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三集摘录(一)

2017-09-29 10:21:57 点击数:

 

什么是仰信?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三集讲:如何仰信?应如彭二林《起信论》说:“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名得一切种智。”彭二林也说:“一切境界本于一心”,这是一心的显现。“离于想念”,是离开想念的。“以众生用妄所见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你妄见、错见。这就跟科学家的话很类似,物质是众生的错觉,你错误的去感觉。这一切境界,物质不就是境界吗?是众生的妄见,本来是无一物。因为这样的虚妄所见,就产生了分歧、界限等等的差别。这一些境界是你妄念起而显现,因为它不称法性,不符合于法性,因此你对于净土法门不能觉了。对于符合法性的,就没有决定的信心。“诸佛如来离于见相”,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离于见相,所以就无所不通,无所不遍。有所见,就有所局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真实的自心就是诸法的本性,佛由真实心这个自体所显现的,就能显一切妄法、照一切妄法。也能显、也能照,对众生都能了解。众生也都是妄,哪里有众生?没有众生,所以无众生可度,本来是佛。虽然是妄,佛有一切种智,所以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穷、无所不尽,就有大的智用,有无量的方便,能够随众生所应得的解,来给你开示悟入,让你得到种种的法义。什么是佛神通?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神通。所以那些禅宗的祖师,那都是佛神通。搬山倒海,那是技末。这就是“无等无伦最上胜智”。无所见,就无所不见。如是对治第四疑。

 

    元晓《宗要》又说:“若人不决如是四疑,虽生彼国,而在边地。如其有人,虽未明解如前所说四智之境,而能自谦,心眼未开。仰推如来,一向伏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生彼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是故不应妄生疑惑。”如是四疑若不能排除,“虽生彼国”,就是用其他的功德生到了极乐世界,只能到达边地。所谓边地也是譬喻,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在宫殿之中不能见佛闻法,就叫做边地。不是佛不叫你闻法,实际自己是“如聋如盲”,听着跟没听着一样,所以“难闻”。更进一步的是指这个。那些阿罗汉一直跟着佛那么多年,到了最后,佛说《法华》的时候,还五千弟子要退席,不能听。所以知道众生多难度,听不下去了,培养那么久。很多弟子哭,说“云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一直跟着佛,无量无边的都大解脱、大成就,而这些弟子不知,跟没看见、没听见一样,无动于衷,不关我事。所以不是真瞎真聋,是如聋如盲。到极乐世界也是这个情况,阿弥陀佛你跟没看见一样,以为这事与你无关,你所关心的不是这个事,一定要等几百年之后,增加你的信愿,忏悔你的疑惑,把疑惑的罪忏悔清楚了,才能得出。


    有人对于上面说的四种智慧,还不能够完全明解,但是你要能够自谦,不要我慢、不要骄傲。印《谷响集》的那个人,最近我有两年不给他回信了,我就看见他露了点骄傲的根。骄慢不行啊,要自谦。如果你能够自谦,知道自己的心眼实在没有开,眼也没开,心也没开,只有仰信。只有相信佛所说的话是对的,接受佛的话,不能自己出一点儿主意。出主意是最大的我慢,你怎么能自出心裁出主意呢?一切听佛的,不知道我查书,唯佛所说的为依据,这样叫仰信。佛说的我就是不敢还价,不懂我就说不懂,但是我仰信。“如是等人,随其行品。往生彼国,不在边地”。你能够自谦,能够仰信,虽然不能明白佛这样的智慧,可以往生彼国,不在边地上停留。“生边地者,别是一类,非九品摄”。因为他疑惑,不按佛说的办事,对于佛的智慧没有深信,因此我慢、疑惑。所以贪嗔痴慢疑这五毒,是最严重的。在贪嗔痴外,加一个我慢。要谦下、要断疑。后来有人把贪嗔痴慢疑,改成贪嗔痴慢嫉,嫉妒的嫉。你要没有疑了,那第五件事就是嫉妒,如果你还有怀疑,这怀疑比嫉妒还严重,那还应该回到贪嗔痴慢疑。所以此论至精至要。净业行人当三复斯言,深体虚心仰信之要。


    若有众生,于此诸智疑惑不信,可是他还相信罪福,修习善本肯念佛,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就是往生边地人的情况。所谓这一类人是“信福不信智”,对于福的事情他相信,对于智慧他信不及。“信事而迷理”,事他信了,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有因果。理他是迷的,他不懂得,所以堕在疑城。


