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四讲(之三)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四讲 《大方等如来藏经》举要(之三)

 

我们这一段说明什么呢,说明通过《金刚经》这一种「明自本心」,就知道这个模子中有佛。打开模子见了佛,在咱们这个世界上,六祖就很好的给我们做了一个示范。至于我们呢,这「无住生心」不是一般人的境界,上次就说了。在别教来说,天台宗把这个分为四种,所谓藏、通、别、圆。藏教就是小乘;通是可以不定的;别教是专属于大乘;圆就是无上圆满之教。在别教里头有三贤,十地是圣,这三贤都不能做到「无住生心」。三贤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后来十地,这四十个位次了;再加上等觉、妙觉,这是别教的四十二个位次。别教的地前三贤,无住的时候就不能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必须到了初地菩萨以上,才能实际做到「无住生心」这句话。六祖是特殊根器,一般就是这给我们,我们念了之后,给我们熏习,得到无量的启发。但是我们通过这个,第一步我们当前众生怎么办呢?

笫一个就是要知有,所以这《金刚经破空论》。很多就把《金刚经》看成只是离相、无相、无为,这很容易使人体会到一个空无上去,偏于空。偏于空就是二乘,是阿罗汉所证的偏真,实际应该是中道,不落二边。因此现在我们读了《金刚经》,尤其通过了六祖这个例子,又通过了《如来藏经》,我们要知有,知道我们本心之中有「如来藏」。禅宗最强调这个知有,必须知有始得。知道我们有「如来藏」,我们都有佛性。这个知有,我这儿再打两个比方,一个是古德给的比方,一个是我根据科学,现在东西多了一点了,我们用这些做的譬喻,还从日常大家所接近的科学来打比方。

《心王铭》: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傅大士,在梁武帝的时候,有个大菩萨叫傅大士,现居士身。梁武帝请他讲《金刚经》,他上了座把戒尺一挥,就下座了。他这一挥戒尺,一部《金刚经》就讲完了。他有一个《心王铭》,其中有几句话:「水中盐味。色里胶青。」水里头的咸味;要上颜色就得搁点胶,这颜色画了才能粘,要胶。「决定是有。」这咸味有没有?没有咸味你怎么尝得出来呢。「色里胶青」,咱们不画画,咱们不说,咱们就说这咸味,日常生活大家都熟悉的。「决定是有。」不然你就尝不出来了。白水怎么不咸呢?不见其形啊!咸味是个什么?所以刚才那些个例子,我们很容易打些比方,让你知道是实有。另外我们再把这个补充上决定是有,但是你不可以形相求。所以《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个法身如来,打的一个比方都不能够在各方面都是恰当,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刚才那句告诉你,确实是实有,这就达到一万分了。再把《金刚经》的道理结合进去,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我们把这融会起来,我们就懂得。这个见,不是色见声求,就跟这咸味一样,决定是有这个咸味,不见其形。拿这个咸味比方佛性。「决定是有」,咱们众生决定有佛性,但是你要找,你现在要把他找出来,是个什么,这又是执着了!你用执着的心是找不到的,色见声求是不行的。

这个佛性,我们现在打一个常见的例子。谁都知道指南针,这不是个磁石吗,它跟地球两极相吸,就老指南了。咱们老祖宗发现了这个,这是个大科学的成就。现在也都知道吸铁石能吸针,谁都知道这个事,它能把针吸起来。这吸铁石具有磁性,针也是铁的,它也有磁性。这性质很厉害,现在我们科学的文明,就是利用这个磁性。 你拿一个导电的东西,让它在磁场里头旋转,就是发电机,咱们这就亮了,都是靠发电机。发电机就是一点铜线在磁场里头转,就这么大的作用,电就都来了。开多少工厂,飞机什么什么,都是靠电这一切东西操纵着,它不过就这么点事,靠的是磁场。你要带电的线进到磁场里头,它就会动,就所谓电动机。这个电钻,理发店的吹风机,一按电呼呼地就把头发吹干了。它怎么会动起来呢,就那有个磁场,线一充电,它就有动,叫电动机,可以带动了一些机器,这都是利用磁。你说磁场有磁性,有这么大的作用,到底磁是个什么呀?磁性是个什么呀?不可得。禅宗说见性,我们千万不要有一天觉得看到一个特别的景象,或看见什么光了,这个见是不可以色见声求的,决定是有,但不是色见声求的。这一点在此补充一下。

