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三集摘录(二)

2017-08-29 09:37:28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三集讲:“能信他佛,但是对于自佛不能生信,于是心是佛的道理尚有疑情。佛告诉你是心是佛,这个“心”是你自心。所以只信他佛而不信自,你对于是心是佛这句话,不能生正信。


彭二林大居士《无量寿经起信论》,这一段议论很详细。论曰:“须了佛智乃至胜智,方名真信。以一切智不离自心。无我,无我所。凡圣一如,共同此智。全信自心具一切智,本来成佛。不于心外,别有信佛之心。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疾得见佛。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不免心外见佛,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以不契佛智故。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净佛土中。’是则了知心量,不涉程途。一切功德,具足成就。……故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决定信,方能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


他说:须要了达佛智,乃至无等无伦最上胜智,这个才叫做真信。因为一切智都不离自心。信了佛这些智,这些智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就是从自心所生。“无我,无我所”,智慧之中根本无我,也没有我所。有我和我所就是识了,不是智。“凡圣一如”,凡也如此,圣人也是如此,都同一智慧。要“全信自心具一切智”,你要信你的自心就具一切智,本来成佛。所以这个地方就是很难,连圭峰大师对于本来成佛还信不及。他注解《圆觉经》时,说这一句“本来是佛”好一点。对于本来成佛,他禅宗开悟的人,华严宗的祖师。所以真正能够承当、能够信,非常不容易。自心本来成佛,在自心之外没有另外一个信佛的心。这句话换种说法,也就没有一个所信的佛,因为心就是佛,它本来成佛。所以自心之外没有另外有心,也就是自心之外没有另外有佛。心就是佛,是心是佛。不另外有心,就是不另外有佛。“如是回向,是名唯心净土”。这才是唯心净土,才真正是唯心,很快能见佛。所以快慢都是从这个地方生,往生的品位也从这分。你念的风吹不入,雨打不透,甚至于不能往生。所以我老说不要论功夫,就在这儿,要重见地。这个密宗就是“见修行果”。必须有正见,才有正修,才有正行,才有正果。没有正见,一切修行都是盲修瞎练。“若于自心诸智,犹滞疑情”,对于自心的智慧还存在着疑情,这就难免于心外见佛了。所以禅宗说:“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你去修佛,求那个有形有相的佛,与汝不相似。这个汝是老几啊?这个“汝”确实提不起来,可汝的自心了不起,汝的自心就是佛,一切佛从你自心流出。你对于自心滞了疑情,不免就会心外见佛。你不信自心,心外觅佛,所以禅宗老骂,说你们净土宗是心外求佛。不是我们心外求佛,是有些修净土的人,心外见佛。不但修净土的人心外见佛,那修密的人也都是心外见佛。我这次美国来,我说:学密的人通病,是太执着。“虽修诸善,乘愿往生,不得见佛”。你虽修诸善,乘着愿力,可以往生,但是不得见佛。为什么?“以不契佛智故”。因为没有契入佛的智慧,虽做了很多功德,可以勉勉强强的往生。所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说:“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唯一依靠你自心。修行的菩萨,如果能够了知诸佛和诸佛的一切法,皆是唯心所显现,皆是唯心知量,就可以得随顺忍。所以见了菩提树,可以得三种忍——随顺忍、音响忍、无生法忍。“或入初地”,就是初地菩萨。“舍身速生妙喜世界,或生极乐世界净土中”。所以信佛智、不信自心的毛病有这么大,你要能信,那就可以获得入初地,或者生极乐世界。所以“有决定智,方能决定信”,有这个决定的智慧,才能产生这种决定的信心;有了决定的信心,才能够决定生。“慎勿以疑惑心而失大利”。千万要慎重,不要因为疑惑而失掉大利。都到了极乐世界还不能闻法,那失大利了。所以信他不信自,还是智慧很短浅。既无决定的智,就没有决定的信心。所以“意志犹豫,无所专据”,就这么来的。总是犹犹豫豫的,总是没有专据,一会高兴、一会又发愁,拿不定,自己也没有准稿子,也没把握,这就是对于自己信不及。“信愿不坚,依据不专”,这种人信愿就不坚定,所依据就不专一,可是他能念佛相续。念佛是不可思议功德。“以念佛力及发愿力,仍得往生”,但是在边地呆着。这就是信他不信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