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36(发大誓愿第六)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中国叫《易经》:“易则易知简则易行”。至简至易。现在大家以繁琐为深奥正是错误。所以密法是愈高愈简单。净土宗就简单一句“阿弥陀佛”。中国最高的一部经就是《易经》一切学问都是从这儿出孔子、老子医卜、星象军事家等等。“易”就是容易知“简”就容易行。《嘉祥疏》说:“言约理周故称为‘要’。昔来隐而不传目之为‘秘’。”言很简单而道理具足所以称为“要”。如来过去一直没传所以称为“秘”。就是《法华》要说一乘法一切众生都成佛。净土法门凡是所生者都是大乘二乘不能生正是一乘法跟《华严》《法华》是同类。蕅益大师的话“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不想都尽在这部经里。又《法华》说:“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与人。”又密宗称秘密宗。因密法者正是诸佛秘要之藏不轻示人者。今往生极乐的人都是“善谈诸法秘要”。乃善能开演诸佛一切显密甚深秘要。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这是“要”。唯说!而且说了很多法之后才能带出这个法来。在说余法的时候那这个法就是秘。行道就是经行一边走一边念诵。行道诵经是天台常行的修法。所以往生的人都是善谈诸法秘要。因为他们都已经入了极乐世界都在一乘的法海之中说秘要都已经知道了所以善谈。“语如钟声”。深夜之中这钟声一到顿时俗虑全消一切清净。有密境、禅机。《佛祖统纪》说:“人命将终闻(听到)钟磬声增其正念(可以增加他的正念)。”《增一阿含》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例如钟正响时地狱里也须停刑罪人可以稍息。这都表钟声的作用。“语如钟声”一方面表说法的人声音如同洪钟很宏、很正、很静能持续能远闻能震醒人的昏迷引出善心。“语如钟声”兼表说法的声音的功德跟钟一样。这里稍作引申钟上都有很多经咒大钟寺的钟钟身是一部《华严经》钟口上是一部《金刚经》还有很多咒、字种所以你敲它一下那就是这一切经、咒、字种都在震动都在发声。在这一声之中包括了《华严》、《金刚经》许多咒语的无边功德。极乐世界说法的人也和这钟一样一字就包括《华严金刚经》等等这一切功德在内闻者听到一声也如同听到这么多的经咒声一样所以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即无能报佛恩”。

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虽生他方世界,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五、一生补处愿。三十六、教化随意愿。)

第三十五、一生补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所有的众生能生到我国,都毕竟成为一生补处菩萨,如同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一转生必补佛位。一生补处,密宗说,从一实的理体,得净菩提心,登初地;一一地中发生无量无边三昧总持门;次第增上,登十地,更登第十一地,再一转生就补佛位,所以叫做一生补处。再生到世间就成佛了。如现在兜率内院的弥勒大士,将来他下降人间,三会龙华,就成佛了。这就是一生补处。到了极乐世界的人,必定成为一生补处,也就是决定成佛。

第三十六教化随意愿。愿文是从“除其本愿”以下到终了。大意是:“除其本愿为众生故。”除了一些人不是这样不在极乐世界成为一生补处他的本愿是要度众生急于度众生所以“被弘誓铠”拿弘大的誓愿作为铠甲(古时候战将身上披挂钢铁的铠甲现在避弹衣也是同类)用来保护自己。极乐大士要到娑婆之类国土去救度众生所以用弘深誓愿当作铠甲降临种种秽土教化一切有情度众生的心非常切。为了教化有情都生信心自己先要修菩提行、行普贤道(不能自觉焉能觉他)于是才能教化其他众生修菩提行、行普贤道。因有了这样弘大、希有的誓愿虽然生到他方娑婆世界等等但永远不会因他的罪过堕入恶趣。自愿到畜生道去度畜生到地狱、饿鬼道里头去度鬼这是大菩萨的伟大行动不属堕入地狱之类。至于生到凡圣同居土仍是凡夫的人你这时的能力还不能像地藏王菩萨等等入地狱中去度众生那在上升到实报庄严土以后是可以的。不是说生极乐世界的人恶趣就不度了一般这种还是指生到凡圣同居土的情况所以还穿衣服吃饭等等有这些通。真正到了上品上生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去度无量众生到那个境界就无所谓人类各趣都可以普门示现那是菩萨境界各个净国土的菩萨都是如此。极乐国土人民还是凡夫在生到他方世界时不会因为你前生的宿业或者到娑婆世界又添些业都不会再入恶趣永离恶趣。“或乐说法或乐听法”。或者你示现的乐于说法或者乐于听法(这也分水平不同有的人一来就知道有的是中间知道有的最后才知道是极乐世界来的)或者愿意度众生做很多功德。“或现神足随意修习无不圆满”。或者有人愿意示现神通以及其他种种都可随自己的心意去修习都可圆满达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所以这愿叫做教化随意。若没有自觉就想度人往往是害人。所以必须自己修习圆满再说法度生才能惠以真实之利。本条大愿是:极乐世界的人愿意回娑婆世界苦的地方来度生都可满愿。虽在秽土不会再因种种因缘堕入三恶道。再者一切修习都圆满永远不退堕(打个世俗例子就好像你开铺子那铺子只是赚钱不会亏本)。这就是仰赖弥陀大弘誓愿的加持。所以先师夏老把“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偈中的第四句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在花开见佛之后就要回到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弘一大师同样改了这一句同表度生的心很切。

