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无量寿经讲座》25(第三品·第四品)

2016-01-26 13:55:17 点击数:

 


黄念祖居士1988年讲于北京 中国佛学院


 

“何以故”,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功德?因为你这一问引出佛的回答,于是“当来诸天人民,一切含灵,皆因汝问而得度脱故”。“当来”,就是从这问以后,未来的;“诸天”,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含灵”包括六趣:天、修罗、人、畜生、鬼、地狱,一切含有灵性的,就是众生。一切的含灵,皆因阿难这一问而度脱生死。因为这一问,问出来净土法门。 

大家要知道,⑴“当来一切含灵”,包括当前的一切众生,当然包括你我。我们能在一切之外吗?所以要把自己摆进去。所以你我都依净土法门得到度脱。⑵皆因问出的净土法门得到度脱,可见法门无量,我们能依靠来度脱生死,直登彼岸,只有净土法门。 

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底下佛又说了:“阿难!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前已提过,《普贤行愿品》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诸佛是以大悲心作为本体,所以“悲心”是极端的重要!密宗是“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都是从悲心出发。又说“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花果。”要用大悲的水去饶益众生,才能长成诸佛菩萨的智慧花果。“无尽”就是《行愿品》里头的“无有穷尽”。诸佛菩萨是以无尽的大悲心“矜哀三界”。“矜哀”就是怜愍,怜三界的一切众生。“所以出兴于世”,在人世间出现。佛早已成佛了,就是为了度众生故。《法华》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大事因缘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净土法门正是佛的知见。佛现世间就是为了“光阐道教,欲拯群萌”。“光”是光大,“阐”是开演,“拯”是救度。“群萌”,萌是发芽,群萌就是众生。如来就要光大开演这个正教,来救济众生。《会疏》说:“渐顿各称所宜,随缘皆蒙度脱,故云‘拯群萌’。”佛说法有渐、有顿,都是称众生之所宜,随缘让他们都能得到度脱。这是解释拯群萌的意思。“欲拯群萌”,又曰:“‘欲’指释迦大悲所愿。然此一字,通上下,含二义:一谓‘欲拯群萌’诸佛如来以大悲为体,欲愿未度者令度,未安者令安。‘光阐道教’,皆为之也。故通上文。二谓欲‘惠真实之利’。谓如来欲愿众生入弥陀海故。”“欲”这个字就代表愿、要,也就是表示一个愿——我要来救这一切众生。所以这个“欲”就是愿。 

这两句话有两个意思:⑴承上。因为大悲为体,就要度脱一切有情,没有度的让他度,已度的还不安的让他安,所以要光阐道教,就是为了来欲拯群萌。⑵启下。为要真实拯救群萌,所以要“惠以真实之利”。如来就是普愿一切众生都能进入弥陀大愿之海。这就是《会疏》说明这个欲字。因为大悲我就是要救度。《甄解》则于上说,结归后义说:“诸佛之所以出兴于世,欲说弥陀愿力,惠救万众生,将为本怀故。”《甄解》就特别着重,诸佛出兴于世就是要说弥陀的愿力,来救度众生,显示出诸佛的本怀,就是要给众生彻底的、真实的、长久的、究竟的利益。

“惠以真实之利”。“惠”是施给、恩赐。“真实之利”,按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指着弥陀誓愿是真实之利。善导大师的偈子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十方如来所以出兴于世为什么呢?善导大师讲的很绝对,“唯说”,只是说弥陀本愿之海。实际上,中国很多大德都是禅宗开悟,但不能像日本大德说话这么大畅本怀,没有什么委屈。他是遵善导,一直是相承的,一代一代老有人。《甄解》就赞叹善导这个话:“此今家独步妙释,他人所未谈也。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则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为光阐道教,其义明矣。”今家,就是日本人称善导大师的亲切称呼。日德说这是善导大师“独步妙释”,只有顶门具眼、古今独步的善导大师才能有这样穷尽理体、究竟方便的微妙开示。独步就是最高的,别人谈不到这里。“顺此祖释,以弥陀本愿为真实利”。所以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就是转达弥陀的本愿,教化众生。也就可以八万四千法门作为光阐道教。又《甄解》:“真实之利者,指此名号即是佛智也。”就是教导众生入弥陀大誓愿海,第十八大愿,只要持名“十念必生”。至心地念十句必定往生。《甄解》说:“今真实者,佛智名号。善导所谓法藏因中所成的真实,故言本愿真实,开之则真实五愿,合之一句名号,故知此真实通教行信证。应知‘之利’者,名号之大利。其大利之所究竟,即无上涅槃妙果。”“真实”者,就是佛智慧的名号。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在因地中法藏就是阿弥陀佛,当时是国王出家了,法名叫做法藏,在这个时候发了四十八愿,就是法藏在因地中所成的真实。这个所成的真实展开了就是四十八愿里头的五愿(包括第十八愿),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所以我们常说,“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一乘大愿之海(一切众生都成佛,就称为一乘)、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因中所成就的真实之际,开演了这个真实之利,就有这个真实的五愿,把它合起来就是一句名号。这个真实,贯通于“教行信证”。立这个教、修行、所信、所证。所谓“真实之利”就是名号的大利。大利的彻底圆满,就是无上的涅槃妙果。因为这一句名号的究竟之利,就是无上的涅槃妙果。蕅益大师说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佛把自己所证的真实法全部授给众生,只是为了众生得到真实之利,因为只有这一法才是最真实。

