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35(发大誓愿第六)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常修殊胜梵行。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二十六、闻名得福愿。二十七、修殊胜行愿。)

第二十五、天人礼敬愿,以及闻名得福、修殊胜行两愿,都没有提到往生,可见不是所有念佛的人个个都能往生,只有认真如法修持的人才能如愿。还有一些肯定可以得好处(天人礼敬、得福、来生修梵行都是好处),但不能往生。所以这三个愿,是指着这个虽然闻名,虽然也信乐,虽然也礼拜归命,也来修菩萨行,修种种善,但是未契弥陀本愿,缺少发菩提心与一向专念,功德不足,不能如愿。第二十五愿大意:我作佛时,十方众生听到我的名字,就欢喜信受,虔诚礼拜皈依,用清净心修习六度万行菩萨所行之法,因此这样就“诸天世人,莫不致敬”,种种天界及世间有情对于这人没有不尊敬的。

现在很多人修桥补庙,到处赶道场种种的随喜功德。他拿些钱,甚至于给人治病、施药,印经、造像,种种的六度万行,但是这里没有强调,持名是“诸善中之王”,三辈往生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所以“发心”很重要。朝鲜大德元晓大师讲了两种:⑴“缘事发菩提心”,缘事发心还比较容易;⑵“胜义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就很难发起,能理解都不容易。不落二边,胜义谛、第一义谛。能够了解第一义谛,发了第一义谛的心,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可是我还是愿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虽然度一切众生皆成佛道,也无佛可成,无众生可度,是这样的心。这还是勉强宣说,实在是言语达不到。

第二十六、闻名得福愿。“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愿文中多见这个“闻”字,这个闻包括了信受,不等于一经于耳。由于闻名包括相信和接受,所以闻名得福。虽不能往生,但寿终以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最要紧的还是意根。这个人很明白,不糊涂、不颠倒、不是疯,没有精神病。最苦的是精神病。

第二十七、修殊胜行愿。大意是:由于闻名信受,所以得二十六愿的福,但是更重要的是“常修殊胜梵行”。梵行是清净的行,一般是指的离欲的行。这个梵字指的是梵天,梵天是色界天,梵天就无欲了。这个梵天虽然有形色,但已经不是血肉之躯了,所以离开了淫欲。按一般的修持来说,一个人在一生之中,只要有一次男女之间的肉体关系,就没有资格生到梵天。可见生天也不容易。所以横出三界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梵行是清净无欲之行,《法华经·嘉祥疏》说:“有人言通取一切的戒为梵行,别名断淫为梵行,故《大品》曰:‘淫欲障生梵天,何况菩提!’”通说则是一切的戒都叫做梵行,特别说断淫是梵行。另外一个解释就深入了,他说:“梵行之相者,梵名涅槃,即根本法轮大涅槃也。行即万行,到大涅槃也。”所以梵行是根本法轮大涅槃,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三德圆满的大涅槃。达到大涅槃之行就是真正梵行。经中说修殊胜梵行,包括以上两个意思。因为闻名信受的功德实在不可思议。如《尊胜陀罗尼经》:“诸飞鸟畜生,含灵之类,闻此(听见)陀罗尼,一经于耳,尽此一身,更不复受。”这些动物只要这个陀罗尼的声音进了它耳朵,就不再受这个身了。又《涅槃经》曰:“是大涅槃,亦复如是。若有众生,一经耳者,却后七劫,不堕恶趣。”一经于耳,尚具上述功德。何况经耳之后,兼能信受,其功更胜。所以来生可望达到这样甚深的境界。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有实。这些鹦鹉、孔雀、迦陵频伽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灵峰大师于此更有妙解。《弥陀要解》说:“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所生),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是诸众鸟都是弥陀性德所显现,故其名字乃表性德,是如来的究竟功德,所以白鹤就是究竟白鹤,这还不是性德美称吗?再考证在《观经》说:“如意珠王(就是摩尼珠,能出生一切宝),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可见极乐的依报正报,都是如来果觉之所庄严。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彼土一色一香,一尘一名,无非中道,都是不可思议法界的全体大用。是故彼国一一名字,皆显如来性德。如来证穷法界,照彻心源,功德究竟。以一真一切真,一究竟一切究竟。又以假名诠显实法,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本经中“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阿弥陀佛的佛刹里头没有恶名,没有所谓三恶道的名字,也没有女人恶道怖。所以出家作比丘,种种的来干扰,近代的例子,一个人在天津讲经,讲得很不错,大家就找一个娘姨,给他洗衣服做饭。后来他就跟这个人发生了关系,还俗了,还俗之后他来到了北京,很苦,就在后门那个地方卖菜。有一天一个当年听经的人看到他说:你在卖菜,你不是当年那个法师吗?这一说,他非常惭愧、痛哭,不久就死了。也就是说,他这个理解不是很浅,这是一种很大的干扰,所以要善自护持。极乐世界“国无女人”,都是大丈夫相。“没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上确是恶知识,是冒充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在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天魔)、人趣的(欺世盗名、为非作歹的假佛教徒)、修罗趣的(扰乱正教的阿修罗)、畜生趣的(例如中国北方的黄白狐柳)、鬼趣的(种种邪恶鬼神)。当然,地狱趣不会成为恶知识,因为他不自由。又《疏钞》说:“由耳之所闻,唯是诸佛如来万德洪名,菩萨、声闻及诸天善人,种种嘉号,曾无三恶道名字,历耳根故。”耳中不闻恶名,所以说“无不善名”。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极乐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不像咱们世界上,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棕皮肤,分成人种的差别),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类,也就是安住在正定这一类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众生可以分为三类,也可以说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么三类。这三类的划分有三种不同,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⑴日本《会疏》中的提法:以必堕六趣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堕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会达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这两者中间,上上下下没准的,叫做不定。这样划分三类,邪定就很低了。⑵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决定不会证悟的是邪定。例如现在有人跟着这些邪恶知识,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证,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没缘就证悟不了。⑶《起信论》说,在十信位以前,就是还没有达到十信的人(现在很多居士、出家人,还没有达到十信),不信因果,都叫邪定。在别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随风上上下下,升沉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很有水平,其实这个水平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况连信位都没有到,所以我们今生必须要讨一个决断。其中最殊胜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净土,凭佛大愿的力量,极乐人民都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缘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的愿力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以上龙树大士法语正好解释本愿。

