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30(第五品·第六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至于所显佛土其中有没有秽土,过去有争论。嘉祥大师认为二百一十亿都是清净的佛土。这跟龙树菩萨的说法像,他说是指清净国。但根据净影大师对本经经文的分析,《净影疏》说:“粗,不精也。说恶说粗,令其舍远。说善说妙,使其修习。”天人有善恶,国土有粗妙,人恶国粗就是秽土,这里说要避免;人善土妙就是净土,让大家修习。如《悲华经》证明说:“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我们要以经来证明可靠一些,所以后者之说比较可信。所现的不完全是净土,有净土、有妙土,他所见的还有火灾,那不就是国土很粗。可见当日所示诸佛国中应该包括秽土。那么所现的佛土之中,也包括报佛的国土、也包括化佛的国土。《悲华经》说:“或有世界,纯是菩萨,无有声闻缘觉之名(这就是报佛土)。或有世界,清净微妙,无诸浊恶(这就是化佛的净土)。”这时都显现给法藏比丘能够得见。说这个法时,经过千亿岁。亿字是从十万、百万、千万、万万,古时候都采用过。现在咱们采用的是万万,十一亿人口。极表说法时间之长,因为这都是菩萨境界,所以也证明法藏比丘当时就是大菩萨了。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眼睛看见叫做睹。《甄解》说:“睹则眼见,见则慧见。如见分见,取推求照察义。”睹是眼见,见就是以智慧来见。所以皆悉睹见两个字都有,那就是眼也见了、心也见了。所以见,就是智慧的见。像《唯识论》所说见分,所指这个见,是推求照察(了解)的意思。见了心里都通达,就是所谓心明了。或者就怀疑,法藏比丘还是因地之中,怎么能够遍见十方诸佛的国土呢?《甄解》根据《法集经》:“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又《大智度论》说:“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这就说明法藏比丘是由于世间自在王如来的威神加被之力,所以能同佛的天眼一样,十方国土都在一时之内完全目睹,内心明了。“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起发”就是发起;“殊胜”就是超出其他,绝妙希有;“无上”,没有比这个更上更高。所愿成就的佛刹,国土庄严,人民受乐,他的光明、寿量、名号功德等等都是无上,超过其他佛国。如《会疏》赞叹说:“无有此土,故云无上。超胜诸愿,故曰殊胜。谓庄严无上故,受乐无上故,光寿无上故,名号无上故,生因无上故,利益无上故。是总四十八愿大体。”极乐的庄严,没有再比它更好的了,无上;往生之人受的快乐,也是无上,没有更超过它的;光明和寿量,也没有更超过它的;名号的功德,普闻十方也没有更超它的;这样容易生,也没有更超过它的;人所得到的利益也是无上。总的来说,四十八大愿都是这样无上。“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就是《会疏》所赞叹的话,这一切都无上。

“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对于他所看到的一切世界中天人的“善”与“恶”,以及国土的“粗”与“妙”,他都彻底“思惟”,求其“究竟”。至于善恶,什么叫做善、什么叫做恶,标准很不一样。例如饮酒,世人看作风雅,佛法就定为重戒。在佛法中也因行人水平不一,而有不同的善恶标准。《净影》判为三种:⑴“顺益为善,违损为恶”。这个相同于《唯识论》说:“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无漏行法为恶。”是用顺益与违损来判定善恶。所以对于现在与未来相顺有益就是善;相反的,对于现在与未来相违有害就是恶。⑵“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是无相空性。比方你要布施,若能不住于相,施者、受者与所施的东西,都体空无物,这叫三轮体空,这是顺理的无相行动,这就是善。你如果有所着——“我做了功德,把钱布施给他了”,这是违理的有相行动,这就是恶。所以这就比⑴深刻了,超出人们一般想法——“布施给他钱,做了好事总是善”。殊不知你所着,觉得做了好事,不能离相,这个就是恶。所以这么来看的话,那么就只有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的法才是善法。人天众生所谓的善法没有离相,都叫做恶。所以说起心动念都是罪、都是恶。⑶“体顺为善,体违为恶”。“体”是实际理体,也就是真如实相、中道、第一义谛等。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所以地藏王菩萨说:“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顺于理体的才是善,跟理体相违都是恶。这正同于《菩萨璎珞经》:“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心起一念,所住之缘只是自体,任运施为都合理体就是善。所以凡夫二乘以至菩萨,一切有所住缘,未能顺理地修,都叫做恶。经云第一义谛,就是中道义,即真谛,圣谛,胜义谛,真如,实相等,亦即实际理体。谛者,真实之道理。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云第一义。