刚才我们念的《如来藏经》跟咱们净土宗呢?那关系就更密切了。净土宗最关键的两句话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老实说,这两句话大家熟得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但是能不能真的相信就我这个心就是佛呀?倒过来说,有人能信。我是心作佛,这念佛呢,我心在作佛,而这个念佛的心就是佛呀。这就把这句话通过这样,你把它接受下来,直接了当就说「是心是佛」,就不大敢承当。

今天这部《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就是这么说的。就在众生在贪欲、瞋恚、愚痴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如来的身,在跏趺坐,俨然不动。把释迦牟尼佛的这句话,刚才这个开示,咱们结合起来,对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要亲切多了。当然这句话我们要真正能够很深的信入,那就很了不起。但是释迦牟尼佛打了这么些譬喻,每一个譬喻都说得那么清楚,我还没说完哪。当初古佛说这个事情的时候,打譬喻打了五十劫,说这个法五十劫,说了多少的譬喻,就是难信。所以这个「是心是佛」我们也有一些信,今天再加这一句话,就是《如来藏经》释迦牟尼佛的这段开示,把它结合起来,我们总是比以前会多信一点了,要信得深一点了,信一点就是大进步。

大家千万不要以为我能入定了,什么什么了,认为这个是我的进步;或者我能够讲多少多少经了,这都是务外。你真正对如来的真实法,真正的从内心把它接受下来,你坚信不疑,这才是道源功德母,「信为道源功德母。」我们老在信上要加深。入佛宝藏,咱们都是进了宝藏,有没有空返呢?你别空入宝藏呀,咱们今天任何人,我也在内,都别空入宝藏。是进入宝藏,这还不是宝藏嘛。要不空入宝藏,就要有两个条件:

一个是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见哪个是宝,你没去拣破烂。把宝认出来,你就能拿宝。但只是有眼睛还不行,拿要用什么拿,你得有手。什么是手?信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会空入宝山。那才是错过了,如果根本还没有到宝山,空手回来了不足可惜,可你是进到了宝山,却空手回来了。所以「是心是佛」。

《净修捷要》说:「无量光寿是我本觉。」念的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就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无量光就遍满虚空,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无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满虚空,你的本觉。无量寿就是没有穷尽,没有终了。大家都想求长寿,长寿总不过活二百岁,古德有活一千岁的,但究竟是一剎那。无量寿才是无穷尽的。这个「无量寿」也是我们的本心,「无量光寿是我本觉。」遍满虚空,无有穷尽。从空间说,哪儿也找不着边,东也没有边,西也没有边,上也没有边,下也没有边;从时间说,过去、现在、未来都没有边,都不可穷尽。这样一个大觉的性,就是我们的本心,所以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人人都有法身如来,「如来藏」我们已经下了一个定义,是什么意思呢?就众生烦恼之中有如来法身的功德,不是如来报身的功德、如来化身的功德,而是如来法身的功德,所以「是心是佛」。本心就是佛,刚才那个譬喻又来了。

本心是佛,有人就说「行了,我已经行了。」可是你要知道,你是那个带壳的稻子,你是掉在茅坑里没洗的那个金子,你是做佛像,没有打开外头的模子,在脏的模子里头的那个佛像。因此就还须要修嘛。所以天台宗说:「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这个修也就简单了、直捷了,不是从外面去修,就把你心中这个壳,你心中有佛嘛,心中这个佛外头有个壳,咱们说是模子也行,也可以说就是无明那个壳,只要这一分开,所以我们就要修。修有八万四千法门,但一切修行之中,我们开开这个模子见佛,就莫有过于咱们持名这个法门是最妙、最容易、最稳当。因为无量光寿就是你的本觉,你现在念的就是无量光、无量寿,你就是直接地开了这个壳,所以最为直捷了当,因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一念相应一念佛,最直捷、最了当。念佛有四种念佛。这四种念佛跟别的法门比,都是径路,而四种之中,以持名念佛是径路中的径路,因为它最方便、最简单、最直捷、最了当、最现成。人人能念,什么时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就是念你的本觉,念的是阿弥陀佛。

