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七)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

2017-09-02 10:04:27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集讲: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终身不怠,尊圣敬善,仁慈博爱。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

 

本段乃如来普劝闻经之人专精修善。“汝等”,指在会的大众,以至我们后世的人。“佛经语”,通指舍恶修善,背尘合觉之一切法门。别则专指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净土三经。其中第一,即本经。看见佛经就是得佛经语,当时在会的人更是如此了。“熟思惟之”,佛教导大众,要好好的思惟。大家往往不肯思惟,只肯背诵,也有功德。要好好的思惟。所以闻、思、修三慧,念经文只是闻,进一步就得思,思了之后才有修。不要以为念就是修,这是程度水平太低,所谓初步修的准备。你要很好的去思惟。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那净土经最要紧。而净土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是第一,那里详谈了弥陀本愿之海。对于这个要好好去思惟,好好去想一想这句话什么意思?要把自己摆进去,要联系自己,哪一些是说我的。居士林的一位老太太,联系了一下自己,两年的病好了。这大概是前年的事,我去了,她跑出来给我问讯,她说:谢谢你!当时我举个例:烧开水,你要一口气烧开了,烧开了之后放凉也是凉开水。你把壶搁在炉子上,烧三分钟拿下来了,明天再烧三分钟拿下来了,后天再烧三分钟拿下来了,一百年之后它还不是开水。这个水烧几分钟就拿下来,就是寒的时间长,一曝十寒,不起作用。她当时听了这句话,一曝十寒,这不就是说我吗?这样一想,当时就觉得害了一年多的病好了。这都是真事,人也胖了。还有一位老太太,就是要看观音,结果看见满屋都是判官,着魔了。而且不能睡觉,多少人把屋子挤满了都没法子,整天紧张得要死了。有人叫她念“大悲咒”对治。我说不要对治了,我就给她讲了一个禅宗的公案,我说:“老僧不闻不睹。”我叫小女儿写个条子给她。第二次我再看到她,给我很深的问讯,她说谢谢,也胖了。自从那条子到手后,这些现象都没有了。所以就是这些事,把自己摆进去,不要在那儿走过场。这个作用是很殊胜的,也没有什么叫法术,也没有什么特殊,很简单,就是不要一曝十寒,不闻不睹就对了,都平常的很。“熟思惟之”,要在思惟上用功,从思起修。

 

“各自端守”,“端守”,正守,如教奉行。指按着佛经的话去做,叫你思惟,知道这个道理,这样去修。“终身不怠”,尽此一生,端守佛诲,终无懈怠。“尊圣敬善”,大乘,初地以上都是圣;小乘,初果以上称为圣。对于圣,我们都要尊敬,要恭敬善。所以经中就是尊重,“善男子、善女人”称呼大家。三善道,要止恶修善,停五恶修五善,要恭敬“善”。憬兴说:“圣通佛僧。善,世出世法,是无上宝,故敬之。此则三宝也。仁爱慈悲,博济众民,故云仁慈博爱,所谓博爱济众也。”说到圣,那就包括了佛跟僧。佛当然是圣,还有菩萨、罗汉以及僧。“僧”是和合众,除了佛之外的修行人,都通称为僧。“尊圣”就包括了佛和僧。“善”是指着世间法、出世间法。比方按儒家的话,把五常——仁、义、礼、智、信都能够实践,还可以保持人身,相当于佛教里受五戒,就是法宝。这就是三宝。“仁”者,安忍、普利,慈悲为怀,所以“仁慈博爱”。“当求度世”,要求解脱,自度度他,自觉觉他。所以“度世”,不是只求自觉,而是要觉他。普令一切众生都永离虚妄生死。所以佛就说,你们得了佛的经语,要好好思惟、要好好去实修,不要懈怠;要尊敬三宝,仁慈博爱,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就不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而是要“拔断”这生死众恶的根本。“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要离开三恶道这些忧愁、恐怖,苦痛的道路。怎么离呢?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贪嗔痴是罪恶的根本,所以轮回六道,贪欲为本。要解脱生死苦海,就智慧能度,拿智慧的剑来斩断无明,即是拔断生死之本。这样就永离三途之苦,恶尽则痛烧俱息。

 

“若曹”,佛悲悯就劝导大众要作善。我常说:我们应当把钢用在刀尖上。哪儿是刀尖?就是佛进一步开示:你们想想,行善,什么是第一?就是“当自端心”。要端正身心,与善相应,世尊直指作善是第一。“作善”,浅说就是行善,如果要说到究竟,那就是“是心作佛”。既然是心作佛,所以我们就要在一切时处端正身心,“耳目口鼻,皆当自端”。浅一点讲就是“非礼勿视(不合礼的事情我不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初下手的人必须要做的,不可忽视。

 