天台宗立六种善恶:⑴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报尽,还堕于三恶道,故亦为恶。⑵二乘之善。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⑶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未断一毫之烦恼,故名为恶。⑷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思之烦恼,是为善。但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⑸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⑹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㈠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㈡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着圆尚为恶,况复其余。上以达圆理为善,着圆理为恶,乃天台宗独特之发挥,其义甚精。所以有很多到了最高的顶尖上,还要犯错误就在这个地方上,达到就认为是最高了,也可以理解、也能通达,但是若执着这个还叫做恶。所以禅宗常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疾走过。”所以法身向上,不在法身那住,就是这个意思。你堕在法身量中,在最高的地方上住了,法身还要向上,不在法身那住,这才是善。

法藏比丘对于所见的二百一十亿佛土的善妙与粗恶,一一思考比较,对它们的因果得失深入思惟,达于“究竟”。“究竟”用俗话说,就是彻底里面的彻底,是对于这些法的本源深入追究,穷尽根源。这个本源就是经中所说的这个真实之际,也就是《往生论》里头说的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法藏菩萨的思惟达到了究竟,所以称为“思惟究竟”。

“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一其心”浅近地说就是把自己专一起来,集中到一处。本心中自然具足了无量的悲心,这个悲心智慧的流露,于是乎他就从所见的诸佛国来挑选自己“所欲”,即自己所需所求,也正是度生所需所求。所挑选的都是能使众生普得最极真实之利的地方,这样形成大愿。经文是“结得大愿”。进一步来说,“一其心”就是“一心”。《止观》说:“一心具十法界。”十法界(六道、声闻、缘觉、菩萨、佛)皆是自心所具,所以佛也是从自心所流出。《探玄记》说:“一心者,心无异念故。”心无异念叫做一心。《教行信证文类》说:“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心无异念”是指自心专一没有杂念,“信心无二”表信心纯一,都是事上的一心。若能契入实相,便是理一心。所以说一心就是真如。法藏菩萨的一心是事理兼备,所以成为清净报土的真因。本经第八品法藏菩萨“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是从法藏本心流出西方极乐净土,正显一心是清净报土的真因。

“精勤求索”,“精”是精进,“勤”是勤苦,“求”是愿求,“索”是索取。法藏菩萨为了圆满大愿,勇猛精进,勤劳辛苦,一心愿求成就大愿,对于形成之愿就“恭慎保持”。《汉译》的话:“我当奉持,当即中住。”能安住于中道。“恭”是恭敬;“慎”是慎重;“保持”与禅宗的保任同一个“保”字,这也实是同一意思。宗门悟后还要保任。有的往往一悟之后也没有怎么样,就是保任得不勤不精。“保”是“心心不异谓之保”(“任”是“要行便行,要坐便坐”),这个心和这个心一念一念之间没有两样,没有两样就是彼此相如,念念都相如。所以如如不动,不是这个心一点不动,不是堆死灰,而是随便你是动是静,想这个、想那个,种种动作施为都与实相不相违背。不是像诸儒士岸然道貌,满腔都做作,没有。“持”是行持、奉持。所以“恭慎保持”就是恭敬慎重,一心专注,念念不异,自然奉持。

“修习功德满足五劫”古德有争论有人认为是发愿之后修行的时间用了五劫有人认为这仍是发愿的时间根据宋译》:“住一静处独坐思惟修习功德庄严佛刹发大誓愿经于五劫”所以在五劫中既在思惟、又在修习正同于嘉祥师所说这五劫中是“修行、发愿”时也法藏菩萨经五劫长时于二十一俱胝(即二百一十亿俱胝即千万)佛土中种种“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于是舍其粗恶广选善妙结成心愿愿中的佛国“超过于彼”“彼”就是二百一十亿佛土此时愿中的佛国就像是建筑中的蓝图但从蓝图中已可看出佛国殊胜独妙超越十方

既摄受已,复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言世尊: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佛言善哉!今正是时。汝应具说,令众欢喜。亦令大众,闻是法已,得大善利。能于佛刹,修习摄受,满足无量大愿。

法藏菩萨在完成摄取佛国的具体大愿之后,他又去参见世间自在王如来。“稽首礼足”,“稽首”是顶礼,头要碰地或拜垫(反之就不恭敬,叫做我慢礼);“礼足”,是用自己的头部承接佛足。然后绕佛三周,站立合掌说:“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发愿要超胜一切佛土,是自己从真实之际的开化,唯愿一切众生得真实之利,迅速同证大觉。所愿所行都是真实智慧的流现,故所行清净,现在此行已经成就。“佛言善哉(是赞叹之词)!今正是时(现在正是时候)”。《法华》要开权显实,也同样用了“今正是时”。为了让十方九界一切众生都入弥陀一乘大愿之海,一切含灵都能依此妙法来得度脱,这样一件大事,现在因缘成熟。你现在说正是时候。“汝应具说”,你应该全部都说出来,普令大众全都欢喜,也令大众听了之后得到殊胜的法益,所以经文说“得大善利”。“大众”指当时会上以及未来的一切凡夫、二乘与菩萨,当前我等凡夫自然包括在内。让大众听到得大欢喜,也能够对于佛刹修习摄取,这样就可以“满足无量大愿”。