《甄解》又说:“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故以世法望小乘,小乘真而世法假也。以小乘望权大乘,权大乘真而小乘假也。以权大望实大,实大真而权大假也。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真而《法华》《华严》假也。何以故?《法华》《华严》以往生为经益,彼犹不出十九愿故。以十九愿望二十愿,二十愿真而十九愿假也。以二十愿望十八愿,二十假而第十八真也,今真实中之真实,圆顿中之圆顿也。”真实之利对权假方便。一个是真实之利,一个是权假之说。所以后来到了佛说《法华》,就告诉阿罗汉这是化城,暂时让你们在这儿歇一歇,实际是不存在的,你们都要成佛,这是权假。真实之利和权假是相对的、不一样的。所以从世间法看小乘,世间法就是假,你得了诺贝尔奖金,一天到了八宝山,那都是假,什么也带不去。所以小乘法,证阿罗汉是真实。以小乘来望权教的大乘,就是世度菩萨,要入世去度众生。好像舍利佛的前生,到处去修菩萨六度,后来人家跟他化眼睛,他退心了,这是世度菩萨。那权大乘是真,小乘是假。佛说阿罗汉是焦芽败种,没有利他的心,权大乘肯利他。以权大乘望实大乘(《华严》《法华》),小始终顿圆,以始教、终教望圆顿教来说,始教、终教就是假。终教——《大乘起信论》,人人可以成佛,人人都有如来藏,但必须三大阿僧祗劫。因为他的根器只能听这个,就是这样,等佛说《法华》还有五千人退席,听不下去,不能勉强。《法华》刹那间龙女就成佛。那实教大乘是真,权大乘是假。以《华严》、《法华》等实大乘,望弥陀十九愿,十九愿指的《魏译》本说:“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十九真而《法华》《华严》是假。以十九愿望二十愿,《魏译》本说:“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那十九愿假,二十愿是真。以二十愿跟十八愿比,十念必生,二十愿又假,十八愿才真。弥陀大愿以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为核心,所以这一愿是一切真实里面的真实,圆顿中的圆顿,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因为这一句阿弥陀佛,是法藏比丘证到圆满大涅槃之后才出来的,所以这一句名号是佛的万德之所成,这是佛的果觉。因此念佛就是果觉因心,以念佛来庄严自己因地的心,所以是真实之利,最直截了当。

《法华》《华严》中国宗一直认为是登峰造极的,日本人说它是权假,独赞《无量寿经》。《甄解》对于以上的比较有个解释:这是从利益上来比较,说《法华》《华严》都是假,只有《无量寿经》是真。因为《法华》《华严》说有疾速成佛的法,《法华》只是一个龙女而不是大众,但众生根器不够,所以很难看到现生立即解脱的人,成为别时意趣。闻法之后在另外一个时间所达到的境界。法之本体并不须要等待,但是人的根器不一样,所以读了《法华》《华严》,还是要再来再来,要等待时间,人机劣故。现在《无量寿经》只要相信不疑(这一点很难,此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能信应当很重视),十个人就十个人往生。目前佛教还是一种衰微的情况,可现在还是往生者不断,十即十生。而且往生就不退,一直到成佛。所以为什么说《无量寿经》重要?当法都灭了,一切经都没有了,最后剩下《无量寿经》。到了最后众生为什么还有智慧能够来研究《无量寿经》呢?《法灭尽经》就预先给讲了:油灯要灭的时候,放光胜于以前,众生所谓回光返照,整个佛教的回光返照,也就最后这一百年的因缘,到法将灭的时候,这时众生有智慧可以接受《无量寿经》,所以到最后《无量寿经》还可以度众生,这之后就剩一句佛号了,这个时候会念阿弥陀佛就是法师、就是金刚阿阇黎。而且十地菩萨不离念佛,佛佛还相念,所以凡圣齐等。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齐诸圣于片言。”这一句名号大家就相等了,凡也念,圣也念;没有开悟,开悟之后还是得念。开悟不求往生,恐怕老兄欠悟在。憨山大师《憨山梦游集》说,开悟之后人都持咒,不肯说,说怕大家执着。因此持名法门独具真实之利,万修万人去。

