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六讲(之三)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六讲 阿弥陀佛核心五愿(之三) 


【我作佛时。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寿命亦皆无量。】   十五、寿命无量愿.


第三是寿命无量。「我作佛时。寿命无量.」这个佛跟释迦牟尼佛不一样,这个佛不涅,寿命无量。「国中声闻天人无数.」国中有无数的声闻,已经断了见思惑,到极乐世界称为声闻,不是真的声闻。真的声闻只是发了小乘心,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往生论注》正要印,将来大家看了就知道了,他说「小乘种不生」,小乘的种性生不了,所以(极乐世界)都是大乘。声闻就是断了见思惑的水平,天人也不是天,所谓天人者也就指的是凡人,就生到极乐世界,我们这样的人就叫天人。「无数」,那数不清了,电子计算器也数不过来。这些人怎么样呢?「寿命亦皆无量。」每个人生了之后,他的寿命跟佛一样,也是无量。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佛的寿命无量,我们所依止的就老有了。现在我们只愿意如有佛在世多好啊,而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末法,像法都不是了,将来法还得灭呢,而极乐世界永远是正法,佛老在世,所以第一个是佛(寿)无量,更要紧的呢,是人民寿命无量。我这里头引证了很多日本大德的话,日本现在有五千万人信净土宗。为什么能有现在这个局面?他过去有很多大德都研究《无量寿经》,所以要作《无量寿经》的批注,就要从日本人那儿多找一些证明,也是人民外交嘛,是不是啊?我们引证一些日本人的书籍来做证明,共同来弘扬净土。他总共有一亿多人,就有五千万人信净土宗,不简单。他(日本澄宪)说是:人民寿命无量,是净土第一德。第一种德,这个德是第一了。你去了之后,寿命无量,就没有什么叫做还在那儿死,只有证大涅,就没有死了,就是寿命第一德。他说是:修行佛道者,就是死魔讨厌,生死间隔,是退缘的根本。今生很好,但来生,那个三车和尚的例子多清楚。

三车和尚跟玄奘约好了出家的,等他当了富贵人家去之后,他不干了,他让皇帝下命令逼着他出家。出家了之后,他还跟玄奘提条件说:「皇上有圣旨我不能不出家,可是你能允许我吗?我要离开了我这些女人,离开我的厨房,我是天天燕窝、鱼翅,我就不能活。你让我能吃这些东西,还带着我这些女的吗?」你看看他,他不都退了吗?他一转世,他以前就是要跟玄奘学,(玄奘)说:「你到皇宫城里等我。」他全忘了。玄奘就答应了他:「好,你就这么来。」所以称为「三车和尚」,一车是厨房、一车是妇女,再一车是经书。后来他碰见了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教化他:「你这不大象样哪。」他那两车才不要了。中间还经过了这个挫折。他已经得到很大的定了,很有定力了,他能自在的转世,来生还如此,所以一般这个退缘,有的人说:「我今生是修来生。」但来生你很不保险哪。大家都想想文化大革命,有时候问你好些问题,你全忘了。这个事什么什么的,现在叫你证明,你全忘了。这一辈子的事你还记不清楚,连自个儿的事我也都忘了,你还想在下辈子能记得这辈子的想法?很困难。这退缘根本。

你现在到了极乐世界,如果又见佛、又闻法、又有圣众、又有善友、又快乐、又没有众苦,得的很多,如果你寿命很短促,那就好像一个玉的杯子没有底儿。往生极乐世界,也见佛、也闻法、也种种的殊胜,就是你得死,就好像一个杯子没有底儿。没有底的杯子有什么用啊,因此有了底了,寿命无量了,是净土的第一德。所以寿命无量,我们就一定成就了。一个是没有退缘,没有什么为了生活,为了什么问题使你退,而是处处都叫你精进。而且是佛的寿命无量,你自个儿的寿命也无量,结果是什么呢,只有自个儿成佛嘛。没有退缘,只是叫你进步,佛的寿命也无量,老有,你自个儿也老活着,这总有一天成佛嘛,不成佛不可能。他这个愿都是相配的。这是第三条了,寿命无量。底下一条就是第十七愿。

【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诸佛。若不共称叹我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取正觉。】   十七、诸佛称叹愿.

