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26(法藏因地第四)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是佛的十号。一切佛都有十号,实际是无量德号,但是简之为十号。佛的十号有不同的提法,本解根据《涅槃经》,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分成两号,佛和世尊合成一号。


一、“如来”,“如”,就是真如。从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所以叫做如来。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日本《合赞》根据《涅槃》说:“云何名如来?如过去诸佛所说不变。云何不变?过去诸佛为度众生,说十二部经,如来亦然,故名如来。”如来者,如过去诸佛一样而来。过去诸佛说法度众生,今佛也是这样,所以叫做如来。《会疏》说“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应身。⑴《金刚经》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是说的法身如来,是法身境界。《天台寿量品疏》:“如者,法如如镜,非因非果,有佛无佛性相常然。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指之为法身如来也。”以如如为法、也如镜。如如,“如”那个如。是“非因非果”,离开了因和果,也离开有佛无佛。但不管是因是果、有佛无佛,这个如“性相常然”。如就没有变异,变了就不如了。“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两样)为如,不动而至为来”。所以这是说的法身如来。⑵《转法轮论》:“第一义谛名如,正觉名来。”第一义谛空有圆融、本来不二,是如。自然契合第一义谛,成等正觉。这是报身如来。⑶《成实论》:“乘如来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乘”是乘坐的意思。从过去如来所行之道来成无上正觉。这是应身如来。那释迦牟尼佛示现为太子,在树下夜睹明星成道,这是应身如来。由于如来有法身、报身、化身。所以对于如来的解释也有三种不同。

 

二、“应供”,《大论》说:“佛诸结使除尽,得一切智慧,故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以是故佛名应供。”佛的一切结使都没有了,得了一切智慧,应该受一切天地众生的供养,所以称为应供。又《会疏》说:“万行圆成,福惠(慧)具足,应受天上人间供养,饶益有情,故号应供。” 


三、“等正觉”,梵音就是三藐三菩提,说全了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旧译是无上正遍知。阿耨多罗就是无上,三藐三菩提就是正遍知。道莫之大就无上,没有任何其他的道再能超过于此者就是无上。对于实际理体(本体)能彻底照了,所以称为正遍知。 


四、“明行足”,“明”字有各种解释,一般解释为三明(宿命、天眼、漏尽)的明。又解释为神通。《净影疏》进一步解释,说:“明是证行,证法显了,故名为明。”明就是证所行,来显明所行之法,叫做明。因为《华严》一经唯是信解行证。若于行法显了明证,如是方为明。明就是智慧。独有《涅槃经》所解最深,《涅槃经》说:“明者,名得无量善果。善果者,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明字就不是指三明六通那个明了。这就是说,得无量善果,即是无上正等正觉,叫做明“行足”,《涅槃经》说:“行名脚足……脚足者,名为戒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名为明行足也。”依止戒慧,修戒修慧,功德圆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称为明行足。实际明行就是戒慧。《净影疏》说“龙树说,戒空慧等,名之为行。此二(指戒与空慧)圆具,故名为足”所以明行足就是戒和空慧都圆满具足,证入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又《会疏》稍有不同“行足者,谓身口意业,真正清洁。于自愿力一切之行善修满足,故号明行足。”


五、“善逝”,“善”,就是好,“逝”是去,所以又叫“好去”。《大智度论》说:“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如偈说:‘佛一切智为大车,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名好去。”好去就是在种种甚深的三摩地(就是三昧)、无量的大智慧中离去。佛以一切的智慧作为大车,在八正道的觉路上行履,证入涅槃,叫做好去。又《合赞》曰:“善者,最初发心。逝者,大般涅槃。如来不舍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是故如来名为善逝。”是均以入涅槃为善逝。又《会疏》曰:“善逝即妙住之义也。谓以无量智慧,能断诸惑,妙出世间,能趣佛果故。”是以趣佛果为善逝。至于佛无来去,云何名好去?《净影疏》曰:“佛德圆满,更何处去,而言好去,虽无处去,非不能去。如劫尽火,虽非所烧,非不能烧,故得云去。”


