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四十八愿: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2017-06-05 16:06:46 点击数:


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二十八、国无不善愿。二十九、住正定聚愿。三十、乐如漏尽愿。三十一、不贪计身愿。)

 

念老在讲座三十五集中说:“第二十八、国无不善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国中无不善名。”《阿弥陀经》:“其佛国土,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极乐国中没有三恶道,连名字都没有,更何况有实。这些鹦鹉、孔雀、迦陵频伽等等,都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灵峰大师于此更有妙解。《弥陀要解》说:“问:白鹤等,非恶道名耶?答:既非罪报(所生),则一一名字,皆诠如来功德。所谓究竟白鹤等,无非性德美称,岂恶名哉!”是诸众鸟都是弥陀性德所显现,故其名字乃表性德,是如来的究竟功德,所以白鹤就是究竟白鹤,这还不是性德美称吗?再考证在《观经》说:“如意珠王(就是摩尼珠,能出生一切宝),涌出金色微妙光明,其光化为百宝色鸟。”可见极乐的依报正报,都是如来果觉之所庄严。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变化所作。彼土一色一香,一尘一名,无非中道,都是不可思议法界的全体大用。是故彼国一一名字,皆显如来性德。如来证穷法界,照彻心源,功德究竟。以一真一切真,一究竟一切究竟。又以假名诠显实法,故彼土一一名字,悉皆究竟,都是不可思议的功德。本经中“无不善名”,那就不仅是没有恶道的名字,并且扩大到没有一切不善之名,于是龙树大士的解释很合本经。龙树大士说:“彼尊佛刹无恶名,亦无女人恶道怖,乃至无有诸趣恶知识。”阿弥陀佛的佛刹里头没有恶名,没有所谓三恶道的名字,也没有女人恶道怖。所以出家作比丘,种种的来干扰,近代的例子,一个人在天津讲经,讲得很不错,大家就找一个娘姨,给他洗衣服做饭。后来他就跟这个人发生了关系,还俗了,还俗之后他来到了北京,很苦,就在后门那个地方卖菜。有一天一个当年听经的人看到他说:你在卖菜,你不是当年那个法师吗?这一说,他非常惭愧、痛哭,不久就死了。也就是说,他这个理解不是很浅,这是一种很大的干扰,所以要善自护持。极乐世界“国无女人”,都是大丈夫相。“没有诸趣恶知识”。我们现在就有种种的恶知识,他以善知识的面貌出现,自称法王、活佛、种种大法师,而实际上确是恶知识,是冒充别人商标和包装的假药。所以现在修道之难,就难在分别善知识与恶知识。要“尊师重道”,可是你尊的是什么样的师?你重的是什么道?你从恶知识那儿来一点邪道,你要去尊,最后就同《楞严》所说的:“师及弟子,俱陷王难,死堕无间狱。”所以极乐世界没有诸趣的恶知识,天趣的(天魔)、人趣的(欺世盗名、为非作歹的假佛教徒)、修罗趣的(扰乱正教的阿修罗)、畜生趣的(例如中国北方的黄白狐柳)、鬼趣的(种种邪恶鬼神)。当然,地狱趣不会成为恶知识,因为他不自由。又《疏钞》说:“由耳之所闻,唯是诸佛如来万德洪名,菩萨、声闻及诸天善人,种种嘉号,曾无三恶道名字,历耳根故。”耳中不闻恶名,所以说“无不善名”。


第二十九、住正定聚愿。愿文:“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同一心,住于定聚。”大意是:生在极乐不但是形状相同,都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不像咱们世界上,黑皮肤、黄皮肤、白皮肤、棕皮肤,分成人种的差别),并且心也同一,都是“住于定聚”。安住在正定之中。聚就是类,也就是安住在正定这一类之中。“正定聚”也叫不退转,就是阿鞞跋致。众生可以分为三类,也可以说分为三聚,就是正定聚、邪定聚、不定聚这么三类。这三类的划分有三种不同,大乘和小乘有所不同:⑴日本《会疏》中的提法:以必堕六趣为邪定,像人已在六趣,以及必然要堕到六趣的,都是邪定;以一定会达到菩提果的,叫正定;在这两者中间,上上下下没准的,叫做不定。这样划分三类,邪定就很低了。⑵必定证悟的是正定,决定不会证悟的是邪定。例如现在有人跟着这些邪恶知识,修他的邪法,入他的邪定,那怎么能证,怎么能悟,都不可能了,所以是邪定聚。介乎二者之中的,就是不定聚,有缘就会证悟,没缘就证悟不了。⑶《起信论》说,在十信位以前,就是还没有达到十信的人(现在很多居士、出家人,还没有达到十信),不信因果,都叫邪定。在别教的十住位以上才是正定,这是大乘正定聚,决定成功了。在十信位是不定,十信位的人就如春风中的柳絮,随风上上下下,升沉不定。所以修行的人不要认为自己很有水平,其实这个水平不见得会保持得住。十信位尚如柳絮忽上忽下,何况连信位都没有到,所以我们今生必须要讨一个决断。其中最殊胜方便的法就是求生净土,凭佛大愿的力量,极乐人民都入正定聚。龙树菩萨说:“以信佛因缘,愿生净土,起心立德,修诸行业,佛愿力故,即便往生,以佛力住持,即入大乘正定聚。正定聚者,即是阿鞞跋致不退位也。”以信佛的因缘,愿意生到净土,发菩提心修行种种功德,以佛的愿力的缘故,行人得到往生,由于佛的愿力加持,都入大乘正定聚。以上龙树大士法语正好解释本愿。