蕅益大师在《阿弥陀经要解》中,讲到信愿持名。信愿持名的这个信是六信。往往我们有很多净土宗的修行人,能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信我念这句佛号能得往生,这是信了他,信了一些事,信了一些因果,但是信自、信理就往往很不够。这部《如来藏经》跟《金刚经》就帮助我们信自,而这个自是平等的,一切众生都具,你也没有什么突出。同时你这个自,就是截流大师说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但现在佛是已经成就了的,我还在迷,我们相差天渊。那底下怎么办呢?念佛嘛,念佛的时候,因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众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感应道交,不相间隔。这个话有时候大家也不大能懂,「啊,我是佛心中的众生?」这个咱们就当然了,我是在佛心里头,佛光普照,照到我嘛。而佛是我心中之佛?这个就现在打个比方:

你只要把头一点,你承认下来,你虽然在烦恼之中,你本来的「如来藏」中的如来,跟释迦牟尼佛所成就的如来,是完全没有分别的。释迦牟尼佛是那边的那盏灯;咱们都是这边的这盏灯,他的灯当然就照到我这儿这个灯,佛光普照嘛。所以我们这些众生就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也就是佛光中的这个灯。而我们的灯也照嘛,也照那边那个灯,所以佛就是我们众生心中的佛,也在我们的心之内。再合起来说,这就重重无尽了。照着我们的这个佛,也就在被照的我的心之内,我的也照到他,相互是这种关系。而且佛这个灯的光和我们这个灯的光怎么分?在这个地方两个灯都照到我的手上,两个灯都有,你怎么分?这光是这边的,那光是那边的,能这么分吗?不可分嘛!成为一体了!所以「心作心是」就是这个道理。你这么念佛的时候,这两个灯就互照。这样去修,就决定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证入无生法忍。晋朝就有这样的人,现代也有人能证入,我看福建那个老修行,能够多少天不饮不食,端坐念佛,见光见佛,正念分明,那要没有达到事一心是很难能做到的,就是因为这个法门如此的殊胜。

最后,我还是把这个净土法门,用两句蕅益大师的话,上次我说过一次,我们再说一次。都是蕅益大师《要解》里的话,我们这个念佛是什么?「从事持达理持。」你也不要管它着相不着相、离相不离相,你就这么老实念去,就是事持。蕅益大师说,拿上念佛珠一天念三万,他这个数说的是起码三万,他没说过再低的数。我现在也不敢这么说,我老劝人说:「你要念佛,你要修行,一天要念不到一万,恐怕功效不大明显。」当然念一句也是好的,但要看显著的起作用的话,那你得一天至少念一万,我这比蕅益大师的就剩三分之一了。蕅益大师提的最少数是三万,大家要不找他的开示去,他的数是三万、五万、八万、十万。蕅益大师就拿着佛珠念。有人说不要佛珠,拿佛珠念是有好处的,可以提醒我们。从事持就这么念,什么时候我都有这一句,在事持中就达理持。

所以这「无住生心」咱们就办不到,就刚才说的地前三贤,成了圣贤的贤了、菩萨了,还做不到。可是这个净土法门之妙,你就这么念,在暗中不知不觉就做到了。念来念去,你就这么老老实实地,念着念着,什么功名富贵、什么人我是非,什么都没有了。念来念去也就不知道是谁在念了,能念所念的分别也没有了,你这就无所住了,而我这句「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相续不断,这不就「无住生心」了吗,这地上菩萨才能达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