六、“世间解”,又名知世间。《甄解》说:“世间者,名为五阴(蕴)。解者名知。诸佛世尊善知五阴(蕴)。故名世间解。”世间就是五蕴。诸佛都了达这个五蕴,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叫做世间解。《净影疏》说:“世间解者,是化他智(相当于差别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会疏》说:“谓世间出世间因果诸法,无不解了,故名世间解。”不管是世间、出世间,一切种种因、种种果都解了,名为世间解。所以我们综上三释之说,世间解就是化他的圣智,如来如实知道世间、出世间种种因果的法,来教化众生,令得解脱。


七、“无上士”,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所以称为无上。《涅槃经》:“有所断者,名有上士(你有所修、有所断,就只是有上士)。无所断者,名无上士。”《会疏》说:“业惑净尽,更无所断,于三界天人凡圣之中,第一最上无等,故号无上士。”《智度论》说:“涅槃法无上。佛自知(证)是涅槃,不从他闻(得)。亦将导众生令至涅槃。如诸法中,涅槃无上,众生中佛亦无上。复次,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无有与等者,何况能过,故云无上。”佛将导引一切众生入涅槃。一切法中涅槃是无上,在众生中佛也是无上。佛以持戒、禅定、智慧教化众生,一切都不能同它相等,当然更不能超过,所以称为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调御就是调伏。调是调伏御是制御。善能调伏一切众生令离垢染得大涅槃名调御丈夫。《合赞》说:“自既丈夫复调丈夫(自己是丈夫又能调伏其他丈夫)故号佛为调御丈夫。若具四法则名丈夫。何等为四:⑴近善知识。⑵能听法。⑶思惟义。⑷如说修行。”⑴近善知识。要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即是如来。具有正知正见就可称为善知识。你能够遇到善知识你应当像对如来一样去尊敬他。善知识也不远可以互相为善知识谁做得有点不对旁人提醒一下就是善知识;或什么地方没有明白帮他解一解那都是善知识做的事。⑵能听法。这话大家听了很奇怪怎么能听法作为一个条件?要知道听法有人跟不听一样那就不叫能听法。佛说《华严》连大智慧、大神通的人都如聋如盲可见能听法不是小事须具至诚心、恭敬心不我慢贡高不自以为是虚心听受无有厌足才能听得进去。⑶思惟义。不但能听而且善于思惟。要消归自己不是在文字上寻行数墨。那些东西——经论上的东西那都是书。或者你很有学问你只是个活的佛学大辞典那些都是死句。要消归自己融入自己的殊胜智慧也就是让它来熏发自己的本觉。所以有内熏、外熏我们的本觉胜智在自己内部熏无明现在我们又有所闻从外面又在熏无明于是无明转变就快了这才能把那些死句变成活句。要知道最彻底的话是本来无无明。⑷如说修行。能说而不能行就不是丈夫了因为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寸。具以上四条才是大丈夫。说得很简单但是做到很不易这里单提丈夫《智度论》说丈夫包括女人二根无根等种种


九、“天人师”,《净影疏》说:“能以正法近训天人,名天人师。”他能以正法来教导人和天。《会疏》说:“所有天上人间、魔王外道,释梵天龙(种种人民),悉皆归命,依教奉行,俱作弟子,故号天人师。”又《合赞》说:“诸佛虽为一切众生无上大师。诸众生中,唯天与人,能发无上大菩提心,是故号佛为天人师。”


十、“佛世尊”,佛就是三觉圆满。世尊就是婆伽梵。圆备众德,一切德都圆满具备,为世钦重,故称为世尊。


以上如来等十号是通号,世间自在王则是别号。


“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教导四十二劫,时间很长。诸佛住世时间长短并不一样,释迦牟尼佛是很短(只八十岁),世自在王佛住世时间就很长。“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为大家说法、开示正道。通到佛果的道路叫做道。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