这是我做的一点解释。本经能够给众生真实之利的原因,就是因为净土法门是从“真实之际”所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就是无为法身、诸法实相的究竟处。本经有三个真实,阿弥陀佛就住真实慧,勇猛精进,一志(一心)庄严净土。所以极乐妙土,就是从真实之际所开演;弥陀住真实慧而庄严这个国土。《往生论》说:“三种(指佛土、佛、菩萨)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者,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谓真实之际、无为的法身,所流现出极乐国土的三种庄严。《弥陀要解》说,净宗“能说所说、能度所度、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所以净土法门,你能说的这个法及所说的内容,你在这儿度化大家及你所度的,你能够信和你所信的内容,以及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能赞所赞,都是实相“正印”所印出来的。

正印的“印”字应重视,印是印章、印鉴,古代公文必须有主管的大印才能生效;近代银行的提款单,个人印鉴必须相符才能领款。可见印是印证。并且盖印不同于书写,字是一个一个、一笔一笔、有前有后地写出来的;盖印就不同了,印上的全部文字同时显现。一时顿成,一成一切成,完全表示圆顿之法。现所说一切都是从实相这个图章所印出来的,那么所显现的必然各个都是实相。于是能说所说——能说的人,所说的内容;能听所听——能听的人,所听的内容;以及能发愿往生的人,同所愿往生的国土;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号,这一切一切都是实相正印。

所以“首楞严”的涵义是一切事究竟坚固。一切事为什么能究竟坚固?就因为没有一样不是实相,没有一样不是法身,本来没有一切分别。密宗称为大圆满,大圆满中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大圆满,一句佛号就是大圆满,就是实相。所以密宗说“声字皆实相”。耳之所闻是声,目之所见是色,这不都是六尘吗?可是禅宗三祖《信心铭》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所以开口便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试问一切都是实相,阁下怎么拣择?所以能修的人、所修的法都是实相,所念的咒字、所观的字种也都是实相。可见入到净土法门,就是入了实相,这就是真实之利。

“难值难见如优昙花希有出现”。“值”是会遇;不难遇难相见。“优昙花”希有出现很像无花果叶子像梨果有拳头那么大不开花就结果也有时开花但很难碰见。《涅槃经》说:“有尊树王名优昙钵有实无花(只有果实没有花)。若金花生者世乃有佛(如果开了金花那就会有佛出世)。”优昙花很难得出现谁说看见无花果开花了那是很奇怪的事情。《出曜经》:“数千万劫时时乃出。群生见华谓曰如来将出。”这个花多少劫才开一次花群生看见花就说有佛要出世了那可是极大的祥瑞。所以佛就打譬喻佛的难遇难见就像优昙花是“希有出现”。在无佛之世只结果不开花。今因阿难之问开世尊之本怀,显弥陀之宏愿乃将此真实之法和盘托出普利群生故赞阿难曰:“汝今所问多所饶益”。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阿难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佛唤阿难,并说:你要晓得,如来的正觉智慧是难以测量,一切通达,没有障碍。“正觉”,《净影疏》说:“如来正觉,总举佛智。”此智妙绝,不是凡情所能称量测度。《甄解》说:“如来正觉者,乘弥陀一如来成正觉故。此应身即本地身也。其智难量。……念佛三昧为所住。住此发胜妙智故。”大家在法会上所见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应化身。报身佛,只有菩萨境界的人才能看得见,太微妙、太广大。例如上北海塔,就知道一看是个圆的,是谁给你画了一个圆圈?是你眼睛的视力画的,因为你的视力只能达到这儿。所以以视力为半径,就看是一个圆的,再远还有你看不见了。如果以这种视力看佛的报身,你连一根汗毛也看不着,那个微妙也非你所能见。法身更是一样。《甄解》说:应身佛即是本地身,也就是法身佛。因为佛从法身流出报身,从报身流出化身,其本源就是法身。智慧和法身是一体的。所以今天说法之释迦牟尼即是毗卢遮那法身佛,与弥陀同一法身,也如弥陀常住于念佛三昧。念佛三昧能发极胜妙的智慧,所以说“其智难量”。因此,非地上菩萨及等觉诸大士(等觉离佛只差一个位子)所能称量测度的。由于这个胜妙真智照了真如,穷尽法界,故能通达一切法,无有障碍。

