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68(第四十五品·第四十六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欲证菩提当求善友。求善友之道应如《圆觉经》所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圆觉经》里开示的最好:“末世众生”现在就是末世。“将发大心求善知识”发了一个大的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你求什么人呢?“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要求有正知正见的人这种人“心不住相”他不住于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他不执着于二乘的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他也示现有好多尘劳的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净。“示有诸过”他也有过失可是他“赞叹梵行”所主张的都是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让众生去破戒。现在有人就是主张破戒不是善知识。善知识赞叹梵行不让众生做不合律仪的事情。虽然他有错但是他的主张是如啊!所以“见”很重要正知正见。能求这样的人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前我不大懂以为这个条件太低了现在才知道一点也不低那就是如此佛所说一点也不能还价这是愚痴才会觉得现在懂了。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正知正见?要能知自己是什么水平?起码要知道什么叫正知正见你才能发现这个人而且这个人还得有些什么毛病你能够发现出来这是殊胜根器。

彼经说要求善知识,首须求具正知正见之人。什么叫正知正见?圭埄大师著《圆觉经大疏》,圭埄大师是禅宗、华严宗的祖师。他说:“善达觉性,不因修生。抉择无疑,名正知见。”“觉性”就是性觉妙明。性觉,就是觉的本性,是微妙光明。善于通达自己本有的性觉,就叫做“善达觉性”。本有的觉性,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不是因为修而得的,这是一个“行不到处”。是你种种行持、修行达不到的地方,是在入了无心三昧以后,突然触着碰着,不是行持所能直捷达到之处,所以“不因修生”。但也确实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可是“不因修生”,不是行所能到的,但也不能离开行。“抉择”,善能分别诸法相,什么是大、小、正、邪等等。“无疑”,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华严》:“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然有分别,但是在第一义上无有动摇;虽然于第一义无有动摇,然而善能分别一切法相,就是“抉择无疑”。这个叫做“正知见”。

“心不住相”《圆觉经大疏》说:“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着何况世间梦幻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无住心即契圆觉”“言心不住相者”就离凡夫的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有一点点小法当情都在情见之内情见就是你有所分别所以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有一法当情那就不是了有一点少法当情都叫做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着”要取菩提要证涅槃都是很严重的法执、法我。这个还不取着,“何况世间梦幻境界”如梦如幻这些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无住心即契圆觉”你应当无住而生心真正到无住心了你就契会圆觉了无住心要到地上的菩萨才能够相契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如《称赞大乘经》说:“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所以大乘佛法是一种特殊的不共之处。我宁可在地狱中呆百千劫也不发二乘之心。所谓这就真正符合佛的本心。佛就是权说也是没有办法说了《华严》大家不懂佛就要般涅槃。这劝请说法就委曲求全将就众生的根器说了一些阿含部说了一些声闻缘觉之法其实现在这也都是正法。但是后来佛就说这是焦芽败种若在这停下来那就辜负了佛的本心。所以宁死堕地狱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密宗的戒律里头同声闻众住七日是破戒。所以这就是《圆觉经》的话:“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就是说他还是有些毛病。圭峰大师说的很好这跟大家想的有时是相反的我们还是颠倒见。相反就是颠倒。总之如《大疏》所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这是圭峰大师话:“坏见之人虽不坏行”这个人见坏了行持上没毛病。“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他不堪给众生当修道的眼目。“虽坏行”虽然坏了行行为上有错误可是“不破见”见没有错“是则人天真胜福田”。一般人常常在这个地方颠倒了所以看问题看不清楚。那不是说这个人可以作道眼这是“真胜福田”。所以这些大德的下语这里的份量很重很有感染力很有启发。