以上所说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大乘的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生活、修习净业而还没有往生的人。大师是依据本经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现在咱们虽然没有往生,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临终会往生,就是当生,佛会来接引;所以现在在人世间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了,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是在这里。是明得生彼土,便入正定之聚,必证大涅槃果。故善导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斯示安乐自然德。”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当生的人也入正定聚,这是一个不共的说法,别的人还没有这么说。所以善导大师了不起,莲池大师他们都钦佩,他说:大家传说是弥陀的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他是戒行种种的,见着妇女从来不露齿笑,所有钱都拿来写经,就是教化一切念佛,在他当时长安城里没有一个人不念佛的。

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愿文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大意是:心中清凉,永远离开遍体如烧、心中如焚的苦恼。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乐像得了漏尽通的比丘,就是证了阿罗汉。为剧苦所逼,身热心恼,叫做“热恼”。《法华经》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今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永离热恼。《大智度论》说的:“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正是本愿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往生极乐国土即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和活动,你的心就被它牵引,念念都是烦恼之中,一念接一念,烦恼不断。这心跟着烦恼跑,就像器件漏水,总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流泄烦恼。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这个叫做漏尽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第六通才是漏尽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独漏尽。当然漏尽了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罗汉。所以漏尽比丘没有染着,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极乐国中的人,有的虽然仍是凡夫,但是没有热恼,清凉安乐,如同漏尽比丘一样的快乐。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一切快乐所能相比于万一。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着、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个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身。要破了见惑,才证初果。所以竖出三界十分难。中国就是因为有孔子、老子之学,世间和出世间都有一定的基础,大乘佛法中国才能接受。见惑就是:身见、边见(不是有就是无,善恶、是非、邪正种种都是见。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破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怀疑)。想想看,我们能够谈到这十样事破了吗?所以现在我们从两头下手,第一个破身见,身见障碍菩提心,最末断疑,断疑生信,才能真正信这些更殊胜的大乘圆顿教。见惑不断,不能入圣流,要长沦生死,欲出无期。所谓贪计身者,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日本《会疏》说:“于自身妄执,计爱憎违顺,是名贪计,是所谓我执也。”凡夫妄以自身为我,贪执计较,爱护备至,顺则生爱,违则生嗔,种种分别贪着,举体堕于烦恼。《往生论》说:“远离我心,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应)远离以其障菩提心,应知。”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