 

十方佛赞。十方世界无量剎中,无数的佛,「若不共称叹我名.」不都在那称叹阿弥陀佛的名号,不说我功德国土之善者.不称赞阿弥陀佛的功德,不称赞阿弥陀佛的国土,如果十方佛国的佛不这么办的话,我就不成佛了。也就是说我要成佛的话,十方一切佛都一定会在那称赞阿弥陀佛,称赞极乐世界,称赞功德庄严,所以要十方赞叹。日本的望西说:「六八愿中」,「六八愿」就是四十八愿,「此愿至要。」这个愿最重要。为什么说这个愿最重要?要是没有这个愿,我们今儿个就不知道。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愿,所以释迦牟尼佛讲《阿弥陀经》、讲《无量寿经》了嘛,不然十万亿国土的事情,我们怎么能知道,阿罗汉也不可能知道,只有佛说。佛之为什么会说,就是因为法藏当年发了这个愿。所以《阿弥陀经》也说,六方佛都赞,都于他的国土出广长舌相,说诚实言,赞叹这个极乐世界,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赞叹释迦牟尼佛。说的是六方佛赞,其实是十方佛赞,这是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时候简化了一点。玄奘大师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里头是十方。六方跟十方都一样,也都包括了,大家都知道这个意思了,不过就是佛号更多一些,都在称赞,这就是由于第十七愿。我们之所以能得闻这个净土法门,今天我们能够知道这个《无量寿经》,就是这个愿的效果。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上一次说,再次说,多次说这个《无量寿经》。是千经万论共指,有一些经我们还很生,也都提到阿弥陀佛。

《会疏》:称我名者,此有三义:(一)诸佛称扬彼佛德号。(二)诸佛咨嗟称名之人。如彼小经,诚证护念称名之人。(三)诸佛亦咨嗟,亦自称彼佛名。 

 

再有就是这「称叹我名」,日本的《会疏》,一本《无量寿经》的根本著作,他说称我名者有三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十方的诸佛各个都在称赞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万德庄严。第二个意思是十方的佛也称赞念佛的人,就连咱们也是被称赞的。就是不容易,大家要知道。咱们现在十亿人口,信佛的人有多少?而肯信净土法门的人又有多少?信了净土法门,而真正落实的(有多少)?你说是信净土,他是有名无实,不怎么持名嘛,真正在那持名的人有多少?你真正地持名,十方佛就赞叹你,十方共赞,十方都护持你,都共同护念,十方诸佛都护念你,不但阿弥陀佛护念,释迦牟尼佛也护念。第三,这个意思很有意思。就是十方诸佛称赞我佛名,十方诸佛也在那念阿弥陀佛,也在那持名,所以十方是称赞。这三个意思很好,所以是称叹佛名。

为什么要十方都称叹呢?就是要十方的众生都能得度。而且这里头我们也看出佛之大公,各个佛都是在赞叹阿弥陀佛,劝他那儿的众生你们到阿弥陀佛那儿去。这就跟其他的教不一样,别的教就「你别的地方不要去,你到我这儿来,那都不好,就我这儿好。」那就是众生嘛,佛就不是这样的说法。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国土,释迦牟尼佛说:「你们都好好的跟我待着,当我的教徒,老老实实地给我磕头、礼拜、烧香。」不是这样吧,他是说:「你们到极乐世界那儿去。」从这儿也看到了,而且十方诸佛都是共同的。这一点也就是说我们对于净土宗,不管信不信,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对待。我们不能和这个经论的东西不一致,经典很多,我们信这本经没有信那本经,这都是可以,但是不能去违反。十方佛都在赞叹净土法门,我不信净土,我信禅宗,可以;信密宗,可以。真正要信了我们红教,那你就得要信净土,这是红教的特殊。但你不能够轻视,甚至于跟这个经的意思不合,违反佛的意旨,这就不如法。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十念必生愿.