昙鸾大师的《往生论注》说:“满足往生净土一愿,即一切志愿悉满足,故云‘满足无量大愿’。”大师是说,种种行愿广大如海,虽无量无数,可是只要满足往生极乐净土这一愿,一切其他的志愿全部得到满足。这一开示超情离见,纯粹是华严境界,和盘托出了诸佛的心髓。末世修行人在当前“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的形式下,但能信奉满足往生净土的一愿,就投入弥陀一乘大誓愿海,就同弥陀同体,一切大愿都得圆满。方便直截,不可思议。昙鸾大师的希有开示,应与以下妙句同参。善导大师:“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蕅益大师:“故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若人诵此普贤愿,我说少分之善根,一念一切悉皆圆,成就众生清净愿。”以及本经世尊赞叹阿难说:“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这都是画龙点睛的无上开示,都是教眼,都是世尊一代时教、十方诸佛无上大法的心中心。若能染入心神,决定立脱生死,直趋究竟。

发大誓愿第六

本品是法藏菩萨遵从世间自在王如来训示,在大会中宣说自己所发的大愿。法藏菩萨成就阿弥陀佛,世人称为大愿王。一切佛没有一个不是大愿的,没有大愿怎么能说是佛;但唯独弥陀称为大愿之王,可见因地中所发的大愿特别殊胜。我们引了日本大德的话,来表示我们的赞叹,这个大誓愿,是妙德难思。《甄解》赞说:“四十八愿功德成就,而归一正觉,正觉之体即是南无阿弥陀佛也。是名弘誓本乘海,亦名悲愿一乘。此乃弥陀正觉功德也。正觉功德不可思议者,由誓愿不可思议。是以《行卷》以卅六句叹誓愿不可思议,以彰正觉功德广大。文曰:‘敬白申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者,成就无碍无边最胜深妙不可说不可称不可思议至德。何以故?誓愿不可思议故。悲愿喻如大虚空,诸妙功德广无边故。犹如大车乃至犹如大风,普行世间无所碍故。能出三有系缚城,乃至开显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也。’”四十八愿功德成就,归结到阿弥陀佛成佛。四十八愿就归到无上正等正觉,正觉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誓愿是本来修习的万德之海,叫做弘誓本乘海,也叫做悲愿一乘。一乘者,一切众生都令成佛,没有其他的乘,因为众生本来成佛。这就是弥陀正觉的功德,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这个功德不可思议?由于誓愿不可思议。《甄解》又引证《行卷》说:“敬白申”,很恭敬的请求,白是告白,申是申请。就是请求大家注意,听他来告白宣布的一切往生人等,弘誓一乘海,是大悲的一乘之海,成就了没有障碍、没有边际,是最胜深妙不可思议智德,是最殊胜、最深妙,是不可思议、至高无上的妙德。为什么呢?因为誓愿不可思议。誓愿像虚空,所以广大无边的一切胜妙功德从中出生(因为空,所以出生一切,如同白纸才能作画)。犹如大车乃至大风普行世间,救度一切,没有障碍,能够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系缚)。外道以生天为究竟,我们以生天为堕落,六道轮回是最大的系缚。而且誓愿海开显了度生方便的宝藏一切方便度生的妙法都在弥陀大誓愿之内,没有其他更方便之法了。

当然,大家知道密教是以方便为究竟,但是大家要知道,净土宗就是密教的显说,就是说把密教这部分公开了。说它是禅,它就是深妙禅。禅宗不是上根利器就没份儿,那确实是殊胜之法。就是大佛学家,给他点禅宗东西看看,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有的人就觉得我懂了一点,你懂了一点还不如不懂。禅宗是言语道断,心行路绝,只有上根利器可以承当,真是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俗话说:开悟须要“七朝天子福,九代状元才”。我看这还是少说了,你把七朝天子的福报加在一块,再加上九代状元的才华,这两个条件你都具备了,才有希望开悟。那焉是普度之法。所以禅密教观,六度万行,种种方便度生之法,都在一声佛号六字洪名之中,而且最稳最妥,万修万去,所以大誓愿海是方便藏,“良可奉持,特可顶戴”。这个法门这样殊胜,我们应当崇敬遵从,信奉受持,不可须臾离也。不可思议的功德法门,就来源于不可思议的愿海。一切功德、一切殊胜、一切方便,皆是由于这个不可思议的弥陀大愿之海。

