上之法,非易可遇。继明净宗乃难信之法。虽有能说法者,能说余法,但于此超情离见之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妙法,亦难开演,令众生信。故《阿弥陀经》中,十方如来称赞世尊于此娑婆五浊恶世,“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十方如来皆谓难说,正显此法“亦难开示”。若此难遇难示之法,虽已遇已闻,但若不能深信,虽闻何益,终成辜负。幸能深信,实为万劫千生希有难逢之一时,故应勤修坚持,常念不绝。但能信愿持名,莫不疾捷得道。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叫我们“常随佛学”。我们就是要学佛的伟大,我们无限的崇拜,“奉为导师”。就是要跟着导师学习,不然找师父干什么?不是个空名称,我拜谁为师,要真诚的跟佛学。“如来所行”,我们不说过去世,就说这一生,释尊把王位、家庭眷属,一切一切都舍了,跑到山上,一麻一粟,骨瘦如柴,六年。那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浑身就剩骷髅了,差不多就是皮包着骨头。修行成佛之后,有很多国王要把王位让给释迦牟尼佛,说这个王位你要来统治比我强多了,佛都不接受,佛还是要饭,佛是在要饭!你看《金刚经》说,佛住离城一个小山上,上山不很容易,所以别人不常来打搅,但是离城近,下山要饭容易。而且藏文的《大宝积经》讲了种种的困难,人家在饭里埋上粪,埋上有毒的蝎子壁虎等等东西,吃着半截这些东西就出来了,还搁毒药。还有说佛到家来化缘是调戏妇女,种种的侮辱、种种的陷害。所以佛不是要求一个特殊的地位,有名有利来享受,佛就是愿意众生得度。而且佛这一生的行动,从这个地方换一个地方,都是徒步,你多时看见佛骑马,有这个图像吗?都是走的。“三宿桑下就是破戒”。如果三天晚上都在桑树底下睡,就违反戒律了。你为什么在桑树底下连睡三个晚上?对桑树就要留恋了,所以不让这么睡。对这一切都不留恋,连个桑树都不留恋,三个晚上都不呆。要“常随佛学”,能够放弃这些,看到佛的所行,要生大惭愧心。有人好像我修行这么多日子我还没有怎么,你那算修行吗?你跟佛比比看看,你跟老师比比看看。所以夏老师说:我是三等人。但是他把头二等一说,你就承认夏老师是三等人。跟那个高的看齐,不是尽跟那些乱七八糟落后的看齐,我比他们强的多,你那有什么用?所以要常随佛学,也应随行。

“如来所行,亦应随行”以下,表正助二行。普贤十大愿王之八“常随佛学”。是故菩萨应随如来之所行而行。夫极乐导师弥陀之所行:“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夫世尊之所行:“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十方如来之所行,亦复同此真实。故同声赞叹“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劝令众生往生极乐。今我辈学佛所行,首当依佛所教,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弥陀要解》云:“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而皆是已成,非今(现在)非当(未来)。”盖谓佛以大愿作为众生多善根之因,以佛之大行作为众生多福德之缘。故能令信愿持名之人,于念念之中,皆成就佛之大愿大行之功德。如是功德皆是久已成就。不是今日初成,亦非当来再成。盖佛果觉,久已圆成。今我念佛,以佛果觉,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顿同果觉。盖因“念佛善根福德同佛”,故云如是功德皆是已成也。如来乃善中之王,德中之尊。故我等首应随行。但如来诸善齐修,万德庄严,是故我等于世尊余德亦应随行,善知机宜,应缘修习,正助相资,速得圆满。

“种修福慧”就是种福修善。本经广劝舍恶行善。《观经》劝修三福。经云:“欲生彼国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其第一福中已兼十善。《观经》指示欲生彼国当修三福。由是可知修善种福实不可忽。所以一切善都要修它是助行。正助齐修有理有事说到如就是理念佛就是事。念佛、念经是正行;修福、修善是助行。所以此八句话理、事、正、助全有了。

最后一句话“求生净刹”要求生极乐世界净佛刹这一句结束全经。“求生佛刹”是为一大藏教的总归不但是净土法门的总归是一代佛教总的归宿。华严圆摄诸教而以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今经正是华严中本。这次我的论文也是:“于此经末以求生净刹普劝有情同归极乐。”在这个经的末了以求生净刹来普劝有情。我也常说不管你修什么必须求生极乐净土。当然有人求生兜率内院也是好的总之是不如求生净土。今所劝者正是弥陀的本愿往生之后就是寿命无量永不退转一切都使增上。不但决定成佛而且是很快成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的本心。所以释迦牟尼佛与十方三世的佛都在普劝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劝一切有情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所以不求生佛刹就放弃了一个要实现度生愿望的最好办法。有很多人不懂得以为我再来是度众生的不想发愿去极乐。而不知道是走了一个难行路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只有蒙古大夫的那些医疗手术。真要度众生见佛闻法之后这才没有错误。而且乘佛的威力你的神通可以遍到十方世界去教导度化这才真能实现你度生的愿望。所有度化做的都是真正有利益的工作。“惠予众生真实之利”给众生的是真实之利不是浮夸的、虚假的、颠倒的甚至于有毒的。所以这个事有人以为高实际反而低了。你不想度生就算了你想度生怎么度?只有自已快快的往生往生之后早早的见佛闻法然后再到无量世界中去广度有情。