 

那么到了最后这条愿,就是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十方的众生听到了阿弥陀佛这一句名号,「至心信乐」以至诚的心在那相信,在那乐,欢喜,「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他所做的一切善根,都是一心的,很纯的心,相续地在那回向,愿意生到极乐世界,「乃至十念.」乃至你只是念了十句南无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如果不能生极乐世界,那法藏就不成佛了。而法藏成了佛了,那就是说能生。但是有个例外,「唯除五逆.诽谤正法。」五逆十恶,「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那就是罪业之果大了。五逆还加上诽谤正法,这就不行。这是这一条文粗的解释。

如果说得再稍微细致一点呢,「至心」,「至」就是最真诚、最真实;「心」,就是咱们的本心,我们心的种种、识。「信」就是真正地相信;「乐」是欢喜。所以「至心信乐」搁在一块,就是拿一个真实的、诚恳的、圆满的心,是一个愿意的、喜欢的、庆幸的心,拿这样的心,来信这个极乐世界,而欢喜愿意去。「所有善根」,「善根」就是身、口、意三业所做的善,这个善是很坚固不可拔。你做了这个善,它就有它的力量,并且又能产生很好的果实。这有两点,你做这一切善的事,这个善就不能动摇了,而且它能出生善果,就像是一个根,有根就不容易动了,有根就能长果子,所以称为「善根」,它也生出别的善来了。所有的善根,就「心心回向」,「心心」就是纯一的心,两个心搁在一起就是非常纯一,没有别的心,也是净念相继,心心相继,一心接一心的这个心。「回向」,「回」是回转;「向」是趋向。像《往生论注》,现在正预备印,这是一个佚书,昙鸾大师作的,中国有一段时间没有了,现在又有了。《往生论注》里头说:「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回向是把自个儿的功德,普施给众生,回向给众生,愿意大家跟我一块儿同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国土。这就叫回向,这就是这儿的意思。拿自个儿的功德,回到众生那儿去,回到极乐世界,和自己一齐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十念」就是念十句阿弥陀佛。《笺注》说,十遍称名叫做十念。日本的望西说,十念就是专称佛名,所谓念的是什么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念完了叫做一念。所以《笺注》和望西的解释都是如此。

大家可能怀疑这样的解释有根据吗,这个我们可以引佛经来证明,这个十念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在宋译本说得很清楚:「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吾名号。」所以他念的就是名字,就念我的名号。《般舟三昧经》说:「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名,」要老念我的名字,「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土。」所以这也是称名。《观经》说:下品在那个时候地狱相现,叫他观想就观不成了,这个时候就叫他「至心,令声不绝,」至心的念佛声音不绝,「具足十念,」十念要念足,「称南无阿弥陀佛。」所以这《观经》里头说得更清楚了,你就是要念十句阿弥陀佛,每一念「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所以从这三个经:《无量寿经》宋译本、《般舟经》、《观经》,都说称佛名字,《观经》更说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十念。所以这个十念解释为完全念佛名号,完全是有根据的。

前头《观经》也是说:「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咱们《无量寿经》也是说「至心信乐」,那我们怎么念才算至心念呢?这里头有个最好的譬喻,这是鸠摩罗什大师打的譬喻,这一点咱们要好好的,细心的参究一下。十念是很容易了,可是上头说要至心,我们怎么念才算是至心念十句呢?鸠摩罗什大师的譬喻说:譬如一个人在旷野里头碰见强盗了,他拿着枪刀要来杀,这个人赶紧跑,看到前头有一条河。如果不过这一条河,脑袋就保不住了。这个时候跑的人心里想什么呢?就想怎么过这个河。我到了江边上我是穿着衣服过呢,还是脱着衣裳过呢?我要穿着衣服,浮水不方便,我要是脱了衣裳,他追上了怎么办?所以这时候这个跑的人心里没有功夫想别的了,就想着要怎么过河:「我是穿着衣服过?脱着衣裳过?怎么过呀?」这时再也不会去想那部彩色电视人家叫我买,我是买不买?