底下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所熟知的只是弥陀四十八愿度众生,而不知道本经古译(《汉译》、《吴译》)都是二十四愿,只有《唐译》和《魏译》是四十八,《宋译》是三十六。《后出阿弥陀偈经》特别指出“誓二十四章”。所以古籍之中提出二十四愿的占半数,提出四十八愿的只有三分之一。先师夏老会集本经正好章数是二十四(共分二十四段就符合二十四章),所包括的细目恰恰是四十八愿,这样就把古译二十四和四十八两种说法都巧妙地融会在一起了。

法藏白言:唯愿世尊,大慈听察。

下面我们看经文,法藏菩萨向佛来禀白:“唯愿世尊,大慈听察。”敬请世尊在大慈的心中垂听和照察。法藏那时佛的名字叫世间自在王如来。净土法门的特别就是世间自在。所以净土宗不须要出家,你可以做任何工作,如沈善登老居士说:“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别的宗做不到。不管有多忙,“竹密不妨流水过”,竹子再密,流水还是会过的。所以不要废除世法就可以证佛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无有地狱、饿鬼、禽兽、蜎飞蠕动之类。所有一切众生,以及焰摩罗界、三恶道中,来生我刹,受我法化,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复更堕恶趣。得是愿,乃作佛;不得是愿,不取无上正觉。(一、国无恶道愿。二、不堕恶趣愿。)

“我若证得无上菩提,成正觉已,所居佛刹,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这四句是极乐世界的总赞。“我”是法藏菩萨的自称。在成佛时所居住的佛土,“具足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庄严”。“具足”是圆满之意,指含摄一切,没有欠缺;“无量”,指没有方法用数字等等来表示它有多少。这个佛刹具有遍一切处,含摄一切,无有缺少、无有不足、不可用数量表示的殊胜功德和清净庄严。这一切都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不可思,人的头脑想不到;不可议,人的舌头说不出。我们常常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没有很深切去抓住它的意思。人的头脑口舌都不中用了,所想所思的都不对,说出来的也全不对。凡有言说,皆无实义。若说如来有所说法,是为谤佛谤法。不可思议是甚深甚深!极乐世界的功德,不是思量分别之所能知,非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极乐国土是这样的功德庄严,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是《华严经》的特色。教中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理法界是实际理体,那就是本来无一物。事法界,种种事相,森罗万象,男女老少、大地山河都是。事理无碍是大乘所共有,虽然本体是寂,然而常照;虽然常照,本体仍是空寂。理体不碍事相的发挥,事相不妨理体的一味。空而妙有,妙有而本体是空寂。这个事理无碍的道理,大乘经典里都有,唯独事事无碍是《华严》所独具。《无量寿经》就是《华严》的中本,《无量寿经》和《华严》一样都是十玄具足。尤其是会集本,不是会集本不行。所以会本这个功德是不可思议,现在得到了弘扬,也确实是很难得。我们现在正念这个佛学院,这也是最近的事,过去没有讲过《无量寿经》和我这个《注解》。所谓玄门者,就是通过这个门可以进入佛法的玄妙之海,所以称为玄门。十个玄门是十个境界。

《华严》的十玄主要是:一多相即、小大相容、广狭自在、延促同时、重重无尽、圆明具德。

“一多相即”,一就是多,多就是一;一就是无量,无量就是一。因此一句佛号具足无量无边的一切法门。

“小大相容”,大的屋子里头装人,这是常识;我若说人装屋子,大家就想不通了。华严境界就是如此。须弥山容纳芥子,芥子容纳须弥山。芥子为什么容纳须弥山?因为芥子的体性是法性,巨细万物同具法性,法性遍满一切、包容一切,也就是遍满十方、包容万有,所以须弥山就在芥子之内。小大互容就是这个原因。

“广狭自在”,广大境界可出现在一个狭小区域,例如一尺的镜子可以照见十里的光影。本经在极乐世界宝树中可见诸佛净土,宝树是狭,诸佛净土是广,但都可“宝树间见”。“延促同时”,延是长时间,促是短时间,一万年和十分之一秒是一样。这个道理爱因斯坦都懂了,爱因斯坦说时间是人类的错觉(不要忘了我们都在错觉之中、都在做梦,我们要醒这个大梦)。他一个朋友死了,他写了一封悼念的信说:你走了,不久我也就来了,但是这个有先有后的时间是人类的错觉。所以我也说过一个狂妄的话:中国之所以接受佛法,因为咱们有孔子、老子之学说,这个基础很强。将来欧美人很科学,现在有很多大科学家都在研究佛教,可惜佛教界还不能很好去指引他们。科学究竟只是使我们这个解说更多一些参证,但它永远不能到达佛学这个深度。不要说是现在,两千年后也不可能。因为它究竟还都是意识里头的东西,意识就是产生错觉的根源。你得五蕴皆空,你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都空,你才度一切苦厄,所以这是佛教的境界。科学家总还都在第六识里头,不要说七识、八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