又《大智度论》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于诸师尊,如世尊想”,对于这些师尊,应该跟佛一样的看。这个不仅仅是密宗。“若有能开释深义”,有人能够讲出很深的意思来,能够“解散疑结”。你那个疑打了个结,能把你这个结给解开。“则尽心敬之”,应尽你的心来恭敬。“不念余恶”,他有什么毛病不放在心上。譬如“弊囊盛宝”,你不能因为囊上有什么不好,就不要囊中之宝了。好像“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一个很脏的人拿着火把,你不能因为嫌他这个人不好,连他照路的光明都不要。菩萨也是这样,“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从师处所要得的是智慧光明,不计他有什么过失。禅宗也如此:“欲求无上道,第一莫疑师。但摘果子吃,莫问树横直。”要求无上道,就不要怀疑老师。你摘果子吃,管那树枝是直的、是横的。所以彼经结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是真善知识。对于真的善知识,能够知、能够求,就必证菩提。

《圆觉大疏》又说:“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友遂指德云比丘辗转令往矣。”你只要能很善的承事有明见的明眼老师这个老师必然就会临事指示。就同善财童子在文殊处文殊就叫他去亲近善友告诉他去见德云比丘一个介绍一个这是五十三参。又说:“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大众号哭想到自己多劫以来都是有善知识在守护。所以今天我能遇见佛了能得到这样的不思利益可是我还从来没有报过过去善知识的恩!我也没有继续亲近他们说了这个“举身号泣”。身体都蹦起来趴在地下还在那踊跃的哀哭感过去善知识的恩。所以《圆觉经·普觉品》普劝大家说:“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让修行的人应当“尽命”啊!命都拿出来供养善友。真正恭敬供养善知识者首先是“如教奉行”不是说要拿些物质上的东西表面上礼敬是要如教奉行。故云“闻法能行此亦为难”。善知识难遇难求现在有幸你得到了如果于彼善知识给你的指示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那良医也束手无策。良医真是良医但是他也没办法所以遇也同于未遇。故于善知识的教化应闻而能信信而能行。所以是甚难甚难啊!

上明遇佛、闻经,遇善知识,闻法又能行,都是非常之难得,甚为希有。但是上面这三种难,莫过于下之“若闻斯经,信乐受持”,是乃难能中之难能。如果听到《大乘无量寿经》能够相信,还乐意去信受修持,是“难中之难”。其希有难得,更无过于此者,故云“无过此难”。何以故?如《净影疏》说:“余义余经,处处宣说。开显净土,叫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甚难。”别的经,佛处处都说。真正开显净土法门教人往生,独这部《大乘无量寿经》最全,所以说是甚难。又《会疏》曰:“若闻斯经者,知识闻熏也。信乐受持者,往生正因。谓信乐本愿,受持名号,此法超异诸教故;得益超出诸善故;众机通入报土故(种种根机悉生报土);一生成办故。必依多劫宿善,超过诸难之事。故云难中等。”准两疏意,若人于此第一希有、难闻难信之一生成办之妙法,能闻、能信、能受、能持,当知是人,必是多劫熏修,宿种善根,难能希有,超过一切。故曰“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没有再比这个更难的了,所谓这个难,不是说法门难修,是指这样的人,有如是希有之善根福德因缘,是难有难找,能遇见这种根器,听见这个经能够信乐受持,比遇见善知识闻法能行还难。这种根器更难有了。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慈心清净,踊跃欢喜。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于佛经语,都无所信。皆从恶道中来。宿殃未尽,未当度脱。故心狐疑,不信向耳。