以上所说凡夫往生净土,虽未断惑,仍是凡夫,但都入大乘的正定聚,都是阿鞞跋致,这已令人震惊了,可是善导大师还有更令人震惊的话,大师开示说:本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就是说弥陀这条愿,也包括我们仍在地球生活、修习净业而还没有往生的人。大师是依据本经二十二品里头(原是《唐译》):“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中“若当生”怎么讲?应当生,还没生。咱们算不算?现在咱们虽然没有往生,还是个人,但凭弥陀大愿之力,临终会往生,就是当生,佛会来接引;所以现在在人世间就已经住于正定之聚,超过十信位了,不是升沉不定了。这才叫不可思议之法,所以是大恩大德。又《阿弥陀经》:“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要发了愿,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既然不退转了,就是正定聚。所以净土法门不可思议就是在这里。是明得生彼土,便入正定之聚,必证大涅槃果。故善导大师说:“不断烦恼得涅槃。斯示安乐自然德。”所以善导大师就说,这个愿也具现生不退之密意。当生的人也入正定聚,这是一个不共的说法,别的人还没有这么说。所以善导大师了不起,莲池大师他们都钦佩,他说:大家传说是弥陀的化身,纵然不是弥陀,也是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之类。他是戒行种种的,见着妇女从来不露齿笑,所有钱都拿来写经,就是教化一切念佛,在他当时长安城里没有一个人不念佛的。


第三十、乐如漏尽愿。愿文是:“永离热恼,心得清凉,所受快乐,犹如漏尽比丘。”大意是:心中清凉,永远离开遍体如烧、心中如焚的苦恼。不但除苦,而且所受快乐像得了漏尽通的比丘,就是证了阿罗汉。为剧苦所逼,身热心恼,叫做“热恼”。《法华经》说:“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今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永离热恼。《大智度论》说的:“人大热闷,得入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正是本愿的“永离热恼,心得清凉”。往生极乐国土即是进入清凉池,身心清凉,一切都是殊胜、美妙,所以就永离热恼,但受诸乐,所受的快乐“犹如漏尽比丘”。“漏”是泄漏,也就是烦恼的另外一个名字。因为有烦恼存在和活动,你的心就被它牵引,念念都是烦恼之中,一念接一念,烦恼不断。这心跟着烦恼跑,就像器件漏水,总有水外流,所以叫做漏。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门,天天流泄烦恼。断尽烦恼的比丘,没有烦恼了,称为漏尽比丘,就是阿罗汉。这个叫做漏尽通。前五种通是有漏通,第六通才是漏尽通。有漏通,其他的外道邪魔都可以得到,唯独漏尽。当然漏尽了就不是外道,而是阿罗汉。所以漏尽比丘没有染着,这个乐是真乐,是大乘的法乐。所以就是说,极乐国中的人,有的虽然仍是凡夫,但是没有热恼,清凉安乐,如同漏尽比丘一样的快乐。这种法乐法喜,不是世间的一切快乐所能相比于万一。


第三十一、不贪计身愿。愿文是:“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意是: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人,若起心动念去贪求、留恋、执着、计较自己的色身,我就不成佛。这个愿正是破除身见的良药。身见是见惑的第一位,因为许多修行人是附法外道(名为佛教徒,可是有外道思想),他们有严重的身见。虽也念佛诵经,可是心中还是留恋自己这个身、考虑这个身,老为这个身作打算。就是吃点什么、练点什么,研究种种的养身之术,如何把这个身体保养好、修炼好;或想肉身在世间多呆一会儿,最好是长生不老;或者修出新的身,成为金仙,这都是贪计身。要破了见惑,才证初果。所以竖出三界十分难。中国就是因为有孔子、老子之学,世间和出世间都有一定的基础,大乘佛法中国才能接受。见惑就是:身见、边见(不是有就是无,善恶、是非、邪正种种都是见。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就是破边见)、见取、戒取、邪见、贪、嗔、痴、慢、疑(怀疑)。想想看,我们能够谈到这十样事破了吗?所以现在我们从两头下手,第一个破身见,身见障碍菩提心,最末断疑,断疑生信,才能真正信这些更殊胜的大乘圆顿教。见惑不断,不能入圣流,要长沦生死,欲出无期。所谓贪计身者,就是执着有一个我的身体,而贪着计较。日本《会疏》说:“于自身妄执,计爱憎违顺,是名贪计,是所谓我执也。”凡夫妄以自身为我,贪执计较,爱护备至,顺则生爱,违则生嗔,种种分别贪着,举体堕于烦恼。《往生论》说:“远离我心,贪着自身,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此三种法(应)远离以其障菩提心,应知。”若人老是供养恭敬自身心,障碍菩提心。老想保护这个身,换句话说就是执我。大乘行人要破我——无我。贪计身心和无我是矛盾的。《金刚经》:“若人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所以先要去人我,然后去法我,极乐世界人民都没有贪计自身的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