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书坊

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四讲(之一)

2016-01-24 11:41:35 点击数:

第四讲 《大方等如来藏经》举要(之一)


(一九八五年 十月七日 乙丑八月廿三日)

 

 

今天来讲一回,法师的慈令我们只有遵照。我们今天就接着以前的那个题目,就是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这是第四谈,我们是漫谈的性质。从《金刚经》到《无量寿经》,也就是从般若到净土。般若为导,我们要用般若来引导我们,但是导到哪儿去呢?普贤菩萨就导归极乐,以净土为归。所以我们这些漫谈就是围绕着普贤大士,也就是华严的宗旨,也就是一大藏教的引导和归宿。

今天这个第四谈呢,我们从另外一部经谈起,这部经很重要,但是恐怕许多人不熟悉,这本经的经题称为《大方等如来藏经》。翻译的很早,是东晋的时候,在南北朝之前了,由北天竺,那是印度,三藏法师佛陀拔陀罗所翻译的。这个经在东晋翻译了一次,唐朝密宗的大德,不空金刚阿阇黎又翻译了一次,他用的名字就是《大方广如来藏经》。这个「大方等」、「大方广」在梵文是一个名词的两种翻译。

「方等」这个名词大家应当很熟的。佛的五时说法: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方」就是方正,咱们通俗的话;「等」就是平等。整个方等时说的是大乘法,就是「弹偏斥小」,对于偏、小就呵斥,称这些小乘是焦芽败种,是长焦了的芽,腐败了的种子,不能出生大乘的心了。「叹大褒圆」,赞叹大乘,褒扬圆法。所以「方等」就都是大乘,小乘中没有「方等」。现在我们称为「大方等」呢,就是方等法中最为殊胜、稀有、无上。这个「大方等」的经题就是这个含义。

至于「大方广」呢,是一个名词了,就是以甚深广大之法来教导众生,其中最殊胜,故称为「大」。我们也知道《华严经》的经题上来就这三个字,因此这个经跟《华严》是同宗旨的。

「如来藏」在《大乘起信论》中讲的特别多。一切众生都有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就是在众生的烦恼之中,就包含了如来法身的功德。这个是最不可思议、最难信的法。《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就为了让大家信这一点,造了这一部论。众生的情见就很难信,现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是中国和日本。这大乘法很难信。在我们的烦恼中,断了烦恼当然就是清净了,在烦恼之中,就有了如来法身的功德。这个「藏」者,是藏之意,它这个在里头了,所以称为「如来藏」。每一个众生的本心里头,都包括了如来的智慧功德,「如来藏」就是这个含意。这一部经,佛直接说明了众生的如来藏,以种种的善巧方便给我们打了不少譬喻,所以就非常重要。《金刚经》、《无量寿经》、净土法门之所以殊胜,他之所演说的,都是以这个「如来藏」,以这个经为根本。

今天不是讲这个经,只是择要地向大家来做些贡献。下面这一段就有很多古德引证。当时这个法会是为菩萨说的。就是说这些比丘有百千人,他没有说是几个人,像《金刚经》就说是千二百五十人,说有多少人、中间有谁谁谁、经中都还提一点名字等等。这「大比丘」就没有把比丘的人数说多少,也一个名儿都没提,所以就是说这个声闻乘不是当机,而当机的是什么人呢?是「菩萨摩诃萨」。这「菩萨摩诃萨」是大菩萨,不是一般的菩萨。而这些个菩萨,众生只要听一听他的名字的,你都可以在无上道不退转。这样的菩萨有多少呢?有六十个恒河沙那么多。一个恒河有多少沙?你数不清呀,有恒河沙数的六十倍。这么多的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都是极其殊胜,只要众生听到他们的名字,你无上道就不退转了。其中我们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大势至菩萨、弥勒菩萨等等。这样的菩萨列名的有多少呢?这些个阿罗汉一个名字都没有列,而从这儿起到那一边,都是这些菩萨的名号,所以说,今天大家咱们在一块儿,能闻是经,不是小缘,不是小缘。