 

在世间自在王如来弘法利生的时期,有一个大国王名叫“世饶王”。这个国王就是阿弥陀佛多劫以来的前身,他听到世间自在王如来说法,内心欢喜踊跃,十分庆幸,并且顿然心开,理解了如来的真实义。我的先师夏老居士,听见净土法门,回来之后一个人在屋里笑,像个神经病一样笑了两三天,他说:“这回可有出去的道路了。”我们不是拿来作为一种装饰品、资本,是要趁这万劫千生终于有机会得人身闻佛法,自己要了脱生死,而且要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才真正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怎么去做?比如说“演慈辩,授法眼”,佛把法眼给我们,我们自己哪有能力选得到,要不是佛的加被也不可能啊!真正的要知道庆幸。“欢喜开解”,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是开解。所以我们说能听就是这个意思,你听了之后,得有所开解,要去掉点东西。要知道,修行跟搞学问,“为学则日增”,求学问是一天比一天有所增长,与道无关。“为道是日损”,你要一天能去掉点东西,这才绰绰入道,不是搞学问。所以开解,这扣开开了,去掉了,叫做“开解”。对于学教的人,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叫做大开圆解。要开解,而且是大开圆解,这是在深入书本之后,突然从中跳出,开解了超越文字的实义。参禅的人须要顿悟、证悟,三关齐破,一关一关地破。念佛也可以,一个是往生,一个是现生可以证念佛三昧,事一心、理一心。到了理一心跟禅宗的开悟是一样,都是破无明。所以修持那都是自然有一个果实,能够开显你本来的智慧德相。

 

“寻发无上真正道意”,“寻”是随即,“寻发”是紧接着就立即发起。“无上真正道意”,“无上真正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佛所得的道;“意”是心意,即指能求的心。即此求菩提道之心。所以发心是关键!现在的修行人,第一个是出离心,出离心不光是身出家。身出家当然已经比我们俗人强了,出离了,还要心出家。出离心就是慈悲心,平等普度。所以“发无上真正道意”就是发无上大菩提心。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这就是世饶王发菩提心后的实际行动。“捐”也是舍弃的意思。世饶王就舍弃了国王的地位,这就是众生的榜样。封建社会国王是人类最崇高的地位,同时富有四海,享受也是人间第一。闻法后毅然决然一齐放下,表现了真实的出离心,这是学道的基本。一个人虽在弘法利生、讲经说法,可是内心深处总和声色货利、功名富贵、名誉地位、眷属恩爱搅成一团,不能出离,那么想要成道,请您等待驴年吧!

 

“沙门”,原先各种宗教的出家人都叫“沙门”,后来成为佛教僧侣的专称。义为勤息。《会疏》说:“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至于《四十二章经》说:“辞亲出家(这亲是难舍而能舍),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所以作为沙门,看看沙门的定义。有人跟我说:我就希望一生老穿这衣服。我说:“你穿这衣服有什么了不起。”最可怕的是“在袈裟下失却人身”!披着袈裟,你把难得的人身丢掉了。所以要识心达本,识心是识自己的本心;达本是通达万法的本体,也即是本源。能够解无为法,不是搞有为。我和通愿法师第一次见面,我就说:“可惜!明明是无为法,但到很多人手中变成有为法。”他回我一句:“明明是无漏法,到大家手中变成有漏法了。”可见要做一个名实相符的沙门十分不容易。

 

“号曰法藏”,就是世饶王不当国王,出家为僧,法名法藏。法藏比丘就是阿弥陀佛的因地(成佛是果地)。又“藏”者,《探玄记》云有四义:“⑴含摄,⑵蕴积,⑶出生,⑷无尽。”一切法为所藏故,名法藏。如《嘉祥疏》曰:“在能蕴蓄佛法,故曰法藏。”又以能开佛法藏故,名为法藏。