“若有众生得闻佛声……故非凡人”。根据《古译》,“佛声”指阿弥陀佛的名号。“闻”者,闻了名能够相信接受。因为名具万德,又能信受,能让闻的人就“慈心清净”。“慈悲”者,发起大慈悲心。“清净”者,纯净无垢,心中没有杂乱。“欢喜”,内心欢喜高兴。“踊跃”者,欢欣奋起,形之于身口,手舞足蹈。“衣毛为起”,指遍体毛孔开张,汗毛竖立。“泪出”,眼睛流泪。如是之人都是从佛道中来。佛所得的无上菩提,叫做“佛道”。《法华经·方便品云》:“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在因地上所行,叫做道。佛道者,能够达到佛地的一切万行。“曾作佛道,故非凡人”,这些众生前生都作过佛道,曾经修行趋向于佛的菩提,故不是普通的世俗之人。正如《金刚经》曰:“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灵峰大师《破空论》释曰:“此即信修大果也。设复计有少许我人等相,决不能信此经。设于此经信解受持,决能了达我人等相,当体即是无相。”相反,若有人“于佛经语,都无所信”,一点也不信。是人“若闻佛号,心中狐疑”,狐疑不信者,就是从三恶道中来,“宿殃未尽”,宿世的殃祸业障未尽,还没有到得度的时候,时节因缘对你还不成熟,故不能信受。此亦如《金刚经》说:“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在后末世,受持读诵《金刚经》,有这样的功德。你拿一切生命布施,不如拿四句经给人说,你就不信,这就是狐疑不信。所以佛就不能随便说。这些人也是从恶道中来。故知法门愈殊胜,世间人就越难信。所以于圆顿妙法,狐疑不信。净土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若能于这样难信之法能生信,当知是人,不是凡人,而是一切世间希有之人。对于圆教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能够圆信、圆解、圆修,就产生了圆见,这就是圆人,圆人修行一天,可以当平常人修行一劫。所以现在密宗称为“决定见宗”,就是先要解决这个“见”。见之后才有修,有修才有行,有行才有果。所以这个“见”字,大家要十分的注重。也不是悟,也不是理解,在这两者之间,要产生了圆见,大密宗见,那就是圆见,这是一味的。净土宗是圆教之法,念佛时,你的善根福德就同佛;善根福德同佛,那就是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这都是圆见。对于这个能信就是圆人,你念佛一天就等于别人一劫。要怀疑不信,还不止一劫,所以此事全在当人。

勤修坚持第四十六

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劝救护众生;三劝行解相资,求生净土。本品之名“勤修坚持”,你很勤去修行,就是勇猛心。发勇猛心不难,勇猛不难,难于长久,所以就要“坚持”啊!勇猛长久,勤修坚持。我们已经闻了经,这些法的道理也明白了,道路也知道了,宗旨也清楚了,这一切一切就须要认真去行了,所以经文中“应勤修行”,要很勤力的去修行,而且要坚持下去,不为一切所转动。有点困难,好像说我修了半天不灵了,退了,这个不行。还更怕是糖衣炮弹,生活改善了,事情多了,忙得顾不得了,脑子里这些事多了,佛法想的少了,这都是为环境所转,不能坚持。

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着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咐嘱汝等,作大守护。

“佛告弥勒”,就是现在的佛和当来的佛面对面的在交待任务。“如来”也是佛的名号。“无上之法”,这个法是没有别的法更能超过的,所以叫做“无上”。昙鸾大师《往生论注》说:“无上者,此道穷理尽性,更无过上。”“穷理尽性”,把理的本体穷尽无余。“尽性”,本性充分的发挥、了达、洞然,没有再比更上,所以叫做“无上”。“无上”就是,穷理尽性没有过上的,就是最根本的,也是最究竟的成就。佛说这样的“无上法”,就说的是涅槃。龙树菩萨《大智度论》说:“是故知无法胜涅槃者。”涅槃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没有再超过它的了。

“十力无畏”。“十力”,如来所有之十种力用。上面讲过了,书上也写了,我们就最后提一个,第十种“漏尽智力”。于一切妄惑习气,永断不生。不但尘沙惑、无明惑、见思惑都不生了,断惑,连习气也不生了。能断习气的只有佛。“习气”大家要知道很厉害。所以有的人我们要会看,他是习气。那个牛呞(憍梵波提尊者),过去生中是牛,今生吃饭还要倒。牛是反刍的,咽下去以后又搁到嘴里吃,再咽下去。所以人家请佛去受供养的时候,佛不带他去,因为太不庄严了。习气,今生已经不是牛了。习气都断尽了,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不受后有之智力。“无畏”,是四无畏,又叫做四无所畏。化他之心不怯,名无畏。佛跟大众说:“我为一切智人,而无畏心。”没有畏怯,没有胆虚,说自己漏尽、无所畏等等四样,四无所畏。(详见第十七品无畏注)。