《大方等如来藏经》:尔时世尊。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经名如来藏。将欲演说故现斯瑞。汝等谛听善思念之。咸言善哉愿乐欲闻。 

 

在这个法会上,如来现出极殊胜的瑞相,我们就不说了。有请问的,请问之后,佛就答复。世尊告,这个当机是金刚慧,这里头有四位大菩萨是最突出的了,有金刚慧(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四位大菩萨在久远以前,有个常光明佛,或称常放光,这个如来在说法的时候,那时有无量闻着法的人都已成佛了,还有四位大菩萨为了度众生没有成佛的,就是这四位,就是文殊、观世音、大势至、金刚慧。金刚慧(菩萨)在这个法会上又来提问,释迦牟尼佛也是后来闻到这个法成佛的。佛就告金刚慧及诸菩萨言,这是对大乘说的法,对菩萨说的法,我们应当要以极殷重的心来听受如来的开示。就是说有一个《大方等经》,名叫《如来藏》,「将欲演说」,我要演说,所以现这个瑞相。现种种花、种种佛,放大光明。这个瑞相的解释我们就不说了,就说释迦牟尼佛的直接开示。

《大方等如来藏经》: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 

 

「善男子。我以佛眼」,「我」是释迦牟尼佛,我先把佛的这一段经文读一读。「善男子。我以佛眼观一切众生。贪欲恚痴诸烦恼中。有如来智如来眼如来身。结加趺坐俨然不动。」佛有五眼,《金刚经》讲过。这个事情只有佛眼能见,其他一切都不行。见什么呢?看见众生,「贪欲」就是贪;「恚」就是瞋;「痴」就是愚痴,在三毒的种种烦恼之中。他说在这种种的烦恼之中,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眼目、如来的身,在那跏趺坐,俨然不动。这烦恼与他不相干哪,所以就称为《如来藏经》。

「善男子。一切众生。虽在诸趣烦恼身中。有如来藏常无染污。德相备足如我无异。」这里给我们做了极大的证明,这是佛眼所见,释迦牟尼佛在树下睹明星悟道,悟的也就是这件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这一件事,也就是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来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给我们开示佛的知见。什么是佛的知见?「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跟这儿说的是一样,「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问题就出在这儿了,你多了个妄想,有了执着,因此你就不能现证。那么「一切众生。虽在诸趣」,在六趣之中,虽在地狱、饿鬼这样的恶趣之中,可是你的烦恼身中有个「如来藏」,而这个「如来藏」是常无染污。自个儿虽然在种种烦恼染污之中,是在缠的众生,可是这个「如来藏」没有染污,是「德相备足」的,一切德相是完全具备,完全圆满充足,而且是「如我无异」。如我释迦牟尼佛现在三觉圆满成佛,这样的一个德相没有分别。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大方等」,佛是一个大平等的法呀,《华严》就讲:「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大平等法。这个就是这一段经中开示最主要的内容。底下世尊非常慈悲,给我们打了种种的譬喻,所以佛就是给说法,让众生知道这件事。

 《大方等如来藏经》:复次善男子。譬如淳蜜在岩树中。无数群蜂围绕守护。时有一人巧智方便。先除彼蜂乃取其蜜。随意食用惠及远近。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如彼淳蜜在于岩树。为诸烦恼之所覆蔽。亦如彼蜜群蜂守护。我以佛眼如实观之。以善方便随应说法。灭除烦恼开佛知见。普为世间施作佛事。 

 

我就不念经文了,节省一点时间。头一个譬喻就说树里头有很好的蜜,但外头有很多的蜂子在那儿,你要吃这个蜜,蜂子就要螫你。那怎么办呢?就你要把这个蜂子去掉,才能取其蜜。蜜是现成的,你已经得了的嘛。蜜就譬喻「如来藏」;蜂子就譬喻烦恼。你只要除了烦恼,这个「如来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就现现成成了,这第一个譬喻。所以这些个譬喻都跟《圆觉经》的「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很多人对于这个「本来成佛」的这个「成」字信不及,有人就把它解释为,甚至连古时候大德也信不及。只能说这「本来是佛」就可以,说「本来成佛」就不敢相信。我们下头选了几个譬喻,都是证明佛的这个意思。他当时说《圆觉经》的时候,说的是「本来成佛」,就是佛的本意,不是翻译的人给翻译错了。这个蜜不是已经成了吗,不是蜂还要采花,就是那个蜂子跟那儿,你就没法吃那个蜜。众生有如来性,他成就了,就「如来藏」,这如来的德相跟释迦牟尼佛一样。但你现在这个烦恼跟许多螫人的蜂子一样,你就不能去受用它,这是第一个比方。