 

所以我这个课不考试也不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净土宗就是希望每一个人听了课之后不要去谤净土就只有这一个愿。因为谤法之罪是不可思议而且谤净土宗谤的是佛内心中所最关心的法。所以十念必生后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有人就问:《观经》五逆都往生你这怎么不能?我说不行他不但是五逆还有诽谤正法比《观经》那个重。为什么《无量寿经》跟《观经》不一致?还有诽谤正法当然就很对。有人又问:如果这两个人一个是诽谤正法没有五逆十恶一个是有五逆十恶没有诽谤正法如果要念佛到底哪个能往生、哪个不能往生?这是道绰大师答复:五逆十恶不谤法当然往生《观经》就是例子。要不五逆十恶只是谤法不能往生。而且谤法之罪大劫的时候这个世界都碎为微尘地狱都没有了地狱中的众生也就出狱了。但是谤法的人不行到没崩的世界继续去服刑。“若欲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现在大家很轻率密宗现在当然是很不好但你不把整个密法说成是佛法而看不起净土宗。有人说净土宗是幼儿园这都属于谤法。我的目的不是很高希望大家如果有发大心的从内心重视净土法门这个事情十方诸佛都欢喜赞叹不但不谤法重视净土宗。

 

修菩萨道,高才勇哲,与世超异。信解明记,悉皆第一。又有殊胜行愿,及念慧力,增上其心,坚固不动。修行精进,无能踰者。

 

本段盛赞法藏比丘出家后修行之德。“修菩萨道”,法藏比丘发起无上菩提之心,自然要行菩萨之所行,所以“修菩萨道”。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阿罗汉《法华》就说这是化城,佛只是一乘法。在方等里呵斥这些罗汉声闻是焦芽败种,不能发起大乘心,不能够净佛国土普度众生。在《宋译》说法藏比丘“大乘第一”。故知法藏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法华》就是一乘法,一切都成佛,三乘法是权说。所以佛说《法华》的时候,一直跟着释迦牟尼佛听法的五千弟子退席。他们那法相、唯识、阿含部、三论以至于方等、般若都听过了,善根都已经培养成熟,最后说《法华》,还有五千人一起退席。佛法我们要知道,在无差别中还有差别。所以释迦牟尼佛并没有挽留他们,说“退亦佳矣”!退了也好。佛法就是不能勉强,要能勉强一点早就没有众生了,我们就都成佛了,他就是不能勉强、不能勉强啊!因为你本来也是佛,这是最平等之法,人人跟佛平等,人人本来是佛;所以只能够让你自己觉悟,走自己的道路,自己来成佛。所以是大乘第一,因此法藏是直趋一乘。就如迦陵频伽,虽然还没有出蛋呢,它叫的声音就超过一切鸟。

 