弘一法师很了不起有些地方很特别常情有时不能接受。他在湛山寺讲戒第一天送去饭菜不吃;第二天就简化了还是不吃;就报告倓虚方丈倓虚说:把你们吃的同样给盛去。又盛去了这第三天。他问:你们吃的是不是这个?我们吃的就是这个。他吃了没有一点特殊化当代大德都是如此。所以有各种类型不是说到了极乐世界我就贪图享受什么不是你到那之后就真正能够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你最快地见佛闻法因此所能够再传达的所来表现的都是做正面工作这个非常重要我急不等成佛我就回来了可以都是可以的佛也赞叹而且给你保险了不会入恶趣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七、衣食自至愿。三十八、应念受供愿。)

第三十七、衣食自至愿。愿文是:“我作佛时,生我国者,所须饮食、衣服、种种供具,随意即至,无不满愿。”大意是:在我成佛的时候,生到我国的人,所须要的一切衣食,以及供佛所须的种种供物,随着他心中的想念,自然出现在前,没有不能满愿的。弥陀这一条愿,是针对极乐国中还没有全超凡情、断除习气的人,以及仍是凡夫的人而发的。凡圣同居土中,许多人并没有断惑证真,虽是莲花化身,本不须人间的衣食等,可是多生的习气仍然会出生宫殿、卧具、穿衣、吃饭等等的凡念。在人世间,为了衣食生活,劳苦万般,永不安宁;并且种庄稼,要消灭病虫害,杀伤无数生灵;穿丝绸、皮革,要断送多少动物的生命。到了西方再不会劳苦与造罪,想什么就有什么,应念就到,自然现前,吃食饮水还增长善根,吃完后一切餐具自然化去(见汉吴两译)。“种种供具”包括幢幡、宝盖、珍珠、缨络、衣服、卧具、饮食、汤药、香花、音乐等等用来供佛的胜妙物品,也都是心中一想就出现在前,用来供养十方诸佛。

第三十八、应念受供愿。愿文是:“十方诸佛,应念受其供养。”这又是不可思议境界。在极乐世界中的人,起一念要用某一供品或多种供品供养他方任一国土的佛,随着他的起心动念,他方世界的佛立即接受了供养。没有时间的间隔,也就是完全打破了时间,同样也打破了空间。极乐世界离娑婆世界十万亿国土(三千大千世界为一国土),世界最快是光,光速约为每秒三十万里,光跑一年的距离叫光年,是十万亿公里,恰巧也是十万亿,但一个是公里,一个是佛土。近代天文学所发现最远的星是一百四十亿光年,它虽最远,恐怕也没有超出一个佛土。所以宇宙极大,大到无边。《宋译》说,极远之处有无量的佛,极乐的人虽有殊胜神通也不能到,这就全靠弥陀之力,令他方的佛伸出手臂到极乐国土来接取供物。《宋译》深显弥陀加被之功,是显他力。《魏译》说:“一发念顷,供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而不失定意。”就是在极乐国人一发念的刹那之间,就能供养无量诸佛,哪怕是极远的佛都能普遍供养。在这广兴供养的殊胜功德中,他仍安住于定,不失定意。这正显自力。可以看出,极乐人民的水平,虽然差别悬殊,或感自力不足,但仗佛力加被都能圆满本愿。才生供佛之念,诸佛已全摄受,因果同时,超情离见。

我作佛时,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虽具天眼,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不取正觉。(三十九、庄严无尽愿。)