“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念顷”就是一刹那,是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的时间。这么一点时间能够住无量亿劫(我们说这部经就是中本《华严》),所以就能打破时间,就显在《华严》的十玄里头。“劫”是多长的时间?每边四十里的大石头,天人几百年才下来一次,用身上披的轻纱在石头上轻轻一拂,把这个石头磨光了,这是一劫。现在是无量亿劫,是极长的时间,释迦牟尼佛在刹那一念之间,就住这么长的劫,“身及诸根”,身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都没有增减,没有变化。在一念之间就住了这么长的劫,住这么长的劫只是在一念,正是《华严》里头的十世隔法异成门。晋译《华严》说:“知无量劫是一念,知一念即无量劫。”延促同时,打破了世间的时间概念(近代物理学认为空间、时间、物质都是人类的错觉,也突破了旧时间概念)。一念和无量劫平等平等,所以就超思量了。譬如做梦,做了一个很长的梦,醒了之后说梦事其实就一会儿,所以黄粱梦熟,做了宰相,后来又被人杀了,再叫他起来那已经遇难了,这一生的经过,结果就是煮了一顿小米饭的时间。这种事情很多,梦中就可以体会这个,很短的时间可以变得很长。实际上咱们现在就是在做梦,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咱们没醒,梦醒了就好了。

“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定”是禅定;“慧”是智慧;“究”是究竟;“畅”是畅通;“无极”是没有极限,不能穷尽。此处单独提出“定慧”,因为六度万行之中,这两门最为殊胜,如车之两轮,似鸟之双翼。永明大师:“定为将,慧为相,能弼(辅助)心王成无上,永作群生证道门,即是古佛菩提样。”又说:“定慧全功不暂忘,一念顿归真觉地。”如来定慧究竟通畅,无以复加,只因“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离开烦恼的束缚,通达诸法,没有阻碍,叫做“自在”。在《华严经》有十个自在:⑴命自在。就长寿住世没有障碍。⑵心自在。有智慧调服自心入种种三昧,没有障碍。⑶资具自在。可以出现无量的珍宝来庄严世界。⑷业自在。菩萨能随种种业,示现受种种果报。⑸受生自在。随其心念示现受生。⑹解自在。胜解成就(殊胜的信解行证的解),能够示现种种的身相,演说妙法。⑺愿自在。菩萨可以随愿在一切国土示现成佛。⑻神力自在。神通威力,广大难量,随意变化。⑼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之中演说无边法门。⑽智自在。智慧具足,能在一念之中显现如来的十力无畏,成等正觉。以上十种自在,第十种自在是根本,是究竟。这十种自在都已经圆摄在里头,就如《法华经》所说:“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这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说,佛就是真实。这是最胜自在。由于最胜自在,所以如来定慧究畅无极,在一切法中都得到最胜自在。“阿难谛听”,阿难你好好听。“善思念之”,要深入善巧去思念。“吾当为汝分别解说”。

别序又叫做发起序,发起本经的正文。序主要是为了证信,前两品六成就是证信,在发起序里又有五番证信。第一、放光现瑞,前所未有。第二、阿难就知必因佛佛相念。阿难请问有两个涵义:⑴阿难见佛放希有之光,必是住奇特之法,导师之行,最胜之道。而且知道这个道、这个法就是“佛佛相念”。⑵阿难能问这种妙义,就表示阿难也是德遵普贤、从果向因的大菩萨,这不是凡小所能问得到的。会中菩萨无量无边,而且有二万的四众弟子,都来敬听净土法门,佛来演说圆音,今正是时,大家欢喜,都很契机。第三、佛赞叹说当来一切含灵皆以汝问而得度脱。第四、佛告诉阿难,佛之所以出兴于世,就是为了给众生真实之利,真实之利就是下面要说的弥陀愿海、弥陀名号、念佛往生。第五、宣说佛的定慧究畅无极,一刹那与无量劫平等,于一切法最胜自在。以上是五番证信,因为净宗妙法与如来圣智都不是等觉菩萨所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竟。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真实功德,都不是凡夫所能梦见,所以佛只有宣说自身不可思议的定慧妙用,劝后世学人对佛所说的微妙信愿持名法门,虽不能解,但应当仰信,欢喜尊重,依教奉行。久久修习,就会一天比一天明白。