“无碍无着”。“无碍”,自在通达,互相涉入,融通两为一体。如灯光互相涉入,这个灯的光和那个灯的光彼此相涉相入,遍满整个房间。你的光包括我的光,我的光包括你的光,这就叫做无碍。《往生论注》曰:“无碍者,谓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法门无碍相也。”华严宗立四法界。据《大明法数》:一事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一一差别,各有分齐,故名事法界。二理法界,谓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故名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谓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故名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谓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故名事事无碍法界。又名无障碍法界。今此经所宣,正是如来事理无碍法界,与事事无碍法界,甚深之法也。佛法就是无碍,没有矛盾抵触,一切无碍。

“无着”,无执着之念。“执”就是抓住不放。“着”就是粘住不脱。抓住不放,例如:猴子在树上可以蹦来蹦去,也可以有暂时片段的手里没抓到,但是马上离开这个枝往那边蹦的时候,这个动作不完那个手必须抓到一个枝子,这个刚要放,那个就要抓,就是“执”。粘住不脱,例如:蛾子让蜘蛛网粘上了,就摆脱不开了,这就是“着”。如《金刚经》曰:“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破空论》释云:“无上菩提,超情离见,即是究竟彼岸。不但无非法相,亦无法相可得。故云无有定法名无上菩提。所证既超情离见,所说亦超情离见。故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实相彼岸,虽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取说,而如来以四悉檀因缘故,亦可得说。但所说法,由其随顺四悉檀故,所以一文一句,罔不超情离见,离过绝非,而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也。”今云“无着”,既无所着取,符合《金刚经》义。正如“莲华不着水,日月不住空”。无所着,无所住。日月不在空里头停下来,运行不息。它要是停下来就掉了。如果要没有圆的运动,就不能够再继续沿着圆的轨道前进。日月居于空而“不住”空,方能运行不息,光明遍照。莲花不但出污泥,而且是出水。莲花不是死抱住水不放,那花就开不出来了。莲花“不着”水,它脱开了水,然而确开出万德圆满的殊胜妙莲。

这一切法,都是甚深之法,像《心经》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不是小乘可能懂得的般若,这是深般若。而且十方如来都是甚深之法。不但深,而且很深很深哪!这是佛。还有“波罗蜜等菩萨之法”,菩萨要修六度(六个波罗蜜),六度包括万行。波罗蜜的意思是到彼岸。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不生不灭。我们在生死中不停,此生一定要渡过这个烦恼的河,叫波罗蜜。不但自己要渡过,而且一切众生都度过,这是菩萨。这种菩萨的法“非易可遇”,指以上如来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的法,均难逢难遇。不是轻易可以遇得到的,确实如是。中国十一亿人口,有多少人能听得到这些佛法。大家有时因为得来太容易了,反而就有轻慢心了。得来容易是你多生的福报,一个大好的事情。但是自己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你这生了轻慢心,好事就要变成坏事。都应该生起更大的庆幸心、惭愧心,庆幸自己有这样好的因缘。惭愧啊!佛这么摄受我,我有这么好的条件,可是我现在还只有这样。我对佛、善知识、所有一切,我都对不起。这才是正确态度。这个好,随随便便都可以,很无所谓,就属于轻慢了。若有闻者,皆由前世曾作佛道,非是凡人。故云“非易可遇”。虽有善能说法之人,于此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之甚深法门,亦难于用语言文字而为开示。如本经云:“非是语言分别之所能知”。故云“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就是遇见善于说法的人,有说法的能力,也难于把如来甚深之法,以及诸佛所说波罗蜜的法开显出来。它是波罗蜜这就很难了,“终日度生,而终日无度”。终日无度就没有度生,可终日又度生;终日度生,可终日没有一个是他度的。所以这波罗蜜之法怎么能给人说明白?说了半天也就是文字上,鹦鹉学舌“三点半”、“您来了”,它不明白什么意思。所以“能说法人,亦难开示”。普通的法好开示,这是如来甚深之法,这是波罗蜜菩萨之法。到了波罗蜜能度彼岸,里头就有般若。没有般若、没有智慧,就不能称到彼岸,有了般若,那就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现在有人能研究一下,懂得些道理就以为是,你懂那个全不是,你懂的是你所懂得的,但也须要先懂再说。所说要会,也就从这里过,比如你要到哪去,得先看看地图吧,好的、好找,但是地图不等于你到了。

