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七讲(之二)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七讲 无量寿经宗要(之二)

 

有的时候这种法运到某一个时候,某一方面的经典他就特别应运而生了。因为法运的关系,这个时候这个善本出现了。所以有时往往后人的因缘比古人强的地方也有,像智者大师听说有《楞严经》,他成天向西顶礼,希望能读到《楞严经》,但他一辈子没能看见。他是隋朝人,(而这部经)唐朝才来,武则天的时候才来。好困难哪,是搁在肉里头,回来之后动手术,从肉里头把经拿出来。今天我们读《楞严经》,读得很方便,不知道来之不易!所以有时候后人的福报就有些胜于古人的地方。今天这《无量寿经》善本的出现,确确实实是我们当代人一种很殊胜的因缘。因此净土法门是个殊胜的法门,净土宗经典,第一部经是《无量寿经》,但《无量寿经》由于翻译的缘故,中国过去缺乏善本,而现在出现了善本,这个事情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到今后众生得度的一件大事。我们谈到《无量寿经》,当然就要谈这个善本了,所以我的批注也就根据这个善本。

我们要研究这个经,首先应当要研究经的玄义,而不是一来就看这经的正文。真要深入研究,就要研究这个经有几重玄义。天台就分为五重玄义:

第一,这部经是什么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

(第二,)这个经以什么为体。我们知道谈实相的才是了义教,不谈实相的不是了义教。它这是以什么为体,它这里是不是谈的是实相,是不是以实相为体。《阿弥陀经》,蕅益大师不就说了吗,它的体就是实相。这知道了名,知道了体之后,就应该知道宗。

(第三,)这个经的宗是什么。宗就是重要的意思,所以什么什么宗,就是他所遵崇的,也就是说什么宗旨。这个宗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说,宗他就是修行的要径,这是根据蕅益大师的话。修行你怎么走啊,你什么路啊?宗就告诉你修行的路,是会体的机枢。你不是要体会这个本体吗,经就给你宣说本体。你怎么能契会这个本体,这是关键,而且是万行的纲领,六度万行种种善行它有一个总纲。所以一个经的宗有三方面的意思:是修行的要径,重要的途径;是契会本体,契会实相,契会真如的关键;是六度万行的纲领。因此我们要知道宗的重要性。

第四,是力用,它有什么作用。

第五,它属于哪一教。

在《净土资粮》里头我也就单谈了《阿弥陀经》的宗。《净土资粮》现在已经三版了,去年印了一万五,已经都分配完了,今年我里头改了一改,又印了两万。《阿弥陀经》的宗是信愿持名。《阿弥陀经》称为小经,《无量寿经》称为大经。大经以什么为宗呢?大经就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大经、小经其实是一部经,有的古德称为大本、小本。《阿弥陀经》叫小本,或叫小经;《无量寿经》叫大本,或叫大经,说明这是一种经。跟《华严经》说起来,《华严》就是大经;《无量寿经》就是中经;《阿弥陀经》就是小经,属于《华严》的同类。

既然如此,这部经的宗旨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那我们首先就要说明一下什么是菩提心,底下就要说为什么须要发菩提心。菩提可以翻译为道,那菩提心就是道心,也可以说是正觉,就是佛。这个事情是因果关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菩提就得菩提。佛法是心地法门,不是别的,完全是你心地上的事情,你发了菩提心,必定成就菩提的果,所以这菩提心就是如此。通俗说来,菩提心是什么心呢?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三种圆融一致的心。这三种不是一个拼盘,一会儿这,一会儿那,根本它就是一体的,一之中你可以分说它有三,而三即是一。深入一点说呢,《往生要集》里头讲了什么是菩提心。底下详细一点,我们看朝鲜大德对这个的解释,他把菩提心分成两种:一种叫做「随事发心」,一种叫做「顺理发心」,顺这个实际的理体发心。这两种发心正好跟密教相合:这个「随事发心」,密教称为「行愿菩提心」,就发的是广度众生种种的大愿,是随着事而发的心,叫做「行愿菩提心」。第二种「顺理发心」,密宗就称为「第一义谛菩提心」或「胜义谛菩提心」。名词不一样,但实质上显密圆融起来,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我两方面都研究,发现了密宗有好多不好懂的事情,都能从咱们这个显教的大乘经典里找着根据,就是当时没有随时记下来。

海东元晓师《宗要》:言随事者。烦恼无数。愿悉断之。善法无量。愿悉修之。众生无边。愿悉度之。于此三事。决定期愿。初是如来断德正因。次是如来智德正因。第三心者。恩德正因。三德合为无上菩提之果。即是三心。总为无上菩提之因。因果虽异。广长量齐。等无所遗。无不苞故。如经言。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前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礼初发心。此心果报虽是菩提。而其华报。在于净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广大无边。长远无限。故能感得广大无际依报净土。长远无量正报寿命。除菩提心。无能当彼。 

 

「随事(发心)」,就是烦恼无边悉愿断之,无边的烦恼都要断;善法无量我悉愿意学;众生无边我都愿意度。这样的发心都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无上菩提的因。这个因果是不可思议的,所以经上说:「发心毕竟二无别,」初发心跟那个毕竟成佛,这两个本来无分别,一切平等。虽然一切平等,「如是二心先心难。」但这两个心里头,你最后成佛的那个心跟最初发心的那个心,这两个心,先的那个心难哪。为什么?因为众生都在迷惑颠倒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能起了一念清净的正信,是极不容易啊,所以「如是二心先心难。」「自未得度先度他,」不是为了救自己,「是故我礼初发心。」所以我要顶礼初发心。所以咱们大家不要轻视自己,真正发了这个心,我们就叫他初发心菩萨,就称菩萨。你要学般若,就称为学般若菩萨。你应受顶礼,这顶礼的人,都是菩萨来给你顶礼。真实如是。这心的果报当然是成佛,种菩提得菩提,但花报是生净土,先生净土然后成佛。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菩提心的心量是广大无边、长远无际,所以能够感到广大无边、长远无际的这个净土、长远无量的这个寿命。这样的一个果报,除开菩提心,没有别的能当得起的。这是随事发菩提心的心相,也就是我们的四弘誓愿,密宗叫「行愿菩提心」,这是一个还是比较容易发得起来的,头一种。

海东元晓师《宗要》:所言顺理而发心者。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而不拨无可断可修。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乃至广说故。如是发心。不可思议。是明顺理心相也。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乃能得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 

 

第二种的「顺理发心」,就是信解「诸法皆如幻梦」,也就是《金刚经》的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你要真发心之后,就真正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就不会对一切事情那么执着、那么认真了。我常常给大家比方,见到这一切的功名富贵、一切一切的妻儿子女只是个肥皂泡。这个体会有深有浅,大家听到是个肥皂泡,因为它是要灭掉的,所以就说不可贵了,而不知道它没有灭的时候,就是虚妄的,那个球没有一个球啊,就它存在的时候就是虚妄的,当体就是虚妄的。不是等过去它没有了,才证明它是虚妄的,这一切都如梦幻。「诸法」,不光是世间的这些事情,这个法包括出世间的这些事情。有人入了定了,得了些境界了,出现了些奇异功能了,就自己很觉得得了点真实受用了,这个可就耽误大事了。皆如梦幻哪,这都在法之中。

「非有非无」,大家总是想,要嘛就是有,要嘛就是无;要有就不能是无,无就不能是有,这种形式逻辑它不能辩证,只有当它离开了有无。佛法难懂就在这儿,它离开了有无。经上一说无,大家就以为什么都没有,压根儿就没有,色即是空,那现在摆的这些东西怎么不空呢?经上的意思是有无都离开了,非有非无,是「离言绝虑」的。离开了言语,言语表达不出来的。就电视来说,它是把一个景像分成很多很多小格,送到你这儿来,你自个儿的机器又把它拼成一块儿,整个这幅图像是没法子给你送过来的。世间的东西还没法这么给你送,这殊胜的佛法能够用言语整个给你摆出来?这不可能的。也等于给你分成了一个小格一个小格,你自己能把它还原,通过你的同步。所以为什么开悟?开悟了你跟佛这个同步了,这零零碎碎的小格到你这儿来成了图像了。

「绝虑」,不是思虑所能达到的。在那儿研究,就是用脑袋想,那是意识,意识是分别识,都是错误。我们要修法,就是要成就,就是要转识,把这个识转成智慧才成就。现在都是在这意识之中,所以《四十二章经》说:「慎勿信汝意,」千万不要信你那个思想,这一点很重要,「汝意不可信。」它是离言绝虑的东西,非思虑所能及呀。

「依此信解」,从这个地方信,从这个地方理解,「发广大心。」不见有烦恼可断,不见有善法可修,善法同烦恼都平等,然而它不是没有可修、可断。虽然知道要度无量无边的有情,它也没有谁是能度、谁是所度,它能随顺于空、无相、随顺于无愿,就好像经里说的:「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么这么说这个发心就不可思议,这就是顺理发菩提心的心相,也就是《金刚经》的境界。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上头说发头一种心的,有时候会退。「不定性人,亦得能发,」没有定性的,还没准的,忽升忽降的,这样的人也能发得起来。而「顺理发心」就没有退转,是菩萨性的人才能发起,已经决定是修大乘心性,菩萨为性,这个发心功德无边哪。所以什么是菩提心,我们按元晓大师,唐朝高丽国的大德,他作了好几本书,我们就给大家做个介绍。那么发了这个心有多大的殊胜呢,他底下有两句话,大家可以看看:「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一个人发了心了,诸佛拿多少劫来给你讲说他的功德,也说不完。所以这个发菩提心的重要就是如此。再有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说:「此菩提心,诸善中王。」一切善,我们常说「善男子、善女人」,都要善,什么是善中之王?发菩提心就是善中之王。

《无量寿经起信论》: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纔发此心。已成佛道。 

 

彭二林的《无量寿经起信论》说:「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诸佛都以菩提心为本。是众生的慧命。你发了菩提心,你就有了智慧的生命。咱们知道有个寿命,你还不知道自个儿,你真正修持,你发心之后,就有了慧命。「纔发此心。已成佛道。」就经上说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以咱们这个圆教是个最圆顿的教,不立阶梯,直下成佛。发了这个心,已成佛道。《无量寿经》里头的三辈往生,不论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