三十九、庄严无尽愿。《会疏》:“‘严’谓庄严,‘净’谓清净,‘光’谓光明,‘丽’谓华丽。‘严净’明体离垢。‘光丽’表相奇特。以长、短、方、圆、大、小等为‘形’,以青、赤、白、黑、正、不正为‘色’,皆非世间所有,故云‘殊特’。”大意是:国中一切万物都是庄严、清净、光明、美丽,形与色都殊胜奇特。形是形状,指大小、方圆、长短等;色是颜色,指青黄赤白紫黑等等。这一切都是十分美妙、奇特、无以复加,所以说“形色殊特”。“微”是精妙,“微妙”是精妙到极点。“穷”是穷尽,“穷微”是有美皆备,无妙不收,没有欠少,没有遗漏。“极妙”就是绝妙、神妙。对于极乐国土的微妙,就没有人能够来称扬赞叹、测度推算,所以说“无能称量”。《会疏》说:“点事妙理相即,故谓穷微。无漏之相,实相之相,故谓极妙。”这个解释很好,现引申其意,解说于下;在一个极小的微粒(例如中微子),也是包揽全部理体而成,一切事相当体全是妙理所显的相,所以相而无相,是无漏之相,是实相之相,一切形相都是弥陀清净心。极微之中全是妙体所现的相,都是实相,所以“穷微极妙”。由于极乐世界全显事事无碍法界,一中含多,多可入一,小可包大,互融互摄、重重无尽(你们拿两面镜子对着一照,你就看到无穷无尽,重重的镜子在里头),超情离见。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思路绝,故不可思。言思不能及,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世间的办法没有了。极乐净土只有佛跟佛“乃能究竟”,所以除了佛之外,九界一切众生都不能够分辨极乐万物的形色(形状颜色)、光相(光的相好)、名数(名字数目),更何谈到总为宣说一共是多少,总体是如何,都是不可能。所以说“有能辨其形色、光相、名数,及总宣说者”,弥陀就不成佛了。这都极表极乐世界的庄严。

袁中郎(前生是苏东坡)死了之后,有篇《寄梦》,他把弟弟引到极乐世界。袁中郎说:“都说极乐,不知道极乐是乐到这样程度。”因他写了一篇《西方合论》选入了“净土十要”,就以这个功德往生,但是戒律不谨严,所以是生的边地。为什么生边地不能闻佛说法,不是佛不让你来,是你听不懂,所以只能在边地,只有菩萨来给你说法。由于对佛的五种智慧不理解,对自己的智慧不信,这种水平往生之后,就是到佛法会中,佛说法也跟没听见一样。但由于他智慧猛利很特殊,所以很快就能闻法。

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无量色树愿。四十一、树现佛刹愿。)

第四十、无量色树愿。本愿愿文到“亦能了知”为止。大意是:国中有无量的色树,色树就是国中一切宝树,都是七宝所成,光彩明亮,颜色美丽。高度或者是几百由旬、几千由旬。一由旬,有的说四十里,有的说六十里,有的说八十里,这个是距离的单位,但是它不是很严格的,就是古代帝王行军一天的路程是一由旬,所以很有出入。我们若取最大的八十里,那么九千由旬树的高度是七十二万里。更殊胜是道场树,道场树就是菩提树。在印度正觉山的西南,再走十四、五里地,有一个毕钵罗树,佛就坐在树下成佛,所以这个树就叫做菩提树。《维摩诘经》里肇公的注解,肇公是古代很古的大德。《维摩诘经肇注》说:“佛于树下成道,树名菩提,此树光无不照,香无不熏。形色微妙,随所好而见,树出法音,随所好而闻。此如来报(果报)应树也;众生遇者,自然悟道。”此树放光没有照不到的地方,香气也是遍熏一切处,形色微妙到(不可言说)极点,随着看的人的心之所好,你喜欢什么它就现出什么。树不但有光有香,而且说法,极乐世界的人喜欢听到什么就听到什么。这是如来的果报,感应所成之树。众生如果能遇到菩提树,就自然悟入菩提之道。极乐国中有众多的菩提树,都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功德。菩提树比色树又高数倍,高度是四百万里,在极乐世界人民中,虽有善根低劣者,也能了知,也能从树得到真实利益。

第四十一、树现佛刹愿。愿文是:“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睹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极乐世界的人想看十方诸佛国土的清净庄严,不用离开本国,就在宝树之间分明得见,就像从明洁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画面。十方佛国广大众多,但可以在狭小的树间全显出来。小能容大,一中含多,从狭小的树可显十方众多广大国土,这是《华严》境界。《华严》十玄的道理,处处在《无量寿经》中反映出来。