若人于此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生深信,皆由多世所种善根,今齐发动。此诚万劫千生难逢希有之一日。故云“坚固深信,时亦难遭”。对于如上所说之法,你要生坚固深信之心。所以我们要深信切愿,不是肤浅的信心。现在的佛教徒十个有九个半都是浅信,甚至于说是迷信。有的是附法外道,脑袋里全是外道的观念,我要不恭敬佛,佛就会生气,佛就要见怪责罚我。这种思想就得清除,你在侮辱佛,把佛降低为一个神。所以能产生深信,而且坚固的深信,这种时候也难碰。“如盲龟值木”,在茫茫大海之中,有块木头上有个窟窿,这个瞎眼乌龟碰到这个木头,脑袋正好能够从里头钻出来透透气,享受自然的空气。这就比方我们现在听到佛法,又在修行,就像是瞎眼的乌龟碰着木头这个圈,你抓住这儿了,挺不错。能碰上这种机会就非常难得,若能保持更不容易,所以我们要生“盲龟值木”的这种感受,所谓“时亦难遭”。

“我今如理宣说”乃至“作大守护”,正显咐嘱。“如理”就是契理。“理”是理体,就是真如、实相。我如理体而说,就是如真如而说,就是如如而说。所以《金刚经》说,云何为人演说,“如如不动”,如如。是如那个“如”,所以“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如如的境界,大家达不到。佛当然就是如理而说,如如不动而说。“如如不动”,不是说不动,是没有离开如如,都在如如之中,说也罢,不说也罢;拈花也罢,洗脚也罢,都是如如。《金刚经》说佛洗脚,都在说无上法。“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这是在说《无量寿经》之后的结束语。当然佛说的都是广大微妙法门,这里更是广说。要是从这一期的法会来说,那就专指《无量寿经》是广大微妙法门。“广大微妙”,因为这个法门圆具万德,普被群机。净土法门是由万德之所庄严。因为名号就是万德庄严,名就召万德,万德都圆满具足。“普被群机”,上至大菩萨,下乃至于地狱的众生,五逆十恶都可以往生,所以称为“广大”。这是广大的法门,没有说什么人进不去的。为什么说微妙呢?“以念佛故,善根福德,顿同诸佛”,你的善根福德就顿同诸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把佛的功德全摄成自己的功德了,这还不微妙吗?顿同诸佛,神妙难思,所以称为“微妙”。

如理宣说如是的广大微妙法门,是“一切诸佛之所称赞”。此有二义:第一、本经第廿三品,十方无量诸佛,各各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功德。第二、如《阿弥陀经》说:“彼诸佛等,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命浊、烦恼浊、众生浊中……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此土众生的特点,就比天人还强,还能够为了修行断一断欲,还是有智慧。所以这样恶的世间,佛能来说这样难信之法,有些众生闻这个法得度,这是甚难希有。所以十方诸佛皆赞释迦牟尼佛演说是经。我们再看《阿弥陀经》的名字(《阿弥陀经》和本经是一部经,称为大经、小经,大本、小本),原来佛给的名字是《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经的名字就说明问题,所以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故知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是一切诸佛都在护念,都在护持摄受你,所谓念念在加被。这是十方诸佛所称赞的法门,所以释尊嘱咐弥勒、阿难等等会上大众,要“作大守护”。对于这个法门,不但要守护,而且说大守护。“守”是保守,“护”是护持、保住,“大”者指超越群伦。所以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就是要说弥陀本愿海。只有这个经讲了弥陀本愿海,所以就超越一切经典,是第一希有。佛也说了,“于此法门中,是我的第一弟子”。于此净土法门生信,是第一弟子,所以叫做大。于此守护,可名为大。又此守护,胜于护持头目,超越常情,也叫做大。世尊作大嘱咐,是故弥勒大士等,应作大守护。慈氏大士于无量寿会上,受佛咐嘱,故知大士当来下生,必宏本经。

