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答疑

《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七集摘录(三)

2017-05-31 13:15:20 点击数:

 

念老在《无量寿经讲座》第六十七集中说:“本段叹闻经信受为难中之难,令人知经之难闻,生敬重希有之心。“如来兴世,难值难见”。“兴世”,如来出兴于世。“难值”,当年佛在王舍城,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知道佛名,见过佛;有三分之一的人只知道名,没见过佛;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没听过。又《资持记》云:“佛身充满,随物现形。示生唱灭(示现生灭),拯接群品。据娑婆所见:诞育王宫,厌世修行,降魔成佛,故云兴世。”盖谓:佛身遍法界,无有来去;三际一如,本无生灭。祇为应机度化,故现出生王宫,出家修道,降魔成佛,此即所谓兴世也。《净影疏》云:“明值佛难。世当佛时,名之为值。目睹称见。此皆难也。诸佛经道,难得闻等,明法难闻。于中先明经教难闻。手得经卷名为得。耳听曰闻。亦可领(读)诵名之为得。耳餐(餐,采取也)称闻。此等皆难。”故云“诸佛经道,难得难闻”。可以说手里拿着叫做得,耳朵听见叫做闻;亦可以说,读诵叫做得,听到算是闻。这都很难。“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遇见了善知识,闻到法,能够行,这也都很难。“善知识”,“善”就是对我有益,导我于善道者。知谓知心。识谓识形。《法华文句四》曰:“闻名为知,见形为识,是人益我菩提之道,名善知识。”故知此“知识”二字,为知心识形之义。相知相识导我于善之人,称为“善知识”。又《圆觉经大疏》说:“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善能知道真,认识妄;知道病,认识药,称为善知识。能够了别真妄,通达真际,知道众生的病之所在,应病与药,就叫做善知识。《安乐集》根据《法句经》说:“佛言,善知识者,能说深法(善知识要能说很深的法)。谓空、无相、无愿。诸法平等,无业无报,无因无果,究竟如如,住于实际(这一切都是本体)。然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善知识者,是汝父母,养育汝等菩提身故;善知识者,是汝眼目,能见一切善恶道故(能分辨清楚);善知识者,是汝大船,运度汝等出生死海故;善知识者,是汝缰绳,能挽汝等出生死故也(有个绳子把你从生死中拉出来)。”所以善知识这个定义就很清楚了,比以前下得好啊!“于毕竟空”,无所有,没有这些差别,“炽然建立一切法”。炽燃!如大火般烧得炽燃哪!炽然建立一切法,所以不落空边。可是这一切法建立在何处?建立在毕竟空里。所以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不是说梦中佛事就不作了,是大作梦中佛事。虽然大作佛事还是如梦,炽然建立一切法,是为善知识。《法句经》还说:“一切众生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亲近善知识,请问法要。”这就说明遇善知识的重要。又《法华经妙庄严王品》曰:“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欲证菩提,当求善友。求善友之道应如《圆觉经》所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圆觉经》里开示的最好:“末世众生”,现在就是末世。“将发大心,求善知识”,发了一个大的心要求善知识。想修行的,你求什么人呢?“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要求有正知正见的人,这种人“心不住相”,他不住于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他不执着于二乘的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虽然他也示现有好多尘劳的的事情在做,可是心很清净。“示有诸过”,他也有过失,可是他“赞叹梵行”,所主张的都是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他不让众生去破戒。现在有人就是主张破戒,不是善知识。善知识赞叹梵行,不让众生做不合律仪的事情。虽然他有错,但是他的主张是如啊!所以“见”很重要,正知正见。能求这样的人,就可以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前我不大懂,以为这个条件太低了,现在才知道一点也不低,那就是如此,佛所说一点也不能还价,这是愚痴才会觉得,现在懂了。你怎么知道他是不是正知正见?要能知,自己是什么水平?起码要知道什么叫正知正见,你才能发现这个人,而且这个人还得有些什么毛病,你能够发现出来,这是殊胜根器。


彼经说要求善知识,首须求具正知正见之人。什么叫正知正见?圭埄大师著《圆觉经大疏》,圭大师是禅宗、华严宗的祖师。他说:“善达觉性,不因修生。抉择无疑,名正知见。”“觉性”就是性觉妙明。性觉,就是觉的本性,是微妙光明。善于通达自己本有的性觉,就叫做“善达觉性”。本有的觉性,不是从外面来的,所以不是因为修而得的,这是一个“行不到处”。是你种种行持、修行达不到的地方,是在入了无心三昧以后,突然触着碰着,不是行持所能直捷达到之处,所以“不因修生”。但也确实要“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可是“不因修生”,不是行所能到的,但也不能离开行。“抉择”,善能分别诸法相,什么是大、小、正、邪等等。“无疑”,就是于第一义而不动。这是《华严》:“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虽然有分别,但是在第一义上无有动摇;虽然于第一义无有动摇,然而善能分别一切法相,就是“抉择无疑”。这个叫做“正知见”。