菩提树有人能见、有人不能见。净土法门各个了解不一样,有的人不信,有的人轻视,何以故?本人的水平故。你是什么水平,就看你信的多少、理解多少,你不能相信、不能理解,就是你水平大有问题。这一句话我看抵得讲一百堂课,照照镜子就知道了。这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玄奘大师再加上个“极”字,是极难信法!为什么这么难信?它是不可思议,超情离见,远远超过唯常识论的那些常识。在那个基础你怎么能够信、怎么能够接受?只喜欢繁琐哲学,什么是繁琐的就以为高深。曾经有人问我:能不能找到一本释迦牟尼佛最真实的传,代表一切,因为有好多种说法。我跟他说:不可能。这就是我这不可能的理由。随着你的水平,你所看的事实不一样,佛经哪里能像其他的学问根据考证来研究,一万年也是门外汉,各个所见不一样。西藏的密宗大德米勒日巴死了,后来一位师兄来了,人家告诉他师父死了。他说:胡说,师父一直跟我在一块。那写传的怎么能依证,哪个对哪个不对?看见师父死了把师父火化了,这个说得对,某年某月;又多少年后他一直跟师父在一块,是事实,他写出来说他错了?加以用思惟去推测不到,所以都不要限于唯常识论的这么一个狭隘的圈子里,常识能说得通的就相信,一超乎常识就觉得不对,最典型的唯常识论。所以第四十一愿,树现佛刹愿。在极乐世界,要想看释迦牟尼佛的世界,想看看自己往生前的这些人,在宝树之间就见了。所以我说:“往生不是一个人的死亡,而是生命的开始;不是一个生离死别,而是一个大团圆的开始,是把一个最悲的悲剧,变成一个最殊胜的喜剧。”不然人一死了之后,下辈子你吃我、我吃你都不知道,不要说还认识了,就永远分别了,沉沦六道不知怎么样了。生到净佛国土,当你思念亲人,就跟镜里看见自己一样看见想看的人,还可以请诸佛的力量来加持,使他们也发心求往生,将来都生到极乐世界,是一个大团圆的喜剧。所以净土法门我们称为大安乐法门。

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光莹如镜,彻照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二、彻照十方愿。)

第四十二、彻照十方愿。“我作佛时,所居佛刹,广博严净”。“广”是宽广,“博”是广大,“严”是庄严,“净”是清净。并且国土是“光莹如镜”。“光”是光明,“莹”是晶莹。光洁明亮和镜子一样。“彻照十方”。可以照到十方的一切微细之物与极远之地的“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华严经》说:“于彼镜中,见无量刹。一切山川,一切众生,地狱饿鬼,若好若丑,形类若干,悉于中现。”《华严经》的镜子正与本愿的明镜相同。“众生睹者,生希有心”。一切到极乐世界的众生,与十方一切世界的众生,如果看到极乐世界这种彻照十方不可思议的功德之相,都会生起最难得的希有之心。《涅槃经》:“譬如水中,生于莲华,非为希有。火中生者,是乃希有。”譬如水中生长莲花就不算希有,火里生莲才算希有。并指出,“希有心”是说火中生莲那么难得的心,不久可以成就正觉(见《宋译》)。

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宝香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三、宝香普熏愿。)

第四十三、宝香普熏愿。本愿内容:“我作佛时,下从地际,上至虚空”。彻上彻下,其中所有的宫殿、楼观(观是楼台、台榭)这些建筑,宝池流泉,种种宝树,以及其他所有的一切万物,都是无量的宝香所合成。所以极乐一花一叶、一滴水珠,都是亿亿万万说不清多少种类的宝香所成。这是《华严》的一切入一。因此一滴泉水。一瓣落花,其中包括无量无边的宝香。这就是《华严》的一中一切。并且一一的香都是宝香,决非世俗凡香所能相比,而且是无量宝香所合成,所以这个香就殊胜了,它“普熏十方世界”,十方世界都能嗅到。一切众生只要闻到极乐的妙香,自然身心清净,修习佛所教导的种种胜行。于是又显出《华严》玄妙境界,无量宝香入到一个香味里头,香是香尘,一个香尘就能遍熏十方世界,这个“一”就遍满十方。一遍一切,一就是多,就是一切,都是不可思议,香本是尘,极乐的香能作功德。这正同于《维摩诘经》说:“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此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众香国香积如来派众香菩萨来见维摩诘,维摩诘就问:你们香积如来怎么说法呀?众香菩萨回答:我国如来不用文字说法。香积如来不是拿文字来说,只是用种种的香令诸天人能够合乎戒律(三聚戒、根本律仪戒、摄善法戒);菩萨各个坐在香树底下闻这个妙香,就可以得到一切德藏三昧,就是以香味做佛事。所以极乐的香也是如此,“众生闻者,皆修佛行”。可见极乐是广摄二十一俱胝佛土一切殊胜之处,香积如来以香作佛事的功德,这极乐世界也都摄入了。