“高才勇哲”,“才”,是才能、才智。“哲”是明知。《净影疏》说:“才谓才巧(也就是才能),才德过(于常)人,故曰高才。志强名勇,心明称哲。”心志广大坚强叫做“勇”。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一切都不能动摇,才是真正的有志之士,这才叫做“勇”。“哲”,“心明称哲”,自心明显叫做哲。这些注解的涵义都很深。所以我们常常随着各个人的水平,就好像大海的水,能取多少水,都是随着你取水的工具来定。要只是这么大一个碗,就只能舀这一碗水,多一点你也舀不来,不能勉强,已是你这个器所决定的。我们学法看经种种的也是如此,拎一个小杯就是一小杯,拿个大盆就是一大盆,拿几十吨运东西的船去吸它,多少吨的海水都吸进来。法藏比丘的哲,是明自本心,见自本心。《嘉祥疏》说:“称逸群之能,故曰高才。能自胜胜他,故称为勇。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什么叫做高才?你这个能力,才能逸群,超逸于群众了。就好像赛跑,你跑到最前头了,就超过其余的人,把大伙儿都超过去了,那你就是第一,你可以得金牌。所以这个超,逸群之能,称为高才。什么叫做“勇”?“勇”是自胜胜他。自胜是超过自己,战胜自己,这个叫做勇。确实,这真是大勇。自己是什么?所胜过的对象是什么?这就是使我们轮回不能超脱,使我们迷的根本,就是自己的“见”,尤其是自己的成见。人人都有这个敌人在自己的脑袋里头,而且把这个敌人当作自己最心爱的独生儿子,爱护备至。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了一个很形象的话,是“认贼作子”。我们每个人都在内。你所最宠爱的当然就是自己了,我的见解是对的,谁要跟我不一致就生气,这个娇宝宝谁也不能碰,有人批评一句马上就变色,恨他一辈子必须要报复,这就称为认贼作子。所以修行就是煮沙做饭。这《楞严经》的话,你把沙子煮了想成饭,哪有那一天?自胜者,就胜过这个贼。所以《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不要相信你的意思,你的意思不可信。所以一个怀抱成见的人,往往是在学问上很有成就的人。我给一位朋友临别赠言,我说如果你把你自己的思想作个核心,你老去看经,哪怕阅了全部大藏,你选择一些有益的话来,加在你这个核心之上,来装饰它、美化它,你以为这是用功,是提高自己,其实你不知道你这个核心就是癌细胞。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舍就是除掉自心所有的差别见。但“舍”字很不易,所以说“舍身容易,舍见难”。所以我们首先要“自胜”。“胜他”,⑴要胜过外面的一切干扰。这是外面来的,不是我自己的。所谓贫贱、威武、富贵、美色、黄金都是他。还有许多邪说异端,都要胜过。⑵帮助别人也破癌细胞,共同走上菩提的大道。这是胜他,这才叫做“勇”。所以我们要学佛,这个就是法藏比丘成佛道路的过程,这就是我们的样板,我们要善于去学习样板。“坏邪见之明,所以言哲”,他有智慧能破除邪见。所以这个“见”大家要知道,舍身容易,舍见难。我们一定要很小心,不要叫它形成一个邪见,你把头目脑髓拿去给人都容易,你心中的邪见要把它舍弃,是非常之难哪!他不但不拿邪见当主人发号施令,自己就能把这些邪见都给破除消灭了,所以称为“哲”。“高才勇哲”中,勇哲两字的解释很深。

 

“与世超异”他这个高才勇哲是超出世间非常奇特。《会疏》说:“不常人所及故云与世超异。”这不是常人所能赶得上的所以说与世超异。《净影》说:“此德孤出名世超异。”他解释说:为什么说“与世超异”呢?因为法藏比丘“此德孤出”。这些古德注经我们要知道他这一个字、一个字都甚深甚深哪!我们能够读古注的人尽量读古注。“此德孤出”孤是孤独、孤单。“此德孤出”要理解这个“孤出”用禅宗临济禅师的“孤明历历”来对比最好。临济说“孤明”《净影》说“孤出”“出”是显出、显明。所以“孤出”正是“孤明”。“孤”正是禅宗的“不与万法为侣”就是说不与任何一法作侣伴。没有任何侣伴活画出“孤”的涵义。百丈禅师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这是证悟的境界。其中“灵光独耀”正与“孤明”、“孤出”是同一个鼻孔通气。“孤”是无所住“明”是生其心。无所住则离妄缘离妄缘自然真心显现所以百丈禅师说:“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正是“孤明”的妙义。“历历”是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明就是禅宗开悟了了见无所见无所见了了见历历分明。从以上宗门“孤明历历”等的对比可以了解法藏比丘“此德孤出”的妙德和“与世超异”的原因。所谓这就是禅宗起码破初关、破重关的境界“孤明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