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备受危苦。应勤修行,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当令是法久住不灭。当坚持之,无得毁失,无得为妄,增减经法

世尊如此殷重咐嘱者,盖末法中唯此能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故嘱守护,为一切众生,在这黑茫茫的不见光的长夜之中,作生死海中的明灯,给他们指示方向,导诸众生,出离苦海,故云“为诸有情,长夜利益”。“莫令众生,沦堕五趣”。“沦”就是堕。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沦”就是沉沦、沦陷。不要叫众生沦堕在五趣里头。五趣,是修罗拆开,六道变成五趣。有天修罗归于天,有鬼修罗归于鬼,有畜修罗归于畜,有人修罗归于人。所以修罗不单成一趣,就只剩五趣。所以本经说“横截于五趣”,天趣也是沉沦,这就是不和其他宗教共同之处。穆斯林、耶稣教等等,以生天作为最后的归宿,这一生得到一个结果,就是生天。在世尊的眼里,天同样是沦落,可悲、要救度,虽然寿很长、福很大,就是个肥皂泡。时间是人的错觉,无论长短。所以我常常很大胆的说:“我将来成佛,既是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也是刹那际成佛。”都是时间上的差别,时间是错觉,所以可以两个都是。但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不是竖出,横着就出去了,所以这是众生长夜之中的利益,不要叫众生沦堕在五趣(天、人、畜牲、饿鬼和地狱)之中,“备受危苦”。“备受”,全都要受,无量的危难、痛苦。在地狱中的痛苦,要知道《地藏经》这是大乘经典。如果没有了(liǎo,“了”即罪性本来空,地狱也就是天堂;不了的时候,那就是铜床、铁柱、刀山、剑树都是真的。你做梦不是有时也疼吗?虽然梦有时也疼。这地狱中的刀山剑树,扎死了之后又活,那是真的死活一回,跟你现在肉身受的是一样。你认为肉身受的是真的,地狱就是真的;说地狱是假的,都是虚妄,那我现在给你一刀,你能说是虚妄、没事,那就可以说地狱也是虚妄的。如果现在捅你一刀,你说疼要流血等等,那地狱是真疼。要避免让众生备受危苦,为诸有情作长夜利益。赖此净土妙法,可令各类众生速离生死,不堕五趣,免受众苦。所以佛教之伟大就在这个地方,如《无量寿经》的话:“一生勤苦,须臾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所以我们应当很勤的去修行,不要懒惰,图享受,释迦牟尼佛说,你这一生勤苦只是一会儿的事。我都快八十了,这一会儿的事,再活个八十,弹一指,再弹下指有多少分别。如果你解决了问题,这利害关系就悬殊了。所以咐嘱弥勒等,护持是经。

“应勤修行”表究竟二利自觉觉他但当遵顺佛语坚持经法精勤修习仰报佛恩最主要就是“随顺我教当孝于佛常念师恩”要顺从佛的教导、佛的教化所以释迦牟尼佛咱们称为“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我们的本师啊!我们应当听本师的话“当孝于佛”佛比我们的父母重要啊!父母生的是我们的肉身是我们的生命;佛生的是我们的慧命你这智慧的命!智慧的命比生命重要的不止万万倍了所以佛就比父母的恩还深我们要孝顺父母那就“当孝于佛”底下就要说“孝顺”大家要注意这个字儿不然什么叫做孝?空洞的很先要能“顺”顺着父母的心能够随顺父母所期望的意思去做让他们欢喜这才是“孝”天下没有不孝的佛所以孝是世间的善行《观经》出世三福也有孝顺“孝”字的重点在“顺”字上上面是顺“随顺我教”底下孝“当孝于佛”要顺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