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三十二、那罗延身愿。三十三、光明慧辩愿。三十四、善谈法要愿。)

本段有三愿。开头两句“生我国者,善根无量”,是三愿共同之处,所以总述在前面。善根是身口意三方面所行的善,非常坚固,不能拔动,所以叫根;又因行善可以生其他善果,所以叫做根。

第三十二、那罗延身愿。愿文是:“我作佛时,生我国者,善根无量,皆得金刚那罗延身,坚固之力。”大意是:往生极乐世界的人,都得到那罗延金刚的金刚身,具有非常坚强牢固的力量。其中的“金刚”,梵语就是跋折罗,翻成金刚,是金属中最坚硬的宝物,色如紫英,可以切玉,看来即是印度出产的金刚石,俗称钻石,硬度最高,可以裁玻璃。金刚又是金刚杵的简名。金刚杵(两头都有尖儿)本来是印度的一种武器,密宗拿来表示坚利的智慧。所以《大日经疏》说,伐折罗(即跋折罗),是“如来金刚智印”。这就是金刚杵的名字,指金刚智印。《仁王经念诵仪轨》里头说:“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所以我们学佛,关键在于智慧。有人只是求禅定、神通,都不究竟。成佛关键就是智慧。唯识宗最后是转八识成四智,八识能转成四智就成功了,所以成功就因智慧。涅槃三德——法身、般若、解脱,因智慧才能显现本有的法身,因智慧才能断尽烦恼妄想而得到解脱。所以密教《仁王经念诵仪轨》说:手持金刚杵表示行人发起正智,这个智慧如同金刚,能破一切,但不被一切所破。“那罗延”,译成胜力或坚牢,有四种涵义:⑴梵天王的另外一种名号;⑵天力士的别名;⑶那罗延天三面,乘鸟(表示飞空)是佛的化身;⑷那罗延金刚是十九执金刚之一,《维摩诘经》称之为那罗延菩萨。从以上显教经论可知,愿文中“金刚那罗延身”是指天界那罗延力士,手持金刚杵,具有金刚身与坚固力。至于密教中,执金刚、金刚手、金刚萨埵是一个名字的不同翻译。根据《仁王经念诵仪轨》:“此金刚手(是密教金刚中的第一位),即普贤菩萨也。手持金刚杵者,表起正智,犹如金刚,能断我法微细障故。”把人我、法我,极微细的障碍都能够破除。我们往往有时能破除一点很粗的东西,还有极微细的东西观察不到。有人说我没有妄想了很清净,不知道你这“妄想如急流水”,不是你自己的心能感觉到的。就好像电锯在那一样,开起来之后你看不见它转,就看像一个整的盘子在那一样。心中还有这一种的所谓行识,色受想行识、行蕴,这个你不可见。《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说:“此金刚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贤。即从如来得持金刚杵。其金刚杵(一般是五股)五智所成,故名金刚手。”经中指出金刚手是证法身的大士,所以显教称之为菩萨,密教称为金刚。按密教之义,金刚就是现威猛相的佛(一般的现净善相的佛)。又指出就是普贤,这里的普贤是指他的果位,称为普贤王如来。所以不宜只看作是护法。金刚手是从佛(表在如来处)得到与执持金刚杵,此杵乃表法,这是五智所成。密教在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之上更加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金刚杵一般是五股,表示是五智所成。手中执持的金刚杵是五智所成,那么那罗延身必然是智慧之体,也即是金刚之体,也常称为金刚身(身和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六祖的身体让红卫兵给砸破了,佛源禅师把骨头又捡起来,当时也冒着生命危险给埋了,现在还原了。他亲自告诉我,砸破六祖的骨头都是黄金色。一般都是白骨)。《密迹力士经》:“如来之身成钩锁体,犹如金刚,铿然坚绝,不可破坏。”《涅槃经》:“如来身者,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所以但证法身,何虑色身不妙,自然形成。所以往生的人,因佛的愿力加被,皆得金刚不坏身,长寿自在,并且有坚固之力。