    复有众生,积集善根,希求佛智、普遍智、无等智、威德广大不思议智。于自善根,不能生信。故于往生清净佛国,意志犹豫,无所专据。然犹续念不绝。结其善愿为本,续得往生。


    以上又是一类生边地行人,对于佛的智他能信,但对于自己不够相信。与上一类同是信未具足,信他不信自。《弥陀要解》里说六信: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信因、信果。具足六信,方名具信。这个人虽然知道求佛智等等,但是他不相信自己,所以还是信不深,不是六信之中。不能信自,信理也就不大行了。于“普遍智”等三种智慧相当于前之四智。前面说的四种智是《魏译》,这里三种智慧是《唐译》。这只是译本的开合不同,文笔有异,实质是一回事。“威德广大不思议智”,就是以前的“不可称智、不思议智”的两种。“普遍智”相当于“大乘广智”。平等普遍运载一切有情,咸至无上菩提。“无等智”就是“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的简称。于上诸智,能够知道信求,故云“希求佛智”等。能信他佛,但是对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的道理尚有疑情。佛告诉你是心是佛,这个“心”是你自心。所以只信他佛而不信自,你对于是心是佛这句话,不能生正信。



什么是真信?


    彭二林大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这一段议论很详细。论曰:“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他说:须要了达佛智,乃至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个才叫做真信。因为一切智都不离自心。信了佛这些智,这些智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就是从自心所生。“无我,无我所”,智慧之中根本无我,也没有我所。有我和我所就是识了,不是智。“凡圣一如”,凡也如此,圣人也是如此,都同一智慧。要“全信自心具一切智”,你要信你的自心就具一切智,本来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很难,连圭峰大师对于本来成佛还信不及。他注解《圆觉经》时,说这一句“本来是佛”好一点。对于本来成佛,他禅宗开悟的人,华严宗的祖师。所以真正能够承当、能够信,非常不容易。自心本来成佛,在自心之外没有另外一个信佛的心。这句话换种说法,也就没有一个所信的佛,因为心就是佛,它本来成佛。所以自心之外没有另外有心,也就是自心之外没有另外有佛。心就是佛,是心是佛。不另外有心,就是不另外有佛。“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这才是唯心净土,才真正是唯心,很快能见佛。所以快慢都是从这个地方生,往生的品位也从这分。你念的风吹不入,雨打不透,甚至于不能往生。所以我老说不要论功夫,就在这儿,要重见地。这个密宗就是“见修行果”。必须有正见,才有正修,才有正行,才有正果。没有正见,一切修行都是盲修瞎练。“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对于自心的智慧还存在着疑情,这就难免于心外见佛了。所以禅宗说:“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你去修佛,求那个有形有相的佛,与汝不相似。这个汝是老几啊?这个“汝”确实提不起来,可汝的自心了不起,汝的自心就是佛,一切佛从你自心流出。你对于自心滞了疑情,不免就会心外见佛。你不信自心,心外觅佛,所以禅宗老骂,说你们净土宗是心外求佛。不是我们心外求佛,是有些修净土的人,心外见佛。不但修净土的人心外见佛,那修密的人也都是心外见佛。我这次美国来,我说:学密的人通病,是太执着。“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你虽修诸善,乘着愿力,可以往生,但是不得见佛。为什么?“以不契佛智故”。因为没有契入佛的智慧,虽做了很多功德,可以勉勉强强的往生。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唯一依靠你自心。修行的菩萨,如果能够了知诸佛和诸佛的一切法,皆是唯心所显现,皆是唯心知量,就可以得随顺忍。所以见了菩提树,可以得三种忍——随顺忍、音响忍、无生法忍。“或入初地”,就是初地菩萨。“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净土中”。所以信佛智、不信自心的毛病有这么大,你要能信,那就可以获得入初地,或者生极乐世界。所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这个决定的智慧,才能产生这种决定的信心;有了决定的信心,才能够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千万要慎重,不要因为疑惑而失掉大利。都到了极乐世界还不能闻法,那失大利了。所以信他不信自,还是智慧很短浅。既无决定的智,就没有决定的信心。所以“意志犹豫,无所专据”,就这么来的。总是犹犹豫豫的,总是没有专据,一会高兴、一会又发愁,拿不定,自己也没有准稿子,也没把握,这就是对于自己信不及。“信愿不坚,依据不专”,这种人信愿就不坚定,所依据就不专一,可是他能念佛相续。念佛是不可思议功德。“以念佛力及发愿力,仍得往生”,但是在边地呆着。这就是信他不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