释迦牟尼佛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来说这部《无量寿经》也就是愿意众生都入弥陀一乘愿海都得到真实究竟的大利益所以是普惠真实之利。信愿行是三资粮三资粮中“愿”是一个关键!要想出生死海必定要有愿。所以蕅益大师说念阿弥陀佛念得是风吹不入雨打不透要没有愿不能往生。所以能不能往生跟修行好坏是两件事。往生要靠愿修行再好没有愿佛不能勉强把你拉到极乐世界去。要是能勉强拉去的话早就没众生了哪还有地狱。佛从来不做勉强的事情所以是绝对的平等。佛跟众生一切平等绝对的自由一切都是自己走自已做主。你想想看这一切一切什么事不是自己做主?你脑子里的东西都是自己做主别人不赞成都可以不管。所以自已做主有时就主到地狱里去了有的主到天堂有的要出离就主到极乐世界了。但如果自己做主到了地狱那就不自由了也是自己去的自作自受。做了当然自己得受不是别人要怎么样自己就奔着这个去的自已做主。所以“愿”是一个关键要出生死海就要有赖于阿弥陀愿王之力。

“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门”。涅槃虽然是一路方便有多门。不同的方便就有不同的入口处。因此有禅密教观八万四千种修持方法甚至于不止八万四千可以说无量门门都可以。但归元无二路就是一路涅槃门。涅槃:法身、般若、解脱。诸多方便中究竟的方便唯在往生。所以密宗是“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你度生最方便的办法才是你究竟的成就。究竟的成就就看你有没有最究竟的度生方便不然就是一句空话所以究竟方便就在于往生。修行其他的法门想在今生超出三界则为难行道。唯此“求生净刹”称为易行道。你至心信乐愿意生十念就生。净宗的正修就是持名可是你修其他法门发愿求生亦为弥陀所摄受而横出三界。昨天看了一段幽溪大师的《生无生论》幽溪大师讲《生无生论》每天“天乐盈空”大家都听见这明末希有殊胜的人。他的《生无生论》里讲到一个人念了十万遍“大悲咒”而得往生的。所以不管是坐禅、修密都求往生极乐世界。莲花精舍以往生极乐为共愿这是超出很多密教团体的地方。所以蕅益大师是大德有参禅的人跟他说:那我不参禅念佛。蕅益大师说不用“你就以参禅的功德回向净刹。”这都是最好的开示所以圆融。不然就生了好多种执着分别不能圆融。只要是至心的回向求生当然是正宗。这就是长行的总结最后八句理事正助全有了救命的这句就是“求生净刹”。坚决求生愿要切!愿要切念不念自然要念都行。相反的念的很好你的愿不坚还留恋娑婆有时不见得去的了。留恋娑婆喜欢谁是留恋讨厌谁也是留恋爱和恨是一件事情见!总之是娑婆世界人的情见。一个人我心里老讨厌他讨厌得不得了同样是留恋娑婆。这娑婆世界的东西你老想着他就是留恋娑婆放不下;放得下才叫不留恋。一切事只要放不下皆是留恋。“求生净刹”就是要放下。所以夏老师《无量寿经》这次放光很殊胜出乎意外这样流行大家都念。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若不往昔修福慧 于此正法不能闻
已曾供养诸如来 则能欢喜信此事
恶骄懈怠及邪见 难信如来微妙法
譬如盲人恒处暗 不能开导于他路

首四句,证明本品之品名“福慧始闻”,亦即经中“当有众生,植诸善本,已曾供养无量诸佛,由彼如来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广大法门,摄取受持。”其中“植诸善本”,即是“往昔修福慧”。若非宿修,则“于此正法不能闻”。这都是往昔修了福、修了慧,才能闻这个法。“已曾供养诸如来”即前之“已曾供养无量诸佛”。如是之人,广种善根,复因如来威力加被,“则能欢喜信此事”,才能够欢喜信这个事。如《金刚经》曰:“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故知能闻此最极圆顿,究竟方便之净土法门,闻而能欢喜信受者,已于无量佛所修福修慧,种诸善根。反之,“恶骄懈怠及邪见”,一切恶浊骄慢懈怠(懒惰)及具邪见之人,就信不了这样的微妙法门。如瞎子一样,常居冥暗之处,自不识途,何能导引他人于正路。