第三十三、光明慧辩愿。愿文是:“身顶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获得无边辩才。”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头顶有圆形顶光,身部有身光(画佛像,头上一个圆圈,这是顶光;身上又是光,这是身光),都是常光,都很光亮明洁,朗照显耀。由于光明是大智慧所发,人人有光,正因人人都已开发一切智慧。由于殊胜无上的智慧,所以人人都有无边的辩才,宣演法音。往生的人身顶都有光。因为佛是无量光,所以往生的人身顶有光明照耀。“光明”,自己发莹亮叫做光,能够照东西叫做明。有两个用处:一者破暗,可以消除黑暗;二者现法,以光来表法,就是清净、明显。佛的光明,是智慧之相。根据《超日月三昧经》:“大智发外,能照法界,名为光明。”意思是:内具的大智慧发露于外,能够照法界,叫做光明。所以光明就是智慧的作用。《涅槃经》说:“光明名为智慧。”光明与智慧两者正是一体。人人身顶皆有光明,所以人人成就一切智慧。昙鸾大师〈无量光佛偈〉说:“智慧光明不可量,故佛又号无量光,有量诸相蒙光晓,是故稽首真实明。”佛光是真实明,正与本经三真实(真实之际、真实之慧、真实之利)同体,直指真实之光就是真实之慧,智慧与光明不二,所以此光能开晓启示情器一切诸相。又于〈赞解脱光偈〉中有“神光离相”、“因光成佛”,于〈赞无等光偈〉有“清净光明无有对”,都是完全证实光明即是智慧,所以离相无对,整体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这才能令诸大菩萨蒙光的启示而成就大觉,所以说“因光成佛”。《涅槃经》直指光明就是智慧,往生之人的身和顶都有常光,正显智慧成就。又因无量光佛妙光的殊胜加持,使往生的人因光成佛,所以都能成就一切智慧(凡夫就是愚痴、愚暗,地狱中更黑暗,一点光都看不见),对于本经中所说到的五种殊胜的智慧——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都能契悟照了。一切智慧都成就了,显示极乐国土因果同时,不可思议,并且往生的人都获得无边的辩才、无碍的辩才。辩才就是善巧说法的才能。《净影》说:“言能辩了,语能才巧,故曰辩才。”能够分辨随顺众生,说出的语句很有才华、很巧妙,让众生能听清楚,很明白。菩萨说法的智辩有四辩,也称四无碍辩,四种无碍;也可以称四无碍智慧。往生的人既然成就一切智慧,自然出生无边辩才,辩才是由智慧而来。四个无碍是:⑴法无碍。教法里面的名、相、文句都不能障碍,都能够表达得很清楚。⑵义无碍。对于教法所表达的真实义理都能通达,没有阻隔,叫做义无碍。⑶辞无碍。中外各地的文辞方言都能通达,运用自在,这是辞无碍。⑷乐说无碍。由于具有以上三种智慧,乐于给众生说法,所说契于正理,自在演说如来真实之义,没有障碍,也叫做辩无碍。极乐人民都能用四无碍辩宣讲法要。

第三十四、善谈法要愿。愿文是:“善谈诸法秘要,说经行道,语如钟声,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的人都善于谈说显密诸法的深密之处、紧要之处(普通人只能谈谈枝叶,大作表面文章,深入的义理自己也不明白)。在说经与行道的时候,声如洪钟,字字句句如同静夜钟声,震破昏迷,清醒觉心。末后两句是:若不是这样的话,不取正觉。这两句同样用于以上两愿。“秘”就是秘奥,指法门深奥;又是秘密,指法门隐深,不易表示。《法华文句》说:“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为‘秘’。”就是说释迦牟尼佛四十多年把一乘实法存在心里没有说,别人不知道,所以这是“秘”。《法华文句》说:“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云‘要’也。”三乘法,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是权法。《法华》开权显实,不再委屈自己,直说一乘一切成佛的法,这是实法,是直道,显露污垢破衣中隐藏的明珠。八万四千种修行,莫不从此一门而入,所以说“总摄万途”。这就是“要”,重要、紧要、简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