我作佛时,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我名已,皆悉逮得清净、解脱、普等三昧,诸深总持。住三摩地,至于成佛。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四十四、普等三昧愿。四十五、定中供佛愿。)

第四十四、普等三昧愿。愿文是:“我作佛时……至于成佛。”从本愿起,这五愿都是指他方世界闻名受益的情况。他方净土中人都是断见思惑、发菩提心的大心行者,都是菩萨,没有凡小,所以愿文直呼为“十方佛刹,诸菩萨众”。“闻”字有信受、思惟、如说修行。只要一闻弥陀的名号,“皆悉逮得”(逮是追跟上的意思就是及时得到)也就是跟着就得得到清净解脱普等这三个三昧(《宋译“应时获得”正与“皆悉逮得”同义)。

清净是什么意思呢?没有疑、垢、染着。阿弥陀佛又号无量清净佛。在本经中,行人如能达到“一念净心”、“一念净信”,求生极乐净土,都可如愿。可见清净十分重要。正定在清净之中,就叫清净三昧。现在有很多人入定时稍有一点净境、得到一点轻安就喜欢,这就是染着,就要走上错路了。染着定中的清净安乐。所以念佛四大秘诀,“莫贪净境”,要不染不着。所以菩萨都怕三禅,因为三禅之安乐是不可说,到了三禅就过不去了,他就喜欢这个、太舒服了。稍微用一点功的人都知道世间的乐不算什么,与法乐是没有法子相比的。应知清净三昧是无染无着的三昧。

“解脱三昧”是离开一切缠缚、自由自在的三昧。听到一句不顺耳的话就生气,你就被动得很,你被捆住了。他一扯你,你就跟着跑,哪能自由自在。到了解脱三昧,你就拴不住我了。所以什么叫“善知识”?善知识只是给人解粘去缚,哪个地方粘住了,拨一拨;哪个地方捆住了,解一解。所以禅宗说:“我此门中,实无一法与人。”

第三、“普等三昧”。普等,“普”就是普遍,“等”就是平等。不要小看普遍平等这四个字,一切东西普遍都能平等了,这是什么境界?这就到了不二法门。所以《维摩诘经》就是要入不二法门。不平等就是二,邪和正这是二,善和恶是二,佛和魔是二,种种的二。世间的二就更多了,男人女人也是二。一切都没有差别才是平等,普遍没有差别就普等了。普等三昧是很深的三昧。

“诸深总持”。“总持”就是陀罗尼。“住三摩地”,就是安住在正定正受(现在许多练功,不是正定,由于邪定引发邪通,走入了邪道,最后是堕落,所以欲升反降,越练越坏,可怜悯者。动机并不坏,但无知就走上错路)。因闻名得普等三昧是本愿正意。于是自然得到种种甚深总持,安住在正定,最后果满功圆,“至于成佛”。

愿文中三个三昧,《会疏》说: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都是念佛三昧。因为念佛三昧称为宝王三昧,宝王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宝、一切三昧中之王(十地菩萨不离念佛),就具足了一切三昧的功德。既然具足了一切三昧中的功德,当然它也就具有一切三昧的名号。念佛三昧具有清净三昧、解脱三昧、普等三昧及种种其他三昧的名称,所以最后是他方世界的菩萨,只要一听到佛的名号就得殊胜三昧至于成佛。闻名所得之益超于以前各愿,这就因为闻名的是菩萨,已经断了见思惑,正在断除尘沙与无明,惑障已轻,易与菩提相应。就像垢镜已经打磨自然易显来照者之形一句佛号因果同时具足宝王三昧一切功德亦即一切三昧功德他方菩萨闻名相应同契入宝王三昧普等三昧一切三昧并具足一切三昧功德

第四十五、定中供佛愿。“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他方菩萨由于闻名住于正定,在定中常供一切诸佛,虽在广兴供养,正处于繁忙的功用之中,可是“不失定意”。所以本愿叫做定中供佛。这是甚深的地上菩萨境界。《会疏》认为他方初发心菩萨,因为听到佛名,顿登上地,得诸三昧力,所以能定中供佛。《论注》说:“八地以上菩萨,常在三昧。以三昧力,身不动本处,而能遍至十方,供养诸佛,教化众生。”闻名顿登上地,佛号功德不可思议,弥陀愿力不可思议。所以极乐世界,破了无明就分证常寂光。常寂光是寂而恒照。“寂”是寂然不动,在寂然不动之中常常是无间歇的照用;照而常寂,虽然在起照用,还是寂然无所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也就是定中供一切诸佛,不失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