唯曾于佛植众善 救世之行方能修
闻已受持及书写  读诵赞演并供养
如是一心求净方 决定往生极乐国
假使大火满三千 乘佛威德悉能超

“唯曾于佛植众善”,曾经于无量佛所,广植众善之人,方能修此普济一切世间之行。所谓“救世之行”者,如本经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人欲自救并普救一切世间,皆应修此救世之行。这是真正能够救世之行,所以佛告诉父亲,那些深妙境界你不行。佛的父亲,你想那个善根应该怎么样,那是普通人吗?龙生龙来,凤生凤,能生出佛的人,父亲还差吗?那生佛的人都不行。所以佛最孝,告诉父亲唯有念佛。要知道,能念佛这是很大的善根,不要轻视。

“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上段表闻信此经,今则引申其义,从闻信而起愿行。“受”者信受。“持”者执持。依教奉行,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同时听经以后,书写、读诵、赞叹、演说、供养、礼拜此《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如上种种胜妙功德,均以至诚心、不二心,回向净土,求生极乐。故云“如是一心求净方”。佛则为之授记曰:“决定往生极乐国。”如是之人,临命终时,“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大火,亦能超过,生彼国土”。故云“假使大火满三千,乘佛威德悉能超”。靠佛的威德加被,都能超过。

如来深广智慧海 唯佛与佛乃能知
声闻亿劫思佛智 尽其神力莫能测
如来功德佛自知 唯有世尊能开示
人身难得佛难值 信慧闻法难中难

本段表佛智深广,唯佛能知。二乘贤圣,皆不能测,何况凡夫。故应舍尽执情,唯当仰信。今幸具信慧,能闻此法,切莫错过今时。“如来深广智慧海”,如来的智慧如海,是极深、极广大。“唯佛与佛乃能知”,如《法华经·方便品》说:“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又云:“无漏不思议,甚深微妙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可见佛所成就无漏、甚深、不可思议之微妙法,究竟诸法实相,只有佛与佛能知。“声闻亿劫思佛智,尽其神力莫能测”,这些声闻、阿罗汉拿亿劫的时间,共同来思惟测量,想知道佛的智慧有多大?把所有的神通都使尽了,也不能知。如《法华经·方便品》说:“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又云:“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于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盖谓佛之实智,非言语所能宣,是法不可示、不可说,除信力坚固之大菩萨外,余无能知者。“如来功德佛自知”,在《法华经·寿量品》说:“一切世间天人及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于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善男子: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譬如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抹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诸善男子:于意云何,是诸世界,可得思惟校计,知其数不?弥勒菩萨等,俱白佛言:世尊,是诸世界,无量无边,非算数所知,亦非心力所及。一切声闻辟支佛,以无漏智,不能思惟,知其限数(都不能知道佛的寿命有多长)。我等住阿惟越致地,于是事中,亦所不达。世尊,如是诸世界,无量无边。尔时,佛告大菩萨众,诸善男子:今当分明宣语汝等,是诸世界,若着微尘,及不着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经表佛的寿命有多长,不但声闻不能知,连补佛位的弥勒大士都不知道,跟他同等的诸大菩萨也都不能知道。是故如来的功德,只有佛自知。“唯有世尊能开示”,只有世尊才能够为大家开示演说这样不可思议的法门。开示者,开佛知见,示佛知见。

上偈六句,深赞佛智,盖欲令闻者,了达如来智深,而诚信如来之语。《法华经·寿量品》中,世尊三告大众:“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因世尊圣智,声闻亿劫难测。况今凡夫焉能以生灭心,妄窥佛智,故惟当仰信。如《法华经·方便品》云:“于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人身难得”《梵网经序》云:“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又《涅槃经》云:“人身难得如优昙花。”盖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也。可见人身是难得的。“佛难值”“值”者遇也。如《法华经·寿量品》云:“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又当年佛在印度王舍城时城中仅三分之一人见佛;另三分之一但闻佛名而未见佛;更有三分之一人不见不闻。可见佛是难遇的。

“信慧闻法难中难”,即前“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慧能生解,故闻经信乐。又有信心,又有智慧,还有机缘闻着法,这是难中之难。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宗难信。今则难得者能得,难闻者能闻,难信者能信,复加以慧解,故云“难中之难”。佛劝行人,当深信切愿,念佛求生,切莫错过。此回若错,则真成错矣。

若诸有情当作佛 行超普贤登彼岸
是故博闻诸智士 应信我教如实言
如是妙法幸听闻 应常念佛而生喜
受持广度生死流 佛说此人真善友

“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此二句总结全经。所以这里头常常就有极殊胜的文句。如果有情你要当作佛的话你的修行应当要超过普贤。不知大家过去是不是滑过去了“行超普贤”。本经第二品〈德遵普贤〉与会菩萨都“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今于经末乃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前云“德遵普贤”今云“行超普贤”。现在是说超普贤这是不是翻译里有错误?那么对证一下另外翻成“超”了呢?不是若在前头一样还是德遵普贤在这里用德遵普贤的地方还是德遵普贤。所以可以看到前面的德遵普贤和后面的行超普贤都是梵文的原本不是翻译的错误。不但不是错误而且实在是显现释迦牟尼佛“至极无上的慈悲心如“剖出心肝”哪把心肝都剖出来了给大众与众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