《大方等如来藏经》:复次善男子。譬如粳粮未离皮。贫愚轻贱谓为可弃。除荡既精常为御用。如是善男子。我以佛眼观诸众生。烦恼糠覆蔽如来无量知见。故以方便如应说法。令除烦恼净一切智。于诸世间为最正觉。 

 

第二个比方就更妙了。就你这个吃饭,饭上带着稻壳,那些淘米的人、吃饭的人,谁要看见了这里头有一颗这个东西,就扔了,就受轻贱。谁都是一样嘛,扔了嘛。可是咱们吃的饭,跟国王吃的饭,跟那带着稻壳的饭里头的那个东西,不就是一个东西吗?这也就是打个譬喻,说里头那个米就是「如来藏」,你种种的烦恼就是那个稻子的谷子皮。你把那谷子皮去掉,给国王做饭它都是合适的。这也就是说本来就成佛,就是多了点东西,就多了点皮嘛。要是有那个去壳、去皮的机器,多少倒下去哗啦一冲,把那谷子皮一吹走了之后,那都是好东西嘛。

我们学佛,有好多人,尤其是越有学问的人,越是知识分子学佛,往往是越学越远,都变成了一些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实领受佛法的真意。他就是按照作学问的方法来研究佛学,那恰恰是个相反的东西。为学就日增,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搞学问,你的学问一天比一天长嘛,学问要是越学越不会了,你这个,本来会高等数学,越学就只会加减乘除了,那你就是白学了,你得要越学越增长。为学,就日增;为道、修道,日减。现在有很多人肯读书、肯读经,但是他不知道这个读经的要紧是要减。减什么呢?就刚才说的,你把这个壳去掉,日减。你没有什么可增的,咱们捣米,就是把壳子去了不就完了嘛,你还给米上加什么呀,没有法加。底下许多譬喻都是这个。我们只是要去东西,不是要得什么东西。有的人就是想得点神通、得点什么定、得一点什么奇异功能。很多人把这看成奇异功能,我有一次在佛学会上说:「这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有一个人听了很不高兴,因为他很在那儿讲奇异功能。你真的把你壳去了之后,如来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

《大方等如来藏经》:复次善男子。譬如真金堕不净处。隐没不现经历年载。真金不坏而莫能知。有天眼者语众人言。此不净中有真金宝。汝等出之随意受用。如是善男子。不净处者无量烦恼是。真金宝者如来藏是。有天眼者谓如来是。是故如来广为说法。令诸众生除灭烦恼。悉成正觉施作佛事。

 

第三个打的譬喻,譬如真金。真金你掉到脏地方去,多少年也没有人能知道。可是这个金子怎么样?金子不坏。金子掉到粪坑了,多少年后,有一天你把金子拿出来洗干净,金子还是金子,从来不是染污的。这又是个譬喻,这些脏东西、粪便等等就是我们的烦恼,真金就是我们的如来本性。所以有人一听了就说:「你说我本来是佛,岂不就是骄傲自大?」这里有两点可以把他这一说就破了。头一个虽然说了你是金子,可是你这金子是掉在粪坑里头了,这整个都是粪坑,不洗你连用手接,恐怕都不敢接,你得垫点东西才能接着,所以你这个金子跟人家首饰店里的金子还是有不同。这是第一点,你有什么可骄傲的?你自个儿也觉得他臭。再有一点,就说这也没有什么可骄傲的,一切众生都是这样,你也是这样,你有什么特殊?所以这是个大平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