序分中介绍了真实之际与真实之利,这和莲池大师《弥陀疏钞》开头的两段话一致。《弥陀疏钞》: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所以我们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究竟之处,就是自性,就是这个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大哉真体。这正是本经真实之际。⑵本来是没有浊、没有清,没有背、没有向,但是众生已经浊了、背了,背觉合尘,所以澄一澄。“澄浊而清”,把浊的东西澄清了;“返背为向”,把背觉变成向觉。“越三祗于一念”,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才能成佛,这是终教所坚持的,但是一念可以超过,一句名号可以成就无上果觉,并且“齐诸圣于片言”,文殊、普贤、观音、势至这些圣人,所谓片言,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平等。“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是一部经,有称《阿弥陀经》为小本,《无量寿经》为大本;有称《阿弥陀经》为小经,《无量寿经》为大经。所以《阿弥陀经》的宗是“信愿持名”,《无量寿经》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信愿,也就是发菩提心更简明根本的内容,持名与一向专念一致。“如是妙法,三辈齐收”,上辈、中辈、下辈。“遂令凡夫”,甚至于下劣的凡夫,“顿同补处”。顿然间同于补处菩萨,一往生就再无退转。所以“大哉妙用,不可思议”,即真实之际本体所产生,能够发挥的妙用,也就是说这个妙用就在于持名念佛。刹那一念的功效,可比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一句佛号顿然位齐观音、势至诸大菩萨。大哉不可思议的妙用,正显众生所得的真实之利。两经同一旨。这样的妙用,在一念之间超越了三大阿僧祗劫。你念一句佛号,无有杂染,你就跟诸圣平等。这就是诸佛出世惠以众生的真实之利,我们幸而得闻,这实在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也”!

法藏因地第四

从经中第四品至第十品,详陈弥陀因地,见佛闻法,初发大心,五劫精勤,结得大愿。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三根普被,万类齐收,积功累德,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妙土。于无量劫,积植德行,所发誓愿圆满成就。如是内容,净土三经,唯此独备,故称本经为净土第一经也。

经之正宗分,如人之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正宗分很重要。本经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为正宗分。弥陀因行,法藏大愿,极乐依正庄严,三辈往生正因,极乐菩萨修持,边地疑城生因,娑婆秽土恶苦,极乐显现证信等,皆摄于此。故不但为全经之主体,实亦为一部净宗妙法之纲宗也。

本经于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之因地修行、殊胜誓愿等等无边妙法行,陈述详尽,广于余经,所含内容,即弥陀因地发愿,与大愿圆满之经过。经中首云,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此表过去之时极为久远。此时弥陀为世饶王,遇佛出家学道,法名法藏,发起宏深誓愿,故知弥陀因地发心修行,为时实难称计。但更应知弥陀发愿之时,已非凡夫,古德多称此时已是地上菩萨,如是则弥陀最初发心之时,更远于此也。是故净宗学人于此应生净信,弥感佛恩。盖此极乐依正及持名妙法,乃弥陀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劫,精勤修习之妙果。今则以此果觉,作我因心,此恩此德,匪言可喻。再者弥陀因地久证法身,故此一乘愿王、六字洪名、极乐依正种种庄严,甚至一毛一尘,无非弥陀无为法身、真实智慧之所流现。一一皆超情离见,一一皆是实相正印之所印,一一皆是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一一皆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故此法门,不可思议。

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在世教授四十二劫,时为诸天,及世人民,说经讲道。

“佛告阿难”,世尊开始回答阿难的提问。“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无央数”者,就是无尽数,上面又加上无量不可思议,那更是说不清那么多的过去劫中。有个佛出世,名字叫做“世间自在王如来”。佛是通号,世间自在王是别号,古佛独有的号。世间自在者,常在世间而不为世间所拘碍。如“佛照世间相,常住自寂灭”,是世间自在之义。又《甄解》说:“以世间配般若,自在即解脱义,王是法身。三一相即,不纵不横,名世自在王。”《甄解》用涅槃三德解释佛名:“世间”,有智慧才能通达世间,这是般若德。“自在”,烦恼束缚就不自在,自在就得到解脱,这是解脱德。“王”,代表法身德,一切皆从法身所流现,又一一还归于法身。世自在王圆摄三德,所以就是“三一相即”,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涅槃三德如“∴”字三点,不纵不横,表涅槃真身,常乐我净之无上妙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