“心不住相”《圆觉经大疏》说:“言心不住相者离凡夫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皆名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着何况世间梦幻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无住心即契圆觉”“言心不住相者”就离凡夫的烦恼境界“若有少法当情”有一点点小法当情都在情见之内情见就是你有所分别所以说“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有一法当情那就不是了有一点少法当情都叫做住相“乃至菩提涅槃尚不取着”要取菩提要证涅槃都是很严重的法执、法我。这个还不取着,“何况世间梦幻境界”如梦如幻这些境界“故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得无住心即契圆觉”你应当无住而生心真正到无住心了你就契会圆觉了无住心要到地上的菩萨才能够相契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如《称赞大乘经》说:“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所以大乘佛法是一种特殊的不共之处。我宁可在地狱中呆百千劫也不发二乘之心。所谓这就真正符合佛的本心。佛就是权说也是没有办法说了《华严》大家不懂佛就要般涅槃。这劝请说法就委曲求全将就众生的根器说了一些阿含部说了一些声闻缘觉之法其实现在这也都是正法。但是后来佛就说这是焦芽败种若在这停下来那就辜负了佛的本心。所以宁死堕地狱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密宗的戒律里头同声闻众住七日是破戒。所以这就是《圆觉经》的话:“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就是说他还是有些毛病。圭峰大师说的很好这跟大家想的有时是相反的我们还是颠倒见。相反就是颠倒。总之如《大疏》所云:“坏见之人虽不坏行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虽坏行而不破见是则人天真胜福田。”这是圭峰大师话:“坏见之人虽不坏行”这个人见坏了行持上没毛病。“不堪与众生为其道眼”他不堪给众生当修道的眼目。“虽坏行”虽然坏了行行为上有错误可是“不破见”见没有错“是则人天真胜福田”。一般人常常在这个地方颠倒了所以看问题看不清楚。那不是说这个人可以作道眼这是“真胜福田”。所以这些大德的下语这里的份量很重很有感染力很有启发。


又《大智度论》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于诸师尊,如世尊想”,对于这些师尊,应该跟佛一样的看。这个不仅仅是密宗。“若有能开释深义”,有人能够讲出很深的意思来,能够“解散疑结”。你那个疑打了个结,能把你这个结给解开。“则尽心敬之”,应尽你的心来恭敬。“不念余恶”,他有什么毛病不放在心上。譬如“弊囊盛宝”,你不能因为囊上有什么不好,就不要囊中之宝了。好像“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一个很脏的人拿着火把,你不能因为嫌他这个人不好,连他照路的光明都不要。菩萨也是这样,“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从师处所要得的是智慧光明,不计他有什么过失。禅宗也如此:“欲求无上道,第一莫疑师。但摘果子吃,莫问树横直。”要求无上道,就不要怀疑老师。你摘果子吃,管那树枝是直的、是横的。所以彼经结云:“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这样的人是真善知识。对于真的善知识,能够知、能够求,就必证菩提。


《圆觉大疏》又说:“但令善事明师明师必自临事指示。亦同善财于文殊处发菩提心已问菩萨行。文殊亦不具说。但令亲近善友遂指德云比丘辗转令往矣。”你只要能很善的承事有明见的明眼老师这个老师必然就会临事指示。就同善财童子在文殊处文殊就叫他去亲近善友告诉他去见德云比丘一个介绍一个这是五十三参。又说:“故《法句经》以二十一喻喻善知识谓父母、眼目、脚足、梯橙、饮食、宝衣、桥梁、财宝、日月、身命等。后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等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为善知识守护。今日值于如来乃至未曾报恩无心亲近。说是语已重复举身号泣。”大众号哭想到自己多劫以来都是有善知识在守护。所以今天我能遇见佛了能得到这样的不思利益可是我还从来没有报过过去善知识的恩!我也没有继续亲近他们说了这个“举身号泣”。身体都蹦起来趴在地下还在那踊跃的哀哭感过去善知识的恩。所以《圆觉经·普觉品》普劝大家说:“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事善友事善知识。”让修行的人应当“尽命”啊!命都拿出来供养善友。真正恭敬供养善知识者首先是“如教奉行”不是说要拿些物质上的东西表面上礼敬是要如教奉行。故云“闻法能行此亦为难”。善知识难遇难求现在有幸你得到了如果于彼善知识给你的指示不能信受奉行只知道恭敬那良医也束手无策。良医真是良医但是他也没办法所以遇也同于未遇。故于善知识的教化应闻而能信信而能行。所以是甚难甚难啊!


上明遇佛、闻经,遇善知识,闻法又能行,都是非常之难得,甚为希有。但是上面这三种难,莫过于下之“若闻斯经,信乐受持”,是乃难能中之难能。如果听到《大乘无量寿经》能够相信,还乐意去信受修持,是“难中之难”。其希有难得,更无过于此者,故云“无过此难”。何以故?如《净影疏》说:“余义余经,处处宣说。开显净土,叫人往生,独此一经,为是甚难。”别的经,佛处处都说。真正开显净土法门教人往生,独这部《大乘无量寿经》最全,所以说是甚难。又《会疏》曰:“若闻斯经者,知识闻熏也。信乐受持者,往生正因。谓信乐本愿,受持名号,此法超异诸教故;得益超出诸善故;众机通入报土故(种种根机悉生报土);一生成办故。必依多劫宿善,超过诸难之事。故云难中等。”准两疏意,若人于此第一希有、难闻难信之一生成办之妙法,能闻、能信、能受、能持,当知是人,必是多劫熏修,宿种善根,难能希有,超过一切。故曰“难中之难,无过此难”。没有再比这个更难的了,所谓这个难,不是说法门难修,是指这样的人,有如是希有之善根福德因缘,是难有难找,能遇见这种根器,听见这个经能够信乐受持,比遇见善知识闻法能行还难。这种根器更难有了。”