进一步说,怎么叫端耳?即为《楞严经》里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的反闻自性。对于这个,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外国来的一个居士,很有名望,到处讲。我说你讲《楞严经》这一段,先用闻中,是入流亡所,入什么流?他说:入声的流。我说你错了。美国有个沈家桢把问题讲浅了,还可以原谅,而他就整个讲错了。应是不取所闻声相(蕅益大师)。它是闻的本性,那叫反闻闻自性。你还在听这个声音,追这个声尘,是在悟外,还是向外奔驰,那叫什么反闻呢?所以他错在那了。他说:“这么讲,凡夫才有法子下手;要是闻字解释为闻性,那凡夫就无从下手。”“对!凡夫是无从下手,所以净土法门才殊胜。你都想凡夫能从这儿下手,迁就这个下手的地方,非讲错不可。反闻者是入流亡所,所是所闻。这么一讲,大家也就很明白了。”他肯定他的错,这个人很聪明,马上承认要给我磕头,我把他拉住了。“入流亡所”,耳根的“所”就是声音,你是忘记了声,不是在声中呆下来。所以大家不肯思惟,它很浅,稍微能把它讲过来,就以为是这样。不肯深思,你深思自己能发现矛盾,没有什么难懂。我问你耳朵的所是什么?不是声音是什么!而入了“流”,当然是所字的对面了。是把所忘了,把声音忘了,不是在声音中呆下来。天下有这么糊涂的人吗?这个人是极端聪明,说老实话,聪明人才糊涂,我告诉你们,这是真理。这些糊涂人都是聪明人,不聪明他不糊涂。(注:⑴闻根为所观境,此境不取所闻声相,亦不取耳识能分别相,但闻而已。⑵流之一字,明其所显之谛,乃是闻性真流。以此圆通常性,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名为流。详见蕅益大师《楞严经合注》)什么叫“端耳”?那就是观音大士的不追逐闻尘,反闻自性,是为端耳。同样的不去追逐色尘,返观自性,是为“端眼”,种种都一样,所以“耳目口鼻,皆当自端”。端心就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样的返观自性叫做端。如是六根,不追逐六尘,都返照回来,朗照自己的心源——本性之源,这才是端正,那这样才是第一。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亦同具上之浅深二义。浅言之即身心离垢无染,身之所行,口之所言,意之所思,悉是善也。深言之始觉智妙契本觉理,才是“与善相应”。但应谛知,此第一之善,究竟不离“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身心不去追逐六尘就干净了,朗照心源。洁与善相应,不要随着嗜欲、嗜好跟欲望。应弃欲止恶,安和专诚。“嗜”者,爱好与贪求。“欲”者,《大乘义章七》曰:“染爱尘境,名之为欲。”“尘”,色声香味触五尘。此五者能起人之贪欲,故又名五欲。《智度论》曰:“五欲又名五箭,破种种善事故。”是故世尊劝诫众生,“勿随嗜欲”。且诸欲之中,婬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断婬。若能离欲,则可“不犯诸恶”,是乃深劝诸恶莫作。所以现在很多人还是离不开嗜欲,自己所嗜的留恋不肯舍,更不肯断,就是粘粘缠缠像个老太婆,没有一点丈夫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上述这些恶都不要再犯。“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对待一切都要和颜悦色。“和”者祥和。言和者,即四摄之爱语。色和者,慈光照人。“身行”,自身之所行。“专”者专一、专诚、专精。我们每天身之所做一切一切都应当专一。“当专”,就是专精行道。就本经来说,就是劝大家一向专念。“动作”指行动,“瞻视”是看。“徐”是和缓。所以“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即一举一动,皆当安祥镇定,从容不迫。不是很粗暴,不能自制。所以现在这些跳舞动作,跟“安定徐为”都是相反的。所以古代吴季子观乐,他听见音乐可以知道,这个国家过去是如何,今后前途是如何。现在这种疯狂、挣扎、变态的跳跃,也就告诉我们,世界中有很多祸乱,而且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直至达到了登峰造极,转过来,开始一天比一天减少。现在还正在爬坡。“安定徐为”,诸葛武侯教他的儿子,就是淡泊宁静,不要随着嗜欲。而且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不要去追求,要淡泊。“淡泊以明志”,你有没有志气,看你肯不肯淡泊。“宁静以致远”,宁就是安,静是清净。要宁静就是安定,安定才能致远,才能经久,才能有远大的作为和远大的宏图。不是像现代这种歌舞,跳跃、疯狂、挣扎的这种的变态。“作事仓卒,败悔在后”。“仓卒”就是慌张。做事都没有预计,临时仓仓促促、忙忙乱乱、慌慌张张,这失败和悔恨跟着就来了。“为之不谛”,“谛”是审慎。你之所为不审慎、不慎重。“亡其工夫”,你的功夫就灭亡了。“一点嗔心火,能烧功德林”。功夫,修持之功力,就是功德林。一点嗔心之火,就能把整个功德林烧了,过去的功夫就全没了。所以修道千日,败道一时。所以要善护己念。

 

上面讲到“云何第一?当自端身,当自端心”。结合到观世音菩萨的反闻,结合到本宗,第一之善就是大势至法王子的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一声佛号,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摄住了,六根自端了。耳目口鼻皆当自端,又灵峰大师“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心既是佛,六根自然都是佛,耳目口鼻自然端正了,自然身心洁净,与善相应。而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