这个例子很简单、很亲切,要能体会这个就够了。我们这个念佛就是这么念,你这个时候没有那些事。这个人后头强盗追来了,我这时候所想的就是如何过河,就这一个问题,我这念佛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没有别的念头,这样念十念,就是十念。这个譬喻很好、很恰当、很生动,实际我们也真是这样,万缘放下,一念单提,到了这时候,万缘都放下了,你就要过河,还想到功名富贵?还想到什么这个那个?还想到谁是在讽刺我、谁要陷害我?什么这些人我是非,什么这些个都没有了,这就万缘放下了。万缘放下就包括一切缘,就好像这个要过河的人,没有别的了,就是要过河。一念单提,这是个比方,咱们现在不是说要过河,不是「我就要生极乐世界,我就要生极乐世界」,不是这个意思,我这一念单提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我们说怎么才能够万缘放下呢?那就须要真正如《金刚经》,看成是梦幻泡影,把这一切放下。不能够只是等到临终的时候,才一切放下,要养之于平时,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时就应当多多的看破,多多的想这个譬喻。很简单,所谓至心的念十句,怎么叫至心?这就是至心,很亲切、很具体。

底下还有两个说是不行的。一个是五逆:杀父、杀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这样的人再加上诽谤正法。单是五逆不诽谤正法,可以往生,这《观经》里有;单是诽谤正法而不五逆,不能往生,这在《往生论注》里头有这话。但是底下我再说一点,就是善导大师的话,这个不同一点,他说五逆十恶加上谤法,如果他在临终之前,真的忏悔了,真的好好念,佛还是摄受。其实这两个也不矛盾。昙鸾大师的话,就是这个人又五逆十恶,还又谤法,在临终的时候,你尽在那谤法,一点儿也不信,还在那反对,你还会忏悔吗?他这是根据事实的情况说,这种人就很难忏悔了。但是善导大师说如果有人真能忏悔的话呢,还行!所以这两个不矛盾,都对。这才知道佛的大慈大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个罪太大了,告诫说你这样就不行了。真的你做了之后,真能改悔,佛还是慈悲救度。这是善导大师的话。

 《甄解》: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谓由此愿故,使众生生无三恶趣之土,不更恶趣。具相好,现神通,而得灭度,入光寿海故。是以此愿,特为最胜矣! 

 

善导大师,日本人尊崇极了,认为阿弥陀佛是净土第一代祖师,善导大师就是第二代,第三代就他们日本人了,他们接过去了,呵呵。善导大师专弘《无量寿经》,而且特别赞成这第十八愿。他说:「一一愿言,引第十八愿。」一切的愿,都是以第十八愿为根本。日本人的《甄解》也说:「四十八愿虽广,悉归第十八愿。由有此愿故,」就是因为有这个愿故,众生才能生到没有三恶趣的国土,才能不再堕入恶趣。你带着罪了,但也不用再到恶趣去了。「具相好,」你就相好,具三十二相,就有种种神通了,就可以一直成佛,而入无量光无量寿的智慧海中。这都是由于什么?就是因为有第十八愿。

丁福保的《笺注》也说:「故知四十八愿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愿,而为本愿中之王也。」为什么念佛能有这么大的功效,这么大的力量?也就是密宗的一句话:名号就是万德所成的。因为万德的成就,才成就了这个名号,所以名号里头就有万德。同时根据密教的道理,也就是大圆满的道理,「声字皆实相」,声音跟字种都是实相。密教里就说,一个咒和种子字你得老记着,至少你记住一样,不能有任何一个时候把它忘掉。这就合了净土法门,我们这一句佛号,只要能念的时候,咱们就应该念,不要把它主动的忘掉。每一句你所念的是佛号,念的也即是万德。你同时具了万德,同时也念的就是实相。

再把蕅益大师的两句话来结束今天了。他《要解》的两句话正好是一副对子,就「从事持达理持,」随时随地老念就是事上持名,从事上持名这儿开始,就可以达到理持,理持就叫一心不乱。不但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一切大智慧都出生了,就叫理持,从事持就达到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就你现在这个凡夫的心,这个凡心,由于你念佛故,你就成佛的心了。所以是最顿、最直捷,没有什么弯曲,也不须经历什么次第,完全是超情离见、殊胜而不可思议的法门。发了这样的大愿,四十八愿,大家还可以继续看书,今天就以这五愿,把我一点体会向大家请教。我正在忙第三种拙著,秋天以后要交稿,所以跟大家来汇报,今天这上半年就圆满了,等秋凉了我们有机会再来向大家请教。今天